王碧霞
摘 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双减”政策主旨在营造良好简洁的学习环境。从实验器材、时政热点、科技成果、发展史、物理学史、甚至熟悉的生活或物品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主线的精心选择和建构,帮助学生走出正常课堂的零碎知识点的困惑,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知识的连结建构,提升学生高效学习的思维品质,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核心素养;双减
1 课改现状
1.1 核心素养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要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1.2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2 ]。
1.3 “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是2021年国家相关部门综合目前阶段的教学环境颁发的重要文件,目的在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对减轻课后的作业负担以及课后辅导机构做了相关的具体要求。“双减”政策目的是要不断改变家长以及学生的错误观念,进一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双减”的主旨是对给教师把控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减课后的同时怎么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建构知识体系,是物理教师必须予以思考并落实的关注点。
2 现阶段“过度”强调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分析
2.1 “过度”构建科学探究素养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解决物理问题,发展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科学探究是物理课堂的美味佳肴,但一堂课若只是为科学探究而探究,一桌佳肴也会成为残羹冷炙。
例如:在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一节中,某节参赛课在探究带电体的性质实验中,设计的摩擦起电实验有:玻璃棒和丝绸摩擦、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圆珠笔和衣物摩擦、气球和塑料袋摩擦、塑料管和塑料袋摩擦、泡沫和塑料袋摩擦;设计的轻小物体有:碎纸片、塑料丝、细水流、粉笔灰、泡沫小颗粒、泡沫球、气球,教学过程中将所有带电体和轻小物体吸引的实验由学生动手操作后再由教师演示或同学展示一遍。课堂气氛看似热烈,师生配合默契。这种过度的科学探究课堂虽然对“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精心的演绎,但是这种热闹的科学探究,其实无非是重复简单的走龙套;看似默契的配合却是毫无创意的剧本套路,根本无法入心,无法适应“双减”政策下的高效课堂的构建。
2.2 德育教学的“穿衣戴帽“化课堂
课堂教学必须紧扣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意识,但物理课堂中若是为了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很容易犯“穿衣戴帽”的浅表德育或是形式德育。
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熟悉而陌生的力”一节中,某师课堂教学实施时选定了中国女排夺冠的精彩瞬间视频进行课题引入,有效地实施了德育教育,但接下的教学环节中均与女排夺冠无关,这种形式社会责任意识教学,很容易导致社会责任意识工作无法深化甚至负面化。
2.3 “信息大爆炸”化课堂
信息爆炸挑战着人们对信息总量极限,如果课堂“信息爆炸”也必使学生感受知识“海量”的同时,却也深困于真空状态中的呼吸困难。
例如:某师一节课堂教学中用了15个教学视频,轻松完成教学。虽然这些教学视频几乎都高效,语速快、思路清晰、知识精准,但整节课宛如机关枪快节奏扫射,导致学生思维疲惫或停滞。
2.4 知识“碎片化”课堂
在新一轮新课改的背景下,大多数课堂注重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思考,课堂形式多样化了。若没有加以思考,很容易将课堂发展成信息传递的窗口或加工厂,课堂的知识不是被形式给淹没就是太零散无法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知识的碎片化使人对知识的认识不能深入,容易使人的思维变得狭隘,无法体现学生思维的培养。
3 “双减”形势下,用教学主线构建简洁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过度、无意识或无规划地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必定改变课改的初衷,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课堂试用教学主线来高效简洁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教学,发现有效地落实了“双减”政策。
3.1 以精选实验器材贯穿课堂教学主线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先后以纲领文件的形式将实验教学提升至教育的国家意志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物理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比重特别大,认真开展物理实验一直都是物理课堂的精髓;物理课上能以某个实验器材为主线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分挖掘实验器材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同时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三节“电动机为什么转动”一节中,以实验室的直流电动机为教学主线设计了7个与电动机有关的实验展開教学的。先用四驱车赛事引入电动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提出问题电动机是怎样转动:实验1学生观察电动机模型结构;实验2学生动手实验,如何让电动机转动解密电流在电动机里的作用;实验3学生实验,在电动机工作时撤离磁体解密磁体的作用,设置追问环节怎样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并设计实验,并设置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实验4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穷追不舍再设置问题怎样改变电动机的转动速度,小组讨论获得方案;实验5,再由小组展示;实验6教师展示没有换向器的直流电动机追问学生为什么这台电动机不动,突破换向器的教学难点,在学生全面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后引导学生设计利用电动机工作的实例;实验7布置组装1台直流电动机实践作业。
本节课中7次使用电动机,将电动机学透、学精。不仅提高实验效果的可视性,并且向学生传递实验的可类比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实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电动机这一教学主线即为本节课的骨架,也是本节课的灵魂,是本节课一条不可多得和不可取代的独特的教学主线。
3.2 以能贯穿知识点的时政热点为课堂教学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爱国主义德育教育为教学主线,展开物理知识、物理思维的教学。不仅很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赋予了课堂鲜活生命力。
