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2022-05-30 16:00崔洪博王一名孟祥瑞
理论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文科

崔洪博 王一名 孟祥瑞

关键词:新文科;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6;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152 — 04

新文科建设正在我国广泛推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新文科建设倡导打破长久以来学科间的固有界限,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不仅包括人文社科类课程间的融合,而且还包括商科与人文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且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学科、行业之间的大融合,各个领域的交叉与对话已成必然之势”[1]。商科类高校需要结合院校的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其中,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不断促进学科间交流与融合。

一、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一)新文科对商科类高校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科类高校的作用日益突显,而教育存在的弊端也随之浮现,人文素养教育薄弱问题十分明显。2018年中共中央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方面制定了更高目标。为响应国家“新时代、新文科、新经管”的号召,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长期以来,商科类高校普遍忽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难以培养新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商科类人文素养教育改革由此逐步展开。为此,商科类高校需要提高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展学科间融合活动,在培养专业型经济学科人才的同时,不断提升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出更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商科类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

国际商科类高校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由来已久,188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早成立沃顿商学院,商科专业登上教育历史的舞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阶层“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商学院毕业生在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道德良知方面的缺失,更有人提出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YongSmart的MBA发明的金融衍生工具,现在的世界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2],更是将商科类高校教育改革推向高潮。可见社会各阶层对商科类高校人文教育的关注与反思。

(三)关于国内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我国加强商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呼声高涨,围绕着“钱学森之问”各类高校展开一系列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商科类高校也紧跟其后。近些年,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商科类高校教育发展的新道路。新文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3]。这将有利于培养商科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新时代全方位复合型发展人才。

但事实证明,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久以来,商科类高校教育存在严重的“重商轻文”现象,即过于注重商科专业,而忽略了人文学科对学生精神塑造的价值。且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模糊、教学形式与授课内容单调、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商科类高校的部分学生也对人文素养教育存在排斥和误解。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优化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成为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对商科类学子的指导意义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马蹄》)。通过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商科类学子能够更加深刻的感知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追寻更加深刻的人生哲学。加强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商科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理想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商科类高校的促进意义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苏洵·议法》)。新文科背景下的商科类高校肩负着培育新时代商科类人才的责任,是促进商业文化、成就商业美学的核心构成。学校自古以来便是文明进化培养人才的泉源。高校是思想更新和文明进化的源头。加强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商科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人文主脉,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意义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培养是国家的根本,是强国的关键。学校的盛衰,关系一个国家青年一代的成长。“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加强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商科类高校为祖国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

三、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一)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不足

1.“科学”与“人学”间存在壁垒

为突出学科特色、提升学科的专业性,各类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并将教育资源倾注在优势学科上。商科类高校受学科性质的影响,在办学思想上更加强調重点培养财政金融领域的专门人才,特别关注学生经济专业能力的提升,强调对口专业就业前景,看中的是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始终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即使在充满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升商科类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短板的进程依然不尽如人意,学生依旧呈现出“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的局面。另外,在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本身不足,进入大学后,学校又分外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在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2.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

理论知识是一直被强调的、学生必备的知识储备,商科类高校主要以金融、会计、管理、经济专业为主,这些专业更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商科类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经常被忽视。大学不仅具有培养人才的职能,也被赋予了社会服务的价值,如果商科高校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程度不够,岂不是失去了大学的价值?众所周知,新文科建设“是一项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跨地域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决策。只有全面加强新文科建设,才能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强调注重理性的基础上兼具人文主义关怀”[4]商科类高校一味的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养培育,让学生只局限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里,不利于新文科建设的推进,更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3.人文素养教学的模式不够完善

所谓实践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与认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但许多商科高校,把实践教育当成任务,使得实践教育被视为一种形式主义。很多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就是因为学校没有明确实践教育想达到的目的,没有认识到实践教育的初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高校只有做好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引导,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4.相应课程设置比重较小,人文素养培养相应的教育资源不足

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传统说教,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且课程学时很少,学分占比低,大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缺乏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商科类高校吸引的人文教师少,所以设立人文学科的教学资源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学平台与人文学科支撑不足,导致其人文素养教育推进举步维艰。

(二)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看重学生就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极大部分商科类高校甚至很多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大多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以迎合市场经济需求为目标。现今我国“新文科发展规模尚小,跨学科融合度不高,尚未形成深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4],使商科类学科,与人文学科断层,而且商科类高校在人文氛围营造、人文活动组织等方面出现明显不足,人文学科及人文课程在大学课程占比下降且重视程度较低。

