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
[摘 要]音乐项目化学习不仅是音乐学科的活动化,更是音乐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再创造。自制打击乐器的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导入,以协作来推进,以展示来结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多维的音乐实践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自然生长。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自制;打击乐器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32-03
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资源逐渐丰富,打击乐器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一年级上册开始,用打击乐器辅助教学的章节就占据了整个音乐教学章节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以问题为导入,自制打击乐器的现实意义
打击乐器又被称为敲打乐器,主要是通过击打乐器本体而发出一定节奏的声音,从而产生音乐效果。打击乐器简单易学,具备直观性、愉悦性的特点,经常会被用来丰富音乐课堂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有利于多人合作演奏。打击乐器进课堂是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可是,因学校班级人数多,打击乐器的数量有限,往往一节课只能请少部分学生进行演奏,没能参与的学生就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基于以上的现实问题,以及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返校的线上教学中,笔者发现循规蹈矩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展开了项目化学习背景下自制打击乐器的实践探究。音乐课堂中,笔者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中心,将自制打击乐器这个传统的学习活动以项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都参与到真实有趣的音乐活动项目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方位地提升音乐素养。
二、以协作来推进,自制打击乐器的实践活动
小小打击乐,孩子动手“变”。项目化学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自制打击乐器就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如生活用品、玻璃瓶、树叶等),用来探索、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在活动项目开展的初期,教师要精心准备项目化学习单,制作微课视频(如用保鲜膜学做“水鼓”等)。课前,教师上传资源包,让学生在家自主观看视频。课上,教师通过线上同步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观察打击乐器的形状。同时,教师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线下实践活动中尝试“变”出新乐器。这样,学生在敲敲打打、玩玩闹闹中体验音乐实践的乐趣,在“玩”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审美情趣。
项目一:变废为宝,用眼睛去发现美
项目化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动手做”“做项目”,而是注重做项目时背后的智慧和思维。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小乐器不仅是音乐的启蒙教育,也是学科整合的一次尝试。在自制打击乐器项目化学习单中,学生先要自己去了解打击乐器的起源以及分类。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音乐效果的乐器,主要分为金属类、皮革类、散响类和木质类。在小学阶段出现的打击乐器主要是金属类和木质类。从音色特点进行区分:皮革类,如鼓类乐器,有共鸣声,声音低沉,音量较大;木质类,如双响筒、木鱼等,声音清脆、明亮,无延绵音;金属类,如三角铁、碰铃等,最大特点是有延绵音,清脆;散响类,如沙锤、串铃等,声音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学生借助网络等手段自主了解打击乐器的起源及分类后,开始搜集一些常见的打击乐器的图片,并通过观看演奏视频,聆听它们不同的音效,如三角铁、双响筒、铃鼓、响板、手串铃、小锣、铃鼓等。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打击乐表演,学生表现出对打击乐器的浓厚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外形特点和声音特性,寻找日常生活中一些废旧物品,如奶粉桶、瓶盖、木片、易拉罐、玻璃瓶等进行改造加工,让它们变新貌、换新颜(如下图)。
项目二:精心制作,用双手去创造美
打击乐器是器乐家族中最具表现力、极具节奏感和和声艺术效果的乐器。它具有区域跨度广阔、表现方式丰富、拥有品种繁多、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在自制打击乐器的项目化学习中,音响探索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启发學生对声音进行探索,先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声源体,如拍手、拍腿、响指等方式都能获得不一样的声音;然后让他们找找家里的声源体,有桌椅、书本、厨具等生活用品;继而让他们收集废旧物品进行再创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低碳环保意识。
在打击乐器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如给小桶穿上好看的“外衣”做成小鼓;在筷子顶端缠上五彩线团变成小鼓棒;把酒瓶盖子粘贴在硬纸板上做成响板;给空矿泉水瓶装上五谷杂粮让它们沙沙作响;用两个易拉罐,一个装小石头,一个装啤酒瓶盖,制作出音色不同的一对沙锤;用彩绳串起零散的小铃铛或金属瓶盖,做成音色不同的手串铃。低年级学生虽说年纪小,可是在此项目化学习中展现出无限的潜能:把不同材质的小鼓进行整合,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缩小版的架子鼓;在玻璃杯里注入不同分量的水,让它们发出悦耳动听的高低音调,并拍成微视频,一板一眼地进行讲解、展示,俨然一位资深的音乐小老师……学生们还搜集了易拉罐、铃铛、吸管、竹节、铅盆等材料,制作成响筒、小锣、小镲等乐器。这样既动手又动脑,将音乐与实践相结合,锅碗瓢盆在学生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个个悦耳动听的打击乐器。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迸发出音乐思维的火花。
项目三:玩中求索,用耳朵去倾听美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乐器演奏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制打击乐器的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动手制作的项目,更是一个智慧生长的学习项目。
