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珍香
摘 要:初中作为培养学生物理基础能力的重要时期,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物理学科特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的难度,活跃课堂气氛。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情境创设形式化、教学过于急功近利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
物理作为初中时期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后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初中時期的学生刚刚系统性的接触物理知识,受到物理学科特性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知识过于深奥、抽象,无法理解;课堂过于乏味,无法好好学习等。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师做出积极引导。
在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情境创设在物理知识教学中的重要性,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还能够有效缓解传统物理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与能力[ 1 ]。然而,实际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严重影响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1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形式单一
物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物理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刚刚接触、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并未重视解决,大多数时间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重视教学情境的导入,整个课堂中只有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导致物理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对于教师讲授的东西,学生并不感兴趣。这样的教学,不但会逐步降低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会使物理学科的教学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节奏。
1.2 情境创设形式化
教育实施改革后,各学校围绕初中物理课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存在着不彻底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教学的效果,不重视教学的过程及使用的方法,导致出现一些教师虽会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但是,情境的创设并不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所选择的情境素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现象,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1.3 教学过于急功近利
面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也鲜有精力去深入研究,更不会根据自身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融合,久而久之,情境教学也就变为嘴上说说而已。很多教师在面对学校检查的要求时,会在课堂中象征性地进行一些情境的创设,然而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对于学生而言,形同虚设。这样非但不能帮助学生学习,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的有序进行。
2 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方面的解决对策
2.1 创设生活情境,增加教学活力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深奥性,很多知识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理解,导致学生学习具有较高难度。在面对深奥复杂的物理知识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此时倘若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得物理教学效果更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融合,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为学生创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科学探究:摩擦力”这一节课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情景进行创设情境。上课前,教师准备两个学生小活动,活动一,让力气大的一位男学生和力气小的一位女学生上台进行拔河比赛。由于事先在绳子的一头涂抹了凡士林,所以力气大的男学生反而比赛输了,这一结果瞬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小活动二,邀请两位学生上台参加用筷子提米比赛。要求筷子的小头向下提米,提米过程中不可以把米洒出,要竖直向上提起米,看谁最先将米提起来。创设这样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物理课堂时,应当遵守相关的原则。即课堂上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本节物理知识的传授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知识点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为课堂服务,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另外,情境的选择应当尽可能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2 创设故事情境,增强教学趣味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讲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不但能够放松学生心情,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在讲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讲解故事“一起奇怪的车难”,1905年冬,俄国政府的一位将军到西伯利亚视察,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到火车站迎接。火车进站后没有减速,风驰电掣地驶过迎接队伍。这时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人推向列车方向,造成多人伤亡。事后调查也毫无头绪,成了一件悬案,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故事描述的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3 创设实验情境,解决教学难点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实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物理素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虽然也可以获得诸多知识,但是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兴趣并未得到有效地培养与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在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认知时,能很好提升学生探究能力。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创设实验探究平台,让学生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素养有发挥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此时就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准备两支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到平面镜后移动,发现无法观察到平面镜后的蜡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换成透明的玻璃板。然后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观察是否与像重合。再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通过几次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将书本上的知识牢固地掌握。
2.4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教学思维
学生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源于一系列物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备课阶段认真分析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的掌握情况,创设出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推动课堂进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逐步提升[ 2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也逐步从课堂的主导者变身为课堂的引导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观念,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和假设,并且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验证,帮助学生获得结论,从而发挥出问题情境创设的价值。
如“物体浮与沉”教学讲解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大木块和大铅球同时浸没在水中,放手观察它的浮沉情况。发现大木块会上浮,大铅球会下沉。提问学生,谁受到的浮力大?大铅球受到的浮力大。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大铅球会下沉呢?因为大铅球更重,所以下沉。更重的物体一定会下沉吗?将大木块和小铁球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上,发现大木块比小铁球更重,然后同时将大木块和小铁球浸没在水中,放手观察到大木块会上浮。这样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造成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浮与沉并不是单一决定于重力或者浮力,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接下来建立新概念积累感性认识。课堂中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快速提升。
2.5 创设模拟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究,信息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同样的,初中物理教师也应积极探究其与物理课堂有效融合的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借助信息技术对信息的优化整合能力,可以将文字、图像、影像和声音整合在一起,让一个个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串联成一幅有生命力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凝聚学生的精神[ 3 ]。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展现生活中学生没有看到过或没有仔细观察过的场景,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引导至知识教学中,改变枯燥乏味的物理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此一来,原本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就变得有趣易懂,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时就变得容易接受。
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包含了许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而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则可以通过模拟环境完成。在“来自地球的力”这节课当中,通过生活中一些例子去理解地球上物体所受的重力,而月球上的重力与地球上的重力不同,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模拟不同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九年级电学学习中对于操作过于危险,如探究短路,电路故障排除和检修等实验,就可以使用模擬电学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电学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可以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物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总结
初中时期,物理作为一门学生最难掌握的学科,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面对这一现象时,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及压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认真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他们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利于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丽.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的问题与方法分析[J].知识文库,2021(1):62-63.
[2] 毛曙亮.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44):145-146.
[3] 古云忠.浅谈信息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新课程(中学),2019(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