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义
摘 要: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促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以较强的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完成物理实验学习目标,实现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
全面完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善整体教案设计,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生动性及灵活性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实验学习体验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相关物理知识,提升物理综合学习水平。
1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无论是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还是物理教学改革来讲,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一,通过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固化教学方案。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实验情境,也能为物理课堂注入更多趣味元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优化落后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与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其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将会丰富教学模式。基于以往实验教学体系的分析,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制约,很多物理实验都不能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应用的实验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及结果理解效果并不好。给核心素养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信息技术除了具备强大的教学功能以外,还附带了优渥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促进完善教学流程、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措施,从而突破实验条件的制约,使学生获得更多参与物理实验探究的机会,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1 ]。
2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开发信息资源,强化演示引导作用
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无法通过课堂实验完成,受到条件的限制或者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部分物理实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或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实验学习效果不强、缺乏感受能力的问题出现,全面降低物理学习效率。通过实验教学与互联网资源相结合,充分体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性特点,为教师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物理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教学需求,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将无法实现真实性实验教学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模式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问题及弊端问题,全面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实践探究水平,进而促进实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与核心素质的根本目标。首先,对于无法实际操作的物理实验,教师可以在互联网资源中搜集成型的实验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及记忆效果。其次,对于达不到最佳效果的物理实验,教师可以利用与实验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实验情境,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实验现象和过程,从而强化学生的实验观察与探究能力,彰显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 ]。
2.2 借助视频课件,将宏观实验现象微观化呈现
实验观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所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及观察分析能力,是促进发展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基础元素,同时促进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水平。但是部分物理实验现象并不易于观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积极借助与实验课程有关的视频课件,将宏观实验现象微观化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抽象、概念化的物理知识,更可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提高实验现象可见性上,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了解实验原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吸纳效率,实现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3 ]。
2.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作为教育流程的关键内容,是实验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环节。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结合的应用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优化物理教学总结及评价环节的根本意义,使物理教学更加完善化,促进实现根本教育目标。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指导学生在评价环节交流展示记录下来的实验成果,先由学生进行组间互评,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升物理实验评价环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增进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凸显学生在物理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势特点,强调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模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例如: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实验环节,重点教育目标在于引導学生全面了解汽化及液化的基本概念,同时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这一物理知识。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完善应用,引导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将实验流程和结果进行清晰记录。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记录液体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及实验学习能力,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记录实验数据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效果。
2.4 依托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要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场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够体现生动性的特点,使学生身处于教师所创设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之中能够真正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学生后续知识理解效果的保证打下扎实的基础,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主动性,借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对学生多种感官能力进行调动,使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能力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多向思维的逐渐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情境的设置,结合模拟仿真实验的情境,对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现象的产生速度进行巧妙的控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有效优化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通过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静态的物理活动转化为3D或是2D的动画,使得初中物理相关实验现象的直观性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在针对一些难懂的初中物理实验现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 4 ]。
除此之外,从初中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虽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是形象思维在他们思考的过程中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是通过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关联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有趣的现象进行知识的记忆,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唤醒对于知识的印象,为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撑,使得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的积极价值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发挥。
例如:在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过程中,就可以依靠微课的技术,促进对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声现象”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去捕捉其中有多少种声音的元素,学生就会去聆听和猜想,进而对于声音的特质进行分析,对于声音也具备了极大的关注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展示生活中的声音情境,让学生去观察不同声音分贝带给人的实际感受。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总结,多大的声音是最让人身心愉悦的,多大的声音会给人的工作和学习造成困扰,进而也会在后续的生活中避免打扰别人,做一个有素质的小公民。教师必须结合微课呈现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引领学生积极地在课堂中感受和实践,进而具备总结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情感态度。
2.5 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要加强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多方面优势特点,为学生构建拓展化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多元学习内容延伸拓展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和引导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学习元素之后,可以对延伸性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探索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完善应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拓展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综合学习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作用,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教材方向为核心,缺乏拓展化教学元素,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物理综合学习水平,拓展学生学习范围,物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延伸学习方向,强化物理综合学习效果。例如:初中物理“光的折射”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物理教师即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延伸学习范围,拓展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元素辅助作用下,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可以进一步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在此期间,物理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与光的折射相关的现象作为延伸性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充分呈现使学生结合生活背景全面探索与光的折射现象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在信息技术的直观展示效果下可以举一反三探索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多项实际案例。因此,加强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是强化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有效措施。
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结合物质知识的特质,设计PPT 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播放。教师可以呈现一年四季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温度变化带来的实际景物改观。同时,温度的变化还能够带来汽化和液化的变化,教师就可以播放生活趣闻小短片,让学生看到夏天里冰棍冒出来的“白烟”,还有冷空气下玻璃上凝结而成的“水滴”。这些生活元素的捕捉都可以为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进而不断地思考生活中的相关元素,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教师要结合较为鲜活的元素,展开具体的教学进程,最终引导学生在生活现象中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不断地提高学科知识能力,更多地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实现学科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双重提升。因此,教师就要进行细致的课件制作,才能结合知识要点,呈现完美的外在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深化知识的印象,也建立起完备的理解和记忆。
2.6 结合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是完善教案内容的关键因素所在,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需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作为基础条件与核心方向。为了保障初中物理课程实验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教师可以加强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多元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以此豐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同时促进强化学生物理综合学习水平。例如: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善本课基本教育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个方向全面提升。教师可以将多元教学目标进行清晰分类,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目标引导作用下体会实验过程,提升学习效果。首先,基础知识及认知能力,发展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基本沉浮条件,同时可以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沉浮现象。其次,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突出体现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学会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另外,教师可以加强构建价值观念树立目标,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下进一步体验科学技术及社会的密切关联,以此强化学生科学技术意识,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完善运用对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完善有着极强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质量与密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呈现PPT,让学生观察同等重量的物体,外观会有多么巨大的差别?例如棉花和铁块,教师要尽量选择反差巨大的元素,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会感受到强大的视觉冲击,进而对于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元素,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的含义,不仅仅依靠自己的肉眼进行判断,进而彻底掌握物理知识的深刻内涵,建立起较好的学习态度,在后续的学习中揭示质量与密度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深刻的认识。物理知识的学习本身就要依靠生活元素的呈现 ,才能为学生营造实际的情境感,进而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探究去总结和提炼,具备较好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
3 总结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即可实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可以促进发展教学效率,是未来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所在。对此,物理教师便可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深度整合,积极利用实物投影、实验微课、视频课件和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积极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助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仁和.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21(35):101-102.
[2]王吉霞.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读写算,2021(25):19-20.
[3] 杨荣.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2021(Z2):70-71.
[4] 唐绍峰.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2021(29):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