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一章复习中。确定借用中国女排勇夺亚洲冠军各场比赛精彩片段为教学主线。授课中学生在观赛中对力的知识点呼之欲出,课堂气氛伴随比赛跌宕起伏,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教学过程中还通过问题设置有效引导学生根据复习过程中梳理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高效构建知识框架,达成有效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亦通过足球在草地上以不同速度滚动并最后停止的场景的对比画面,顺利引出摩擦力,并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从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再回到静摩擦力,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中引导学生构建F-t、v-t、 f-t三个关系图,不仅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摩擦力学习难点,同时还让学生经历体验了从场景到文字再到图像的转化的过程,突破转化能力不足的能力极限点。整节课有机融合,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了中国女足这支铿锵玫瑰的奋力拼搏勇夺冠军的爱国情操,高效实施核心素养的培育;复习课中引入探究实验,设计中拒绝了简单的重复,重点突破新实验的数据处理能力,突破学生图像和情境的转化能力。
本节的教学主线设置可以与时俱进地选用最新最震撼的相类似的体育赛事来替代,主线的媒介变了,但方式方法不变,灵魂主旨不变。
3.3 以能贯穿知识点的科技成果为课堂教学主线
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学生的科技素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科技素质。因此,加强学生的科技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以科技成果为教学主线,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深化孩子对科技成果或发展的认知,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和密度”一章复习中,确定借助我国飞天技术的发射、发展等科技成果,解决了质量的属性;飞天过程中材料、燃料等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的变与不变的物理量,把航天技术要解决的材料问题放到课堂上,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参与了技术更新进步,经历了解决实际情境的问题,不仅将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应用,不是简单的回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在提升孩子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在孩子的心中植入航天的梦想是最重要的。
3.4 以生活中的物理为课堂教学主线
对于一部分初中学生来说,觉得学习物理非常难,特别是受物理前知识的的影响,同时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又有许多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进行解决。如果课堂能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的话,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又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习品质。
例如:在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节教学中,笔者所在团队在一节省级公开课中设计以电视剧《神话》项羽和胡歌举鼎比赛为教学主线。课堂以东京奥运会举重冠军为例子引入新课,结合时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再以中国历史著名故事“项羽举鼎”为例子对比了中国的古今历史文化,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了人文的教育的理念。用追问形式呼出电视剧《神话》中的胡歌挑战项羽举鼎的片段,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胡歌手中的杠杆,让学生逐步经历杠杆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学建模引导画动力臂作图,培养学生模型构建的能力,并结合举例生活中的杠杆,培养学生模型应用和提炼能力;回归主线通过胡歌手中杠杆对动力、阻力的方向的设疑,设计思维冲突式教学,明确力在杠杆中的作用和意义。再次回归主线,引导学生回答胡歌想要更省力的方法,得出影响因素除了力还有距离,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动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一过程除了要善于引导学生给出力臂的定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完成对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实验后再回归胡歌举鼎,请学生帮忙完成胡歌举鼎的计算,再投影和请学生讲评批改。再回归举鼎教学主线,展示扳手,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修理水龙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将知识学以致用和家庭责任意识;在回归从举鼎到扳手到机械的发展历程,通过机械中杠杆在“中国速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的情怀,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情怀,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整节课六次出现胡歌举鼎的教学主线,更多的是将零碎的知识串在主线中,教师课堂施教时思路顺畅、收放自如;学生可以借明星效应来掌握本节知识重点和难点,同时更震撼于国之伟大的爱国情怀中。
3.5 以物理学史或发展史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物理学史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及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认识科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實现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十分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物理学史或发展史为主线,学生不仅能通过发展史的发展思维看待自然演化过程和记录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同时也能掌握更多技能,评价、评判等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一节中,笔者所在团队的某师在一节市级调研课上这么设计:以照明灯具的发展史为教学主线,激发学生猜想照明灯具的更新换代技术指标会是什么因素?学生刚学完电阻必然会往电阻方向思考,再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发现LED灯的电阻居然比同功率的白炽灯大得多,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或查询材料,LED灯取代白炽灯的科学原理,将课堂再延伸到课外。整堂课学生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都是带着解决心中疑问的内驱力展开的,学生犹如侦探为揭开谜底层层深入,学习变得有意义而快乐了!
4 结论
无主线的教学实施,每堂课学生获得的知识一般大多是独立的,只有小部分易关联会有连结;连结思维一般在复习时才能慢慢形成。“双减”必然向课堂要高效,教师对教学主线的精心选择和建构,学生在主线的贯穿下学习、思考、实验、归纳、解题,必然建构了知识主线体系,每节课的知识不在七零八乱、丢三落四,知识不再只以点的形式存在,而主线教学每节课都在建构知识的连结,而这种主线的连结思维的推进必定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建构,知识建构扎实,在知识变化时,学生才能分辨和厘清形成高阶思维。学生的思维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整体能力,教学主线有效实施必定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在初中物理阶段能有效实施主线教学可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也可以落实好“双减”政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 ,2001.06-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