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2022-05-30 10:48伞晓锋
家长·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榜样立德传统

伞晓锋

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教育不仅仅强调学生在知识层面的进步,更强调学生在教育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教书”和“育人”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对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落实不仅要依靠现阶段的理论和榜样人物,更是要挖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新的时代价值,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教师要开阔自身的教育视野,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这有助于国家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

我国作为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在文明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和其中的优秀内容,感悟文化经典,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

(二)增强民族认同,培养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长期影响,经久不衰,深刻塑造了当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从而增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迸发出更加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提高思想品德,养成正确观念

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虽然在内容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很少的一部分,但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学生通过学习优秀历史人物的品德,能够感悟榜样人物的优秀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认知、情感、实践等领域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身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四)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习惯

带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着知识教育、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作用,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教材。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其他学科的配合,而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催化剂,通过带领学生感悟历史典故、品读历史人物,他们能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习优秀历史人物,并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多学科课程的努力。在日常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不仅能帮助接受教育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而且肩负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的政治教育任务,关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在当前学科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从国家、社会层面提起重视,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知识的教育,没有发挥“三进”的效果,没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而优秀传统文化凭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良好平台。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都流传至今,包含文学作品、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兵法战术、优秀品德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虽然距今久远,但是仍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古传承至今,虽然在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支撑国家进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滋养活力,只有思想上根深蒂固,行动上才能勇往直前。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

立德树人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伴随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曾经的历史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历史精神、历史基因作为真理性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永远能保持时代性,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断向前。新时代教育的开展更是需要传统文化滋养土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载体,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需要以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支撑,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以及行为教育时加以渗透。因此,在小学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与精神,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让他们以民族精神武装头脑,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不断前进,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三、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站位,明确立德树人任务

我国的教育如今不仅仅强调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也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道德教育,教他们做人。这些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师优秀师德师风的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实际上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站位,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与传统文化课堂紧密融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所有的教育,无非就是以真心换真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的写照。當代教育要培养出来的人,绝对不是仅凭一纸成绩单、一张学历证书就能以一盖之的,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建构历史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之间的桥梁,发现其中的共性,不要将教育停留在知识和方法层面,更要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知古鉴今”“革故鼎新”等课程都蕴涵着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存在和发展的道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停留在通过举例使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更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该怎么做上,让他们知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该如何让自己的国家革故鼎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达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

(二)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并在实践中将理想不断加以传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示了古人的追求,我们既要齐家治国,追求远大的理想信念,也要先国后家,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先“大”家,后“小”家,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材料中,拥有大量山东地区的名人和典故,教师以此为契机,可以向班里的学生讲授家乡文化,希望学生都能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赓续家乡血脉,长大以后建设养育自己的家乡。家乡童谣、家乡故事、风土人情、文化非遗……这些内容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穿插进笔者的课堂,润物细无声般地让学生入脑入心。“家就是自己的根,无论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以此为基础,再带领学生领会国家的概念,虽然可能对国和家的理解不是那么深刻,但是每当讲起曾经祖辈如何为了保卫国家不被侵略而不惜流血牺牲,他们都会被先辈的精神深深打动,有的还会默默流泪。为了让学生从小植根爱国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一起画国家、写国家、赞国家,通过亲手绘制手抄报、征文比赛激起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一颗颗爱国的种子正在学生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长大。

(三)实施品德教育,塑造学生人生观

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虽然小学生年龄较小,各种思维和意识还处在养成阶段,但是小学阶段确是树立学生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生观教育。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这是很多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却很少有人做到。因為当前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经过了父母的精心呵护,做事情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很难体会“奉献”一词的真正含义。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具体的事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教师在讲授“儒倡仁义”一课时,要深刻解释“仁义”一词的含义,从表面意思来看,仁义指的是仁爱与正义,是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这和现实中常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一个道理,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仁义这种品德,不仅统治者要有仁义,爱惜百姓,普通人也要有仁义,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虽然从严格来讲,古代的仁义仍然具有一些不合理和落后的成分,但是其本身的含义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教师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要从仁义以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路还很长,一定要秉承着优秀的品德,与身边的朋友相处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同时树立崇高人生目标,努力为国家奉献个人价值。

(四)贯彻发展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

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的教育关系着学生将来的独立意识和思维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时,既要让学生对世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保持宏观的正确性,又要在具体的问题上,给予学生自主思考,自行判断的空间,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生活中,面对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声音,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辨,同时养成不盲从、不盲目听信他人的态度。例如,教师在讲授“自然之道”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属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这是学生首次在小学阶段接触哲学,因此在讲述“自然”和“道”等词语的含义时,教师不要将理论僵化地展示出来,而是引领学生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本原,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也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既然有了这种规律,我们就要怎么办?是顺其自然,无为而,还是积极入世,发挥主观能动性?除了老子之外,大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呢?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探讨世界的本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五)学习优秀榜样,形成正向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一定的思维感官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优秀人物的道德品质,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国家、民族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不仅是当时的榜样,更是永远的榜样。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时,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优秀榜样品质的渗透,让他们认识榜样人物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对榜样有敬佩之情,从而让培养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讲授“先国后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切身地感受到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人物,以榜样的力量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如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如文天祥在《叹伶仃洋》中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像谭嗣同说的“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人物,他们真正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前,甚至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没有实现,还需要新一代优秀接班人继续努力,要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学习优秀榜样,形成正向价值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能与当前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有效结合,教师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卓有成效地对学生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促进学生德才双进,培养具有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将继续用爱心和耐心铸造着师魂,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为每一名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榜样立德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