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摘 要]创意实践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转向思维则为小学美术学习活动提供了方法与过程的创造原力。选择侧向、逆向、正向等不同的转向思维形式,有利于让小学美术学科的想象与创造属性落地,开发美术学习独有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进程。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实践;转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26-03
美术活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物化过程,也是从意识表象到联想表达的过程,融合了探索发现、尝试体验、思维纠缠、综合创新等多元的心理与思维活动。美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创意表现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世间万象正被艺术视觉化所包围,一个光影的镜头、一身靓丽的装扮、一隅居家的环境,小到一颗糖果的包装,大到一个机场的设计,人们在向上、向美的生活里享受着美术创造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里的“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美术学习能促使人们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动手创造和实践。
但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是随意产生的,其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观念、教师的课程理念、对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创新性预设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在于创造,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动力更少不了创新。将创意实践落地在一线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基于实践意义的美术创新思维能级发展,在循序渐进和循环往复中多维拓展学生的创意实践与创造表达能力,将是我们美术教师共同的目标追求。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优势。美术学科在联想与创造力培育中得到了诸多肯定,也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那么,这种联想与创造力是否存在一种递进式的能级阶梯呢?各年段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创新差异呢?笔者在小学美术学习活动中尝试着采用转向思维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侧向思维、逆向思维、正向思维形式(如图1),使学生获得多维化的思维发展,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得以综合与融化,发展成为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果我们将美术思维活动比作一次次出行,那么过程就像在驾车,要去哪儿(目标),不管谁在开车(主体是谁),也不管行驶在哪一条路上(知识与技能),转向就成了道路上基本的操作(过程与方法),不同的驾驶人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但都会选择转弯或者前进、倒退,这样的路径思维成为一种本能反应。在小学美术活动中,我们需要将这样的转向思维变成常态,在不同年段与不同教学内容中进行融合,使之成为美术创意实践的常态。
一、侧向思维:拓展联想空间
侧向思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不会过日子看邻居。”这句俗语有时被调皮的学生理解为左顾右盼。这样的侧向思维也存在于小组合作中:听听他人怎么说,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想法。美术创意活动不是凭空开始的,而是由一个起点出发进行无尽的扩散,直到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
1.侧向的角度是有限开放
低年级美术有《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等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几何形状的学习与探索,让学生感知图形归纳的方法,这也是学生早期造型能力的初步建立。学习活动中,教师可借助一个基本形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如看到三角形能想到什么,学生说想到了饼干、屋顶、狐狸的脸,等等。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容易线性跟进,会受到前面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影响,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有个教学案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不加提示地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圆,教师提示像什么,于是就有了地球、皮球、硬币、西瓜等答案,这被认为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散而神也散。开放的问题与思考首先要放在有限的范围内,继而慢慢地扩大,不同年段的学生需要有限开放的思维训练。比如,方方的物体有哪些呢?它会变成好吃的吗?它会动吗?方方的東西放在哪儿比较合适?教师可通过类别性的方向感来逐步加深学生的表象记忆,进而使学生在创造表现时联想出更多的事物。
2.侧向的路径是触类旁通
侧向思维的发生是不分年段的,在高年级的美术学习中,更要加强这样的探索实践。在我校的校本课程之“四季课程”《冬的记忆》中,要求学生将冬天的记忆画出来。学生触类旁通地整理了许多有关冬天的记忆,并进行分类:植物、动物、食物、景物、运动、年味,等等。可是,如何将这些记忆画在一幅画里?可以采取怎样的形式呢?学生通过讨论还是找不到好的方法。教师提议在低年级学过的形状里找一找,建议学生画在一个三角形里。这一思维转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三角形不好,还是画在一个雪人里更好。在这样的思维转向中,学生产生了多种新的绘画路径。最后,学生的作业呈现出各种不一样的精彩(如图2):冬天的记忆被画在了糖葫芦里、火锅里、灯笼里、松树里、空心的“冬”字里……
