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技术化路径

2022-05-30 09:37王龙贵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职英语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程存在重人文性轻科学性、英语教师技术更新缓慢、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薄弱、英语课堂教与学的技术失衡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素养视域下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技术水平的路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共同体技术能力;坚持以学习为中心,构建技术理性学习空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加强教学新范式探索。

【关键词】信息素养 高职英语 教学技术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123-05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从业者必备的劳动能力之一。在高职教育中,信息素养是高职学生未来从事现代职业的必备条件。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建设,教学是关键。教学创造出技术与素养发展的契合点,促进教的技术和学的技术之间相互转化,决定着学生信息素养和教学技术化的方向与价值。为此,多数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讨信息素养视域下教学技术的发展与选择。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通识课程,有特殊的课程性质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处理人文学科教学技术化问题,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技术能力,又该如何达成信息素养对教学技术提出的新要求?明确这些问题对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技术化价值,实现信息素养提升,从而推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信息素养与高职英语教学技术的互动逻辑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并发展成为劳动力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显示,高职学生作为未来高端技能型人才,总体信息技术素养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信息知识、信息交流等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比较欠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等基本素养发展不足。造成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滞后的原因涉及多方面,但与高职院校现有的培养体制和课程体系有着摆脱不掉的关系。因此,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的辩证统一,创造和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技术化发展与信息素养成长的一致性目标,也是“教”与“学”技术化发展的着力点。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操作能力,早期信息素养被定义为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9年美国公布的《信息技术通晓》(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将信息技术素养分为基本技术素养和流利技术素养。前者是指熟悉信息技术操作,后者则是人们了解信息技术,并能广泛、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知道信息技术何时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信息素养的结构日益多元化,但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素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等仍然引导个体技术技能的结构化发展。在2018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的《数字技能工具包》和202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信息技能被分成基础到高级三级水平来衡量劳动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其中,基础水平涉及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虚拟技术等的操作应用,是现在工作场所中所需的关键技能,而高级技能主要指编程等技术开发,是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能力的过程,是应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点,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和操作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人才。信息素养要求已经从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到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要素的综合素养,涵盖信息化公民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

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人和技术互为主体,一方面人发展技术,另一方面技术也在塑造一代新人。现在,劳动者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共识,对劳动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之一。而信息技术素养是实践性强的技术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快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融通,能培养出更具创新性、能力更强的劳动力。对个体而言,信息素养提升让技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发展出更为丰富的技术内涵,在实践中表现更加娴熟,更富理性,更有益于激发人的发展潜能和创造力。

(二)教学技术的阐释

教学是教师职业的主要技术内容,也是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技术是为了提高教学活动效率,体现教学思想的操作流程以及工具、手段、方法,正是基于这种技术特征,教育才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专业化,而教学技术专业发展需求更是发展了教育技术这一学科领域。教学技术属于教育技术的内容,但教育技术已经上升到理论层面,与实际教学中的技术运用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实践中的教学技术,强调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改变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学行为走向技术化发展的態势。根据吴康宁教授对“技术化教学”的定义,教学技术化是教学技术的自在发展,是对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于其中、创建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全新时空的教学的一种称谓,它与屡屡被一些学者所诟病的教育中的“技术崇拜”现象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涵。于翠翠认为教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信息化教学的整合阶段,注重新旧技术之间的整合、融通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包括电化技术、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内容。当更多新兴技术融入教学,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更是发展出教育教学新的特征,重构整个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式和评价方式。从信息技术素养角度说,教学技术化行为是固然存在的,但教学技术化发展已经从掌握基本的教学技术发展到掌握智能技术、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等,逐渐形成以信息应用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行为。当教学技术的形态特征愈发复杂,教学技术的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技术化的教育潜力更应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统将教学技术物化的行为相比,信息化教学技术让教学产出更高,更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在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成长时,同样强化着技术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成长。

(三)信息素养与高职英语教学技术理念同根同源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指出提升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而努力实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以及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由此看来,信息素养目标对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构建意义重大,它扭转了传统英语教学以传播文化和实践中习得为主的现象,向外语教学具有的科学性转变,如“培养学生逻辑性、思辨性和创新性等心智特征”“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等,在语言工具性基础上发展教学的科学含义。工具性是由高职英语课程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基于共同的实践逻辑,高职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教学技术为个体信息素养发展提供实践基础,信息素养也反哺于教学技术发展。然而,技术并非被动地受制于工具性范围,技术发展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的融合更应该建立在这种价值理性的指导上,不断增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技术思维等人文性修养,进而发展成为师生的技术素养。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随着语言文化中技术的内容不断增加,对教学技术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推进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向前发展,促进英语教学技术化的迭代更新。而语言作为媒介传播知识也创造文化,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是需要语言来表达,信息社会发展出世界丰富的信息文化,也创造出人们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这种新的语言文化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增强了语言的科学性、技术性的表达逻辑和传播能力。对教学而言,这也丰富了教学活动内容,发展出新的教学形式,拓宽技术素养的实践途经。总之,学习英语也是学习他国文化,而信息化社会创造出的技术文化已发展成为信息素养成长的沃土,英语教学技术化与信息素养的目标是叠合的,而这种异曲同工的价值追求为高职英语教学技术化创造出新的发展条件,更为学生信息素养结构化成长提供了可行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素养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技术革新的必要性