2.看重专业知识,缺乏人文精神层面的学习热情

新文科建设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最直观的培养路径就是通识课程、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但国内许多知名商科类高校设置的人文学科如文、史、哲、语言类学科处于游离边缘状态,不受重视、教学资源匮乏,人文学科尚且捉襟见肘,商科学科的教学更会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商科类高校因其强大的学科特色和实力吸引学生入学,在教学设置上难免墨守成规,看重本专业培养方向,致力于教授实用技能,甚至有些教育功利化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不甚积极。同时学生也看重自己进入人才市场的技术能力,看重自己实用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人文知识、自身精神品格提升等方面需求甚少。

3.看重物质财富,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的真正意义

物质财富是指实际存在的财务上的富有,通俗来讲就是吃、穿、住、行等物质基础的富有。部分学生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乐,过度看重外表,享乐主义、攀比风气与超前消费等现象层出不穷,没有意识到物质财富只是一时拥有的不是长久的富有,对精神财富特别是人文素养的需求极低。如果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人生态度不够端正,甚至对自身专业的学习都不够深入,那么即使学校开展了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也难以真正学到人文素养知识。

四、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完善路径

在新文科建设的号召下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商科类高校也应从概念、政策方面着手转向行动,建构一个由“人文素养理论教育维度+人文素养实践教育维度+人文素养互动教育维度”的三维一体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使课程设置、实践培养和互动教育交汇融通,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融通,进而实现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提升。

(一)人文素养理论教育维度

商科类院校要注重落实“新文科”教育理念,践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目标。人文素养教育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新文科”教育的背景下,商科类高校也应全面深化落实“新文科”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教育同步进行。

其次,要打破学科孤立,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商科类高校的学生需要具有全局性的经济思维,洞穿外部世界寻求本质的能力,对事物独到的视野和见解。商业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人文素养密不可分,人文知识的广泛汲取对商科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商科除了自身涵盖涉及面广的特点,更具有潜在的人文特征。虽然商科类高校以培养商科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上应提高人文素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打破学科孤立改革课程设置,建设新型学科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交叉融合,做到在传授商科知识的同时兼顾人文性,打造商科特色的人文教学。

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高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學生应明确学习人文素养知识的重要性,在不断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标准和人文追求高度。教师应注重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短板和不足,认识到学习人文素养知识对其身心发展的必要性。“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学行卷第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心中起到极其重要的榜样作用。“人文学科教师要涉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学人类各方面知识”[5]。商科类高校的人文学科教师也应具有教育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人文素养实践教育维度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6]。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更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可见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新文科”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重点同样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因而,要提升商科类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习的兴趣,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尽心培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人起到重要的熏陶作用。高校富有人文性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商科类高校而言,文科类学院(如文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和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的人文资源会更加丰富。商科类高校可以与此类学院组织交流活动,营造人文性更加浓厚的校园文化。

其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传习录》)。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基础,学习到的知识是实践的收获。商科类高校在针对大学生的人文培育当中也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則。

在理论方面,在学校的浓厚学习氛围下教师传授学生人文素养知识,为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切实体验打下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商科类高校应开展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人文素养理论知识的兴趣。

再次,“互联网+教育”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混合教学模式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助推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高质量网络课程平台大量的兴起,网上教学资源丰富。商科类高校可活用教学资源,制作人文素养类网络精品课或协商使用其他高校人文素养类的优质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边界,与线下教学相互补充提高教学效率。

(三)人文素养互动教育维度

一方面,要加强商科类高校学生间的人文素养知识学习互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无论是学习者还是学习本身都不应是孤立而存在的。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高校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对人文素养知识开展深度的资源探索,从而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人文性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通过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建构,提高商科类学生对人文素养学习的效率,互助解决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加强商科类高校师生间的人文素养知识教学互动。“导师也要听听学生的意见,要学生做什么也得使他习于用理智去想想,这样一来,规则就更容易被接受,生了根就会更深,学生也就会乐于读书,乐于受教了”[7]。商科类高校的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与学生多交流,课下多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做到良性互动,让学生有机会有途径向教师反馈学习问题。

结语

目前,我国商科类高校普遍存在人文素养教育薄弱的问题亟待解决。新文科建设对于商科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和商科人才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是加快学科间交流融合、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商科人才、传承商业文化促成商业美学的重要契机和核心构成。

〔参 考 文 献〕

[1]张娟,徐文.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科融合的困境与出路[J].大众标准化,2021(06):91-93.

[2]田天.全球商学院发展历程[J].中国民商,2015(01):46-50.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06):1-7.

[4]张雷生,魏莲莲,袁红爽,王璐琪.我国新文科建设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瞻望[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2):39-55+142.

[5]王灵芝.论大学人文学科教师的内涵及类型[J].中国电力教育,2013(05):126-127+142.

[6][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7]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7.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