美术活动中的侧向思维发展需要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分散到每一个可以生发联想的细节中。这样,学生的新想法才会得到鼓舞,思维也会走向灵动,创意才会更加天马行空。
二、逆向思维:探寻思辨策略
侧向思维是左右转弯,逆向思维更像是倒车或掉头。倒过来看问题在小学美术学习活动中是比较难以把握和驾驭的,这需要教师充分地研究和预设,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逆向思维是为了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比如,在教学《风雨》这样的内容时,要以课题内容的提出点为起点,就是为什么要画风和雨。因为在常规的美术绘画课中,很少表现刮风下雨的场景,画风雨主要是为了表现风雨中的景物。教师可以先拿出一张无风无雨的画,让学生来尝试改画。这不仅降低了作画的要求,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空间。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亮眼睛,找一找”的形式来发现画面中与刮风下雨相违背的景致。这样教学,学生更容易找到画面中风雨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为了表现有,可以从无出发,达到无中生有。这样的美术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再如,教学六年级《运动的动物》这一内容时,如何让学生表现出运动中动物的姿态是教学重点,而探究表现运动的动态是个难点。在之前的课堂中,学生尝试了对关节点与动态线的分析和理解,但依然只能靠临摹或半写生的形式表现出固有的动作,而且画面稍显僵硬,缺少张力。逆向思维的创意实践就在于反其道而为之。为了表现运动的动物,那么干脆从不动的动物开始,由静及动。于是,教师选择了兔子的图片(兔子造型简单,学生喜爱)作为起点,学生很快画出了一只安静蹲守的兔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关节变动的形式改一改原来的画面,让兔子动起来,这个过程体现出探索的价值。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又出示飞奔的兔子图片,让学生感受运动时产生的动态线,感知夸张表现的魅力所在。这样的画面很好地诠释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状态(如图3)。通过画面的创意转换,在逆向探求中,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得以生发、延展。
当然,逆向思维不是处处、时时可逆,而要依据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的放矢,需要慢慢找寻转向的规律,更需要避免“逆向行驶”带来的错误和危险。
三、正向思维:定位创意品格
在转向思维法则中,正向就是不需要改变方向,既包含了惯性思维,又趋向更加高级的专注思维。在思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惯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创意思维长期存在的形式,我们将其称为方法和经验。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正向思维,使之不断突破和发展。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画好鸡蛋就要多多练习,在循环中加以区别和改进,这也是美术知识技能提升的常规方法。这并不是机械的重复练习,而是在扎实的训练中达到自我突破、孵化成长。只有形成了定势的演变,当思维活动直接作用于行为习惯时,更高阶的思维才能萌发生长。
一年级在学习了圆形、三角形、方形的基础上,《形的组合》一课是对形状的一次综合学习。在侧向思维中,每个形状都可以想象成一个新的事物,那么“形的组合”就会显得堆砌和缺乏统一的想象。正向思维将目标定位在“组合”二字上,思维的方向更加明确,为了达到“组合”的目标,“形”是可以选择的。在这样的思维运作下,“形的组合”实际上变成了“组合的形”。比如,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基本形来设计一座城堡、一辆卡车、一个怪物等,这样的创意实践具有更聚焦的思维方向,适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增加想象的趣味性。
在高年段的学生美术作品中,似乎大开大合的想象味儿相对于中低年段逊色了不少,学生们更关注对于事物造型本身的具象表现,在“像与不像”的矛盾中揣测审美的尺度。这不是想象力和创意思维的缺失,而是审美判断的变化诱发出新的思维实践,学生更加关注对线条、色彩、比例、构图等美术语言的探索,以“像”为目标追求,来表达画面和作品的真实性。这种只在于是什么,不在乎像什么的认知与表达,更加直接而明确,或许就体现了正向思维的专注性。处于写实期的高年段学生要发散欣赏的视觉思维,在创意表达中体会画作的绘制形式和方法,触发对于写实的技能思考,并感悟传神与稚拙,理解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与意义。在这一阶段,正向思维定位了创意实践的品格经纬。
总之,侧向、逆向、正向思维的有意训练和发展是美术创意实践的原力,它们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每种思维形式都是一份独特的创意表现。侧向思维能够触及更广、更远的空间,让美术联想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生相伴的良好思维习惯。逆向思维在美术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方法路径,因为转向角度过大,很容易背道而驰。但这种摒弃固有模式的思维品质更能彰显打破传统的力量,这在大画家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正向思维提供了心无旁骛的专注与坚持,美术活动过程中也需要这样的正向思维,而形成这种思维的关键还在于欣赏和浸染。
小学美术活动的内容题材、形式方法有年段间的差异,而思维转向会交替其间,影响着创意实践的全过程。小学美术活动的想象和创造更应该落实在细节和趣味中,让创新时刻存在,让思维处处参与。美术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需要进一步开发,学生在创造中更能体会到愉悦和成功带来的美好憧憬。转向思维激发多元思路,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简单的说教与描摹,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开发美术课程的核心动能,让美術创作成为创意实践的综合基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修订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