(一)科学性缺失:英语课程是重人文性的语言教学

高职英语课程具有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是沟通文化的重要工具,学习英语更要学习文化,因而英语教学既要关注语言的工具性又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贯彻人文精神,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而人文性是富有人性和情感的,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以对话、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流畅沟通,进而回归语言本色,实现教与学之间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目标。高职英语教学也是基于发展人文性需要,以职业场景构建语言特征来发展语言技能,并把语言交流视为语言技能发展的关键。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更贴近目标语言的生成环境,获得比较接近的情感体验,但教学容易将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分开,淡化了教学技术在解决文化冲突问题、语言障碍问题中可以发挥的效果,阻碍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的成长。尤其是在信息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中,重视人文性而忽略科学性不但不利于学习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削弱了个性化学习效能,阻碍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

(二)教学技术受冲击:英语课程教学技术更新缓慢

教学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已经发展到信息化技术整合时代。而信息化教学不仅整合了传统教学技术优势,而且融合新兴智能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等发展出更新颖的技术姿态。当不同种类的信息化技术涌入教学,教学技术化也丰富着教育技术内容,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但在发展教学技术内容的同时,对课程组织与教学实施的技术要求也会提高。有研究显示,有65%以上的教师因为过度使用媒体技术而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活动;有接近40%的英语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因使用媒体过多而使学生的教学互动、思考探究和亲身体验情况减少。有学者在调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时也表示多数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信息化软件制作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方面的技术比较欠缺,呈现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显然,当前教师对教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能力普遍存在技术素养不足现象,教师个体的技术能力发展也不平衡,多数时候难以有效地支撑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三)信息素养薄弱:英语课程教学技术发展失衡

学生信息素养不足是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既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让学生在面对未来职业时表现出能力不足,限制学生自主學习能力的发展。当前高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多数学校主要依靠开设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培养和测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发展情况。虽然信息技术课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但这种基于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其呈现方式通常以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为主,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高职英语教学技术发展看,信息技术素养主要表现在有效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的优势,需要较强的教与学的技术关联性、跨学科联动性,需要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但由于当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薄弱,缺少对信息知识的整合力,难以让既有的信息技术转换为现实的学习能力,教学技术更新处于被动状态。此外,信息素养发展失衡也让英语学习无法获得合理的技术支撑,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抉择,未能达成信息化学习的最优化目标,限制教学技术理念、技术思维、技术策略等的发展。

三、高职英语教学技术化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共同体的技术能力

多年来,教学技术一直以“教”的技术化主导,缺少“学”的技术化的有效支撑,这是“教师中心”理论延续下来的诟病,一直受到学界抨击。可是没有“教”的技术化就没有“学”的技术化,“教”发展着“学”的内容。而当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与学的基础,师生间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虽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学技术化的前提条件,但基于某种教学目的,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技术,这非教育本意。从学生的角度说,教学技术化不应该是单纯的技术应用,而应建立共同体的教学实践基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生成融洽、有效的学习环境。而当信息技术作用于外在的学习环境,也在构建技术化内在的心理空间,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信息化环境不仅影响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个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对其认知思维、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并最终决定教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存在意义。概言之,无论教学技术化如何发展,都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上,建立共同的技术实践基础,将技术发展最终回归于学生、体现在学生身上。而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是大众化的,没有真正意义地为教学而设计,如果盲目引入教学,教师也难以捕捉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材和路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应该探求教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共性与联通性,不断构建和发展的新旧技术融合的创新力。

从教学论的角度而言,教学技术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是必然的存在,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职英语重人文性教学,总是复杂多变的,而技术是线性的,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应该突出语言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发展共同体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并从语言的本体特征出发,寻求信息技术认知论和方法论的有效支持,推进学生共同体的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动融合信息化原理,发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新环境。在认知上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施上满足英语学习者的要求。譬如,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的语言文化,但融入智能技术却能评价语言学习过程,再通过直观、简洁地量化处理表征学习的某种规律,既增强教学的体验和反思,又促进新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创新。

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处理好教学的个性化与建立信息素养视域下的语言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科学思维和技术能力。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语言的学习形式、开放的语言学习资源、互动的语言学习平台和个性化的技术支持等,创新可适性的教学场域和心理场域,实现学生间联动、可持续、一致性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行为的发生,如在语法教学时,可以借助视觉动画构建的场景特征,通过智能技术模拟语言的生成过程,分析语言结构和表征意义,实现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目标,一方面通过时效性增强教学技术的思辨逻辑,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共同体的素养结构。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能实现师生间更平等,更愿意合作与探究,让师生、生生之间与技术的关联性更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毕竟有限,教学技术化让学生与技术媒体的交流增多,也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的讨论和交流变得频繁,当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来发展语言学习者的潜能。同时,在轻松的信息技术构建的语言环境里,教学策略通过技术得以优化,加快学生语言知识内化和语言技能发展,而对信息环境的依赖和信任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层发展。

