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菊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怎样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求,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独特魅力,鉴赏诗歌之美呢?
色彩词汇勾勒画面美。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以某些事物为描写对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在诗人的笔下被描摹得活色生香,画面感极强。其中不乏活用描写色彩的词来写景状物、言志、言情的名家诗作。例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第一句中,“碧”“白”“青”等字把“江”“鸟”“山”等景物分别着上碧绿、莹白、青翠的色彩,为诗歌渲染出明艷、清新的画面。这一句与“何日是归年”所传达出的思乡之情形成鲜明对比,达到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又如,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的“红”“绿”既营造了美的画面感,又一语双关,以时序转换暗示青春不再。
教学中,教师抓住描述色彩的词汇引领学生鉴赏诗歌之美,不仅能使学生感受诗中景物的美,而且能使学生理解反衬等表情达意的手法。
语言风格凸显意蕴美。古代诗歌的美还体现在语言风格上。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诗平实质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居的诗平易通俗等。再如,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的词婉约含蓄。了解诗词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利于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词的意蕴美。
以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为例。这样的诗词语言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表面上看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又如豪放雄浑的语言风格。该风格的诗词气势豪放、意境雄浑、立意高远。具体地讲,王昌龄的《出塞》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王维的《使至塞上》想象丰富、境界辽阔,曹操的《观沧海》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在我们熟悉的唐诗中,李白是豪放风格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非凡、夸张奇特。了解诗词语言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整体意蕴。
叠字韵词蕴含音乐美。叠字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词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词句音调和谐十分必要。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节奏哀婉沉郁,让人犹如听到一个伤心人在低声倾诉,渲染出伤感的情绪。
诗词的美还在于其音韵美,具体体现在韵词、韵脚上。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使高低音相间排布。全诗随着韵脚的变化和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切合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教学时,教师播放白杨根据原诗改编的歌曲《春江花月夜》,将歌曲与诗歌朗读结合,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襄阳市南漳县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