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霞
作业本身以及围绕作业引发的家庭与社会问题从来就不是小问题。有效解决作业问题需要从学校、学科教师、家长的角度“多管齐下”。
转变思想认识:作业价值由单一到多元。作业的基本价值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但这不是唯一价值。孩子成长的各相关利益方都应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与功能。
作业对学生发展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做什么”,以及对所做内容的反馈。也就是说,锚定目标,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及评价、反馈方式对于发挥作业价值最为重要。进一步讲,真正发挥作业补正课之不足的功能,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与体验,是实现作业多元价值的有效途径。
作业承载着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参与社会实践等非学科育人功能。做作业是典型的自我调节性学习,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品格、态度的养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外作业能解决受限于课堂时空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与课内学习相得益彰,其内容、完成方式以及反馈评价都有助于学生社会性与自主性的发展。在课外运用课堂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
学校统筹管理:调研并根据真问题出台相关制度。“双减”背景下,研究作业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相关制度是学校管理層的基本职责。学校如何统筹管理日常作业、阶段性学习评估与终结性评价?如何统筹监控各学科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如何公示、审批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管理作业质量?如何引领家长有效地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应该承担的育人责任?如何以校本化作业评价管理促进学与教的质量提升?这些都应该成为学校作业管理所覆盖的问题。
学校管理者应该了解教师关于作业的困惑与问题,并设计相关制度予以解决。例如,作业内容与目标的匹配度如何?作业的解释性、多样性、选择性和结构性是否合理?作业批改、讲评等是否合理、有效?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作业评价量规如何制定?对于这些问题,学校都需要开展扎实的调研。根据真问题、真需求制定的作业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效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科教师职责:锚定育人目标,系统化设计作业。学科教师要厘清不同类型作业的内涵,辩证地看待不同类型作业的功能。基础性作业最为重要,要少而精;分层作业的布置务必慎重;个性化作业要体现必要性。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分类作业不等同于分层作业,分类作业属于基础性作业,如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的理解性作业,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构建性作业,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性作业等。
各学科作业的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要相互补充。教师要统筹思考单元作业与课时作业,对单元学习目标、各课时学习任务或活动、作业数量与质量以及相关评价标准等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一方面,要注重作业的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探索性;另一方面,要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之间的衔接性、递进性与结构性,加大各学科作业之间的统整,强化其关联性。
学科作业设计尤其要重视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承载着多元测评目标,教师应关注信息处理能力、思维习惯、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敢于担当、永不放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育人目标的落实。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