(二)坚持以学习为中心,构建理性学习空间

信息素养是教学技术发展的源泉,是教学活动创新的动力。当前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已经让英语教学构建出更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基于仿真技术的发展,可以创造出虚拟的学习空间。对语言学习者而言,这拉近了不同语言与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强化了目标语言的表征与理解,便于学习者的知识记忆,能提高学习效率。但这种教学技术思想注重语言知识的获取而非语言实践的发展,容易造成教学脱离学习者生活实际的弊端,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而且因为简化了学习体验过程,缺乏对真理的认知与探索,也引发对技术伦理问题的思考。虽然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件,能有效推进关联学习、个性学习、创造学习等新教学模式探索,但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以展现技术性“为了教而教”,更需要从实际的“为了学而教”的教学观和技术理念出发,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建立“学习中心”的人文性教学,避免走入技术崇拜主义的教学误区。

一方面,高职英语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实际的学情。高职学生生源多样化发展,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目的也存在很大差异,技术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更为理性,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和学习状态等因素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做出更为切合实际的策略处理,尽可能地发挥技术优势为学生定制适合自身语言发展的学习方案。

另一方面,高职英语的学习过程要人性化发展。与传统教学活动不同,以技术为指导的教学活动弱化了人的能动性,凸显了技术“物化”后机器的价值和效果,这种人机交互形式为主体构建起来的学习空间减少了师生间交流的频率,缺少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指导。为了避免教学技术应用造成人际关系缺位现象或主体思维被客体化,教师应充分挖掘技术的服务功能,施展教學艺术,弥补教学技术重视科学性所表现出的不足,展开多样化的教学。如借助信息终端优势,在课前和课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答疑,同时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开展信息化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等,创新学习形式。

用技术构建起来的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学习为中心,体现“为了学而教”的技术优势,充分考虑高职学生不同的学情需求,加强课程的人文指导,扭转技术至上的错误观点。同时发挥教学中师生转换角色的能动性、创造性,构建融洽、活跃的教学环境,避免因追求教学技术化而僵化学习行为,避免过度重视技术性结果的输出而忽略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和体验过程。

(三)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加强教学新范式探索

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化技术毕竟是新技术,它与教学之间的融合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磨合,其间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而过度依赖教学的技术化带来的便捷效果,容易成为技术的附庸、傀儡,教学活动也必将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失去了教育的方向。高职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并学有专长,他们熟悉和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能有意识地启动、调整和完成英语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而技术发展起来的教学是无血肉之躯和感情的,无法体察学生学习中细微的变化,让技术替代教师的角色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可取的,缺少教师的主导教学活动将无从谈起。虽然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和教师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借助技术的力量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没有教师也能达到一些学习目的,但这种学习的发生是简单、直接、不完整的。而教学是系统性、终身性的,应该更需要教师的潜心指导。

高职英语的时效性直接对接社会生产活动,在内容上和方式上都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极易受到当前技术实践和技术化情境的影响,因此,树立教师角色也是为降低教学活动被动性技术风险。首先,应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技术能力和技术伦理意识,教师应该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化学习扮演好主导者角色,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防止技术角色混乱和角色异化。

其次,积極开发信息资源和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技术化的服务水平。虽然信息化平台为高职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方便学生引入学习,但智能服务更强调创新,学生听、说、读、写方面能力非教学的全部,不应该用技术来肢解。信息化教学是开放的资源,教学创新应该增强信息技术对策划和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作用力,构建融会贯通的技术化教学模式,在注重学习效果的同时关注个体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技术素养的成长,打造更为全面技术平台和教学环境。

最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探索,以民主和谐的态势鼓励师生、生生、学生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组织师生参加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英语教学技术化的成果,增强英语语言实用性指导,进一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研究新范式发展。

当前高职英语课程存在重人文性轻科学性、英语教师技术更新缓慢、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薄弱、英语课堂教与学的技术失衡等问题。高职英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技术化价值,实现信息素养提升,从而推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慧婷,庄榕霞.智能时代人才需求与高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6).

[2]于翠翠.新中国70年教学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史研究,2020(1).

[3]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4]胡加圣,陈坚林.外语教育技术学论纲[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5]王静.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6]王宾香.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8(11).

[7]梁云真,蒋玲,赵呈领,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W市5所职业院校为样本[J].电化教育研究,2016(4).

[8]傅为.基于信息化教学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现状及发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8).

[9]孙先洪.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龙贵,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语言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高职英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