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丽
摘 要: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出现的问题。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能够根据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指导帮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提高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本文将根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实际展开探讨,希望可以通过本文探究,为实际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要求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革新,物理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情境中要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困境。为此,本文将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展开探讨,围绕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讨知识,提升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
一、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解读以及具体实施原则
(一)概念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呈现,此种方法又称为问题式教学方法[1]。目的是希望可以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实现分析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实施原则
首先,要按照递进性的层次原则。学生由于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着差距,故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设置问题上必须要遵循层次性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率先的了解,将学生做到分层处置,问题的设置也要由浅入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都能够体会到回答问题成功的喜悦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物理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置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设置,要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置,关键要突出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最后,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在课堂上通过问题进行教学,目的是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困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为此,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帮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多次的学习当中增强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中问题难度设置不合理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手段,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进行问题设置时,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把学生放置课堂中心,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提问解决学习重点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时,要以教学目标为标准,但是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情境中,很多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难度过大往往超出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即使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积极进行思考,但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很难得到正确答案,最后只能由教师自己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缺少了实际的教学价值。
(二)课堂中学生参与讨论欲望低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设置的重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不断探索,这也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可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在当前的物理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在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未能实现预期的理想效果,这在于进行问题设置时,没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探索欲望不足,关键在于教师没能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趣味性的探讨,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問题为中心的物理课堂构建具体策略
(一)根据课堂需求,合理化设置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目标规定下进行被动学习,在这种教学的情境下,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2]。为此在新课标提倡的以问题情境为中心的课堂构建当中,学生应当在教师制订学习计划时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让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实现教学计划的实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够融入问题情境学习,达到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课堂的学习效率能够稳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次的制订,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设置简单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方便学生能够理解,继而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且物理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将问题设置得更具难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有层次的问题设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展开探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这样学生的成绩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活跃。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既然是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就要保证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充满趣味性和体验感,要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问题,掌握必备的物理规律和知识。
例如: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首先,要对课文知识进行导读,我们在生活当中知道,不管力量多大都能让一个物体产生加速度,但是为什么一只蚂蚁花费了很大力气,却不能推动一块石头呢?这个现象是不是不符合我们所谓的牛顿第二定律?教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自己在生活当中观察到的现象,一个蚂蚁确实没有多大力量,也无法搬动一块石头,借助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从生活中的蚂蚁搬石头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出了在问题情境中石头的受力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指导学生画出课前引入的石头受力分析图。学生通过分析图可以发现,石头受到了四个力的作用,首先支持力和重力是平衡状态的,静态摩擦力和推力也是平衡的,所以这个现象并没有违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多样因素分析,学生了解到石头受到的合力是零,所以蚂蚁无法推动这块石头。通过探究问题情境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学生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认知,解决了物理知识上的矛盾问题,教师达到了预期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
再如:在进行“物体平抛运动规律”的相关章节教学时,教师进行问题设置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层次的划分,进行多样的问题设置,如刚开始时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可以提问:物体在进行平抛运动时可以受到几个力?在学生经过查找教材得到答案之后,要对问题的难度进行升级,如教师可以提问:在物体进行平抛运动时,他受到的加速度方向是什么?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升级,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及时掌握必要的技能知识,在学生学习完本章节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不但要利用课本知识,还要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物理思维,巩固课堂知识成果[3]。
(二)根据兴趣导向,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要想在物理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必须要注重对趣味问题的设置。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时要设置符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与问题进行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多媒体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有更真实的学习体验,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多媒体引入教学课堂,可以将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发现物理学科的特点,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搜索自由落体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例如:树叶飘落,雪花从天而降,树上的苹果掉落等,为学生普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率先对课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引导学生率先进行思考,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并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学习自由落体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学习相关规律时,教师会采取纸带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方法来探讨相关规律,但是在自由落体学习当中,学生可能已经对实验内容忘记了,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来进行知识重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记忆,让学生产生对深入知识学习的欲望。
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学生了解到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多样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也是多样的,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必要的规律学习,也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情境,更好地参与了课堂学习,在课后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信息进行优化整理,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报告汇总,从而促使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外,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入设置时,也可以利用故事编排来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以生动活泼的故事进行展现,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去探究物理知识的意识,强化记忆。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行星运动”的知识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星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行星运动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纪录片《经典行星的故事》其中的片段来激发学生想要探求真理的欲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魅力。
(三)利用生活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应用水平
高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物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问题导入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问题情境设置,这样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想要继续深入学习的热情,还可以突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畏惧心。并且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养成必要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知识“平抛运动”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设置和分析,并通过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瀑布流水、抛体运动、运动员掷的标枪、铁饼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常见的乒乓球,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平抛运动,进而对学生进行提问:乒乓球的运动过程是怎样体现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的呢?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題能力和学习效率,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和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再如:进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包括电风扇的叶片运动轨迹,汽车在圆形拱桥上的行驶轨迹等其他生活中呈现的图片,当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有匀速圆周运动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图片中的运动轨迹是否有相似的地方?学生通过预习和教师的引导发现,图片中的运动轨迹都是圆形或者半圆形进行运动的,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接着再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问题式引导,让学生继续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和特征,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直接引入书中的定义,让学生在了解基础定义之后,认识到图片中的物体是在做圆周运动,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圆周运动的特点进行总结,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养成思维的灵活性,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实现举一反三,因此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还要鼓励学生对比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思考同类问题的解决规律,开拓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4]。例如:在进行“加速度、质量和力”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进行提问,让学生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传感器进行操作,让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反思,思考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所查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物理规律和现象,让学生从多个层面了解物理的原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
结束语
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不断去开拓和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情境设置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物理教学的时效性,教师通过精心设置教学方案,利用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养成必要的思维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伟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问题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考试周刊,2021(44):115-116.
[2]李滋文.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科技资讯,2020,18(20):125-127.
[3]李珍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9):65-66.
[4]赵鹤玲.高中物理实施“问题驱动课堂”的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