每种打击乐器,都有自己动听的音色。自制打击乐器的过程是充满挑战和趣味性的过程。学生从选材开始就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同的材质会产生不同的音效,即使是同一种乐器,如果不同的人敲击,或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比如,做小鼓的时候,学生会选择闲置的奶粉罐、饼干桶等物品,这些材料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铁质的,有的是木制的……这些不同材质的小鼓就会发出多种多样的鼓声,给敲击的小鼓棒戴上“小帽子”(包上软纸、线团、五彩黏土等),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又不一样。所以,在制作乐器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大胆尝试,相互间要有交流、分享,多玩一玩别人制作的乐器,仔细聆听乐器的声音,想想和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将自己制作的半成品进行再次加工,让自制的打击乐器发出更好听的声音。
自制打击乐器做好了,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演奏,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敲击,会自主选择多种方式体验自制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在轻重缓急中聆听音色的变化,在高低错落中体验音响的层次,在视听结合中感受节奏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在线上辅助教学时通过播放不同节拍的歌曲,让学生在熟悉节拍、感知歌曲情绪的基础上,自主尝试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律动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提升自身的演奏能力。
现代化的网络科技让学生们心相连,他们将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的成品图片或者演奏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互相学习、观摩、讨论,他们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这个奇妙的音效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获得了思维的启迪。
三、以展示来结尾,自制打击乐器的体验式合作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强调对音乐素养的研究:“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在自制打击乐器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具备制作打击乐器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对音乐作品进行编创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开展音乐表演等活动,均属于打击乐器的编创活动。打击乐器不仅可以一人击打,还可以与同伴共同合作,形成美妙的音乐旋律。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将各自制作的打击乐器一股脑儿地带进课堂,这看似热闹实则无效,且不说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学生在敲敲打打中也根本无心去关注音乐的内涵。打击乐器虽然是乐器,但如果使用不恰当,它就会成为噪音,扰乱课堂秩序。所以,有主题、有目标的体验式合作才能彰显自制打击乐器进课堂的真实性、有效性。
下面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鼓”主题为例,简单介绍课程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本节课的目标任务是欣赏绛州鼓乐《滚核桃》和《非洲鼓魂》,歌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咿唷嘞啦》《巴鲁瓦》,让学生感受到“鼓”作为一种乐器在中外音乐中有其丰富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通过看鼓、听鼓、击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中国鼓与非洲鼓各自不同的鼓点特色和音乐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鼓乐和非洲音乐学习的兴趣。此课程主题正好可以与自制打击乐器的项目化学习融为一体。笔者执教这一单元时,就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鼓带入课堂,用自己的小鼓学着绛州鼓乐的“花敲鼓”,练习多种敲鼓的手法。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时,对于歌曲前奏部分节奏感鲜明的鼓声,笔者不再只是让学生徒手拍桌子,而是让学生真正敲起自己的小木鼓。在聆听《非洲鼓魂》时,笔者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感叹人类的伟大想象力。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的非洲鼓,最早只是用挖空的树干蒙上羊皮制成,形状是模仿石臼;而我国云南的佤族木鼓最早只是来源于一段腐朽的空心木头,体积巨大……通过这一单元的深入学习,很多学生对自己制作的鼓有了更多的创新改造的想法。
项目化学习引入课堂的最大价值,其实是文化的价值。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理念上要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小学音乐教材中,不仅仅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中也融入了“鼓”的元素。比如,一年级的《大鼓和小鼓》、二年级的《我是小鼓手》、四年级的《凤阳花鼓》,等等。依据学龄段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目标是将自制打击乐器——鼓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合作学习,浸润于鼓乐的氛围中,使学生受到灿烂的民族文化熏陶,认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樣性,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表现出音乐的时候,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提高。在自制打击乐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化学习中,在创造中发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生动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真正地走入课堂的核心。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打击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规划、有效的激励、深入的启发,让学生带着自制打击乐器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亲历学习、探究、合作的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获得属于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获得音乐素养的自然生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雪梅.PBL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夏雪梅 .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学生视角 [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2):83-94.
[3] 陶晓军.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生长[J].内蒙古教育,2019(2):78-7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