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香
摘 要:高中用于做“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仪器存在不足,实验效果欠佳,为方便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先利用一些简单的常规材料,设计制作,再经过改进、建模,最后利用3D打印机制成简单又方便的演示器。该实验演示器具有质量轻、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实验现象稳定明显、可视性好、多功能等优点。利用该演示器可演示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和半定量验证光的双缝条纹间距公式。为了能更精确地测定光的波长,又设计一带有刻度的T形底座,与演示器相配合,进行多次实验,数据处理,求出红光和绿光的波长值。
关键词:实验; 演示器; 制作; 干涉;衍射
1 高中“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教学现状
“光的干涉、衍射”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实验之一,现有标配的实验器材过于繁琐,安装复杂,可视性差,要求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实验现象才能够清晰,而且稳定性不够,操作不便,都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对该实验的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双缝测定光的波长”,由于教师无法使实验可视化,所以该实验的课堂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此实验原理和方法都无法准确理解,从而造成了对该知识点掌握的欠缺。实验是物理的灵魂,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1 ]。
经过网上查阅,发现现有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器有以下特点:
(1)光源采用白炽灯或激光:采用白炽灯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做实验,且仪器要配备遮光管、目镜、游标卡尺等配件,实验现象无法可视化;采用激光则对环境无要求,只需要单缝(或双缝)和光屏装置,且实验现象可视化;
(2)采用激光作为光源的装置:激光笔与单缝(或双缝)都是独立固定,这样不利于调节和移动,且实验装置也比较庞大。
鉴此,分析现有仪器的不足之处,结合实验教学的需要,设计并制作出符合高中教学需要的“光的干涉、衍射”实验演示器,并用该演示器演示光的衍射实验、半定量验证光的双缝间距公式和测出红光和绿光的波长。
2 “光的干涉、衍射”实验演示器制作、
2.1 演示器的初步制作
演示器分为两部分:光屏和光的发射端。光屏采用白色kt板制作,可直立移动,上面标有刻度;光的发射端由泡沫底座、透明塑料水槽、帶有铁片的支架、磁铁、激光笔、双缝(或单缝)等组成。
光的发射端制作方法:将透明水槽用泡沫胶固定于水平kt板上;在水槽的底部打出两个圆形洞孔(或多个),用于置放单缝或双缝;用万能胶把铁片固定在一长方体泡沫块,再把长方体泡沫块用泡沫胶固定在水平kt板,并靠近水槽,作为支架;磁铁吸在铁片上;激光笔可通过磁铁固定在支架上,如图1(左图为实验演示器的实物图,右图为实验演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实验演示器的使用方法:
(1)将实验演示器放置于水平桌面上,按实验要求,将双缝或单缝置于水槽底部的圆形洞孔中;
(2)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一把或多把激光笔,放在磁铁上,开启激光笔,调整激光笔、双缝或单缝的方向,使光斑照在双缝或单缝上,移动光屏,直至产生的干涉或衍射图样清晰地显示在光屏上;
(3)可移动光屏或光的发射端,以改变光屏到单缝或双缝间的距离,观察干涉图样或衍射图样的变化;
(4)改变单缝或双缝的方向,观察条纹方向的变化;
(5)光屏上的刻度,可半定量比较条纹的宽度和粗略测量条纹的宽度。
2.2 演示器的改进
由于上述自制的演示器,外观上不够美观,体积较为庞大、且调节固定激光笔的方式不够方便,现在上述演示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建模,最终利用3D打印机制成如图2的实验装置(已授权专利):光屏的一面上标有刻度,另一面固定四个磁铁,则可以根据需要,把光屏贴附在黑板上;光源的发射端主要有激光笔、双缝(或单缝)、3D打印的支架;支架是根据双缝(或单缝)以及激光笔的形状大小制作而成,设有两个凹形笔槽和两个圆形洞;双缝(或单缝)置于支架前端的圆形洞,激光笔放置在支架的凹形笔槽中,整体成为座驾;采用的激光笔可以同时或单独发出红光和绿光两种光。
图2演示器的使用方法:
(1)按实验要求,将两个或一个双缝(或单缝)置于支架的前端圆形洞中。可根据需要,在支架的笔槽中,放置两支或一支激光笔;可以将演示器放置水平桌面(或升降台)上,或拿在手上。
(2)光屏吸附在黑板上,可上下左右移动直至合适位置,开启激光笔,调整激光笔、双缝(或单缝)的方向、使光斑照在双缝(或单缝)上,直到产生的干涉(或衍射)图样清晰地显示在光屏上,如图3所示。
(3)移动光屏或光的发射端,观察干涉(或衍射)图样变化。
(4)转动双缝(或单缝),改变缝的方向,观察条纹方向的变化。
(5)切换激光笔开关,可观察并比较红光和绿光的干涉(或衍射)图样。
图2实验演示器与传统的实验仪器相比,安装简单,实验现象稳定可视,对环境无要求,且可同时比较不同颜色光的干涉(或衍射)图样,又能同时比较不同缝宽的干涉(或衍射)图样。再者,演示实验过程中,光的发射端和光屏均可移动,而传统的实验仪器一般只能移动光屏。
3 利用实验演示器演示光的衍射实验
在演示器的圆形洞孔中安装单缝,或用胶布固定图4的器件,该器件上含有单缝、不同形状的小孔和光栅(称为障碍物)。激光照射到所需的障碍物,移动光屏或光源,直至光屏中显示出衍射图样,如图4。
该实验现象明显,不同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图样不一样,同时可观察到:在拉大光屏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过程中,衍射图样会随之变大;衍射图样不等间距,中央的衍射图样最大最亮。
4 利用实验演示器半定量验证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其中L为光屏到光源的距离,λ为光的波长、d为双缝的宽度。实验要验证Δx与L、λ和d三个因素的关系,则实验方法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从定性上来比较单个条纹宽度的变化,不是很准确,所以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光屏上的刻度,测量出一定长度内所含的条纹个数,由个数的变化来确定条纹宽度的变化。
(1)保持λ和d不变,验证Δx与L的关系
实验步骤:在演示器一个圆形洞孔中放置缝宽为d=0.25 mm的双缝,打开笔槽中的红色激光,使光斑照射到双缝,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显示出红光的干涉条纹图样;拉开光屏与双缝间的距离,观察干涉条纹间距的变化,如图5所示:在大约3.00 cm的长度范围内,随着L增大,条纹的个数由原来的9个变成5个。
实验结论:λ和d一定时,随着L增大,干涉条纹间距变大。
(2) 保持L和λ不变,验证Δx与d的关系
实验步骤:在演示器两个圆形洞孔中分别放置缝宽为d=0.25 mm和d=0.20 mm的两个双缝;接着让波长一样的红色激光(或绿光)照射到两双缝,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明显的两组干涉条纹图样;比较两组干涉条纹的间距,如图6所示:在大约6.00 cm的长度范围内,缝宽为0.25 mm的双缝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个数为11个,缝宽为0.20 mm的双缝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个数为8个。
实验结论:L和λ一定时,双缝宽度d越小,干涉条纹间距Δx越大。
(3)保持L和d不变,验证Δx与λ的关系
实验步骤:在演示器两个圆形洞孔中分别放置两缝间距离d=0.25 mm一样的双缝;让波长不同的红光和绿光分别照射到两双缝;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显示出明显的红光和绿光两组干涉条纹图样;比较两组干涉条纹的间距,如图7所示:在大约6.00 cm的长度范围内,红光的干涉条纹个数为9个,绿光的干涉条纹个数为12个。
实验结果: L和d一定时,光的波长λ越大,干涉条纹间距Δx越大。
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在高中教材中是直接给出,这不利于学生对这个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也影响后续利用该公式求光波长的探究实验。而通过上述的三个实验,可半定量地验证了该公式,同时整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耗时短,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掌握和理解。
5 利用实验演示器测定光的波长
由公式Δx=,可知光的波长λ=Δx。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出L的长度,则制作了如图8的实验装置:图中的T形底座由木板制作而成,底座的纵板和横板互相垂直;光屏可以垂直地安插在底座的纵板上,光的发射端放在底座的横板上,则可保证发出的光与光屏垂直;横板距离光屏最长距离为115 cm,在距离光屏50 cm、60 cm、70 cm、80 cm、90 cm、100 cm、110 cm的地方标上刻度值。
由光的波长λ=Δx,可知当d、L已知,只要测量出单个条纹的宽度Δx,就可以求出光的波长λ。由于单个条纹的宽度很小,利用光屏上的刻度测量误差很大,所以根据实验的现象,笔者采用光屏的上刻度先测出10条干涉条纹所占的宽度,设为s,再求出单个条纹的宽度为Δx=。
实验过程:
(1)在支架的前端两个圆形洞孔中分别装上缝宽d为0.25 mm和0.20 mm两种双缝,支架的两个凹形笔槽中都放置激光笔;
(2)把支架放置在底座横板上标有刻度60 cm的位置,且支架的边缘应与底座的横板保持平行;
(3)打开两把红色激光,调整两激光笔和两双缝的方向,直至两组干涉图样全部都落至光屏的刻度上,记下通过两个双缝所产生的干涉条纹宽度值于下表;
(4)把光源放置横板上标有刻度的位置,重复上述(2)、(3)步骤;
(5)打开两把绿色激光,重复(2)(3)(4)的步骤。
实验结论:
(1)从表1、表2的数据可知:
红光波长的平均值
λ=nm
绿光波长的平均值
λ=nm
这与理论上红光的波长的范围:620~760 nm, 绿光的波长的范围:500~560 nm,大致相吻合。
(2)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当d、λ一定时,L越大,条纹的宽度Δx越大;当L、λ一定时,d越大,条纹的宽度Δx越小:当d、L一定时,λ越大,条纹的宽度Δx越大。
通过图8的实验装置不但可以较精确地测出光的波长,而且也可以定量验证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公式,且整个实验可视化,这对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有极大的帮助。
6 自制实验演示器的优点
(1)实验演示器的初步制作采用轻质的材料制成,整个装置质量轻,材料易得,制作简单,可鼓励学生参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意识;利用增减强磁铁数量来固定和调整激光笔的位置,则可保证光源的稳定性。
(2)利用激光作为光源,则可忽略对环境的要求。实验操作简单,具有多功能性,实验现象可视、稳定,同时可根据需要拿在手上随时演示。
(3)通过3D打印机制成的演示器更为美观,简洁,操作也更为便捷,可做多个与干涉、衍射相关的实验,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科技之美,创作之美。
(4)T形底座的制作,与演示器的完美结合,使得测量光波长的实验更加精确,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的严谨。
(5)自制的演示器可以解决高中阶段关于“光的干涉、衍射”的大部分实验。
7 总结
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触发自制教学仪器,从简单地制作、实验,发现不足,从而再进行改进,最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简洁又方便的演示器。利用自制的演示器进行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和半定量地验证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公式。为了能更精确地测量出红光和绿光的波长,又制作一与演示器配合的T形底座,进行多次实验,处理数据,最终获得红光和绿光的波长值,与理论值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孙晓兵, 石尧.运用发明方法研发物理实验仪器的案例举隅[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