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笑容
[摘 要] 立足课堂教学并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是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为了帮助农村高中生扬长补短,必须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生态课堂,促进他们建构、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从信息的输入到加工,从数学知识的输出到运用,要尽可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自然递进、螺旋上升的样态. 当前的数学教学追求核心素养的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六个要素,在生态课堂上,这些要素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
[关键词] 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生态课堂;构建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最关键的一点仍然是课堂.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立足课堂教学并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才是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意味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根据认知发展的规律去构建知识,这就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自然地吸收阳光雨露时,那么它的生长就是生态的. 所以对于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不妨称为生态课堂,而构建生态课堂也就成了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对于农村高中的数学教学而言,构建生态课堂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农村高中生的学习视野有时不如教师所期待的那样开阔,但是农村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又不亚于城市高中生. 为了帮助农村高中生扬长补短,必须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生态课堂,促进他们建构、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构建生态课堂的意义是非凡的. 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教育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实际教学中应当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与幸福,如果一节课堂真的能够体现出这种生态特征,那么这样的课堂自然也就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要遵守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生态链的基本法则,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够体现出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农村高中数学课堂呼唤“生态化”
相比较而言,农村高中数学课堂确实呈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学习方式来看,农村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在课堂上他们更愿意成为一个倾听者,这种被形容为“内向”的学习风格,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较高,另一方面又使得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意愿不强. 二是从学习资源来看,农村高中生由于经历和视野所限,对于一些新颖事物的了解相对要少一些,但是由于信息社会的普及以及农村独有的特征,有一些资源也可以成为数学学习资源. 这样一种辩证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农村高中数学教学要开发好的课程资源. 三是从学习反思来看,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要通过反思来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的提升,而由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偏弱(不排除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再加上反思意识与能力偏弱,因此这一块容易成为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短板.
面对这样的一种实际情形,在农村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就显得尤为必要.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源于课堂效率,生态课堂的建设就是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且有效的实践行为. 从微观角度来看,由于生态课堂追求的是学生的认知特点,既然农村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上述特征,那么就可以基于这些特征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又能对学生的学习品质起到优化作用的课堂. 当课堂具有这些特征时,自然会表现出其生态性.
[?]基于学生实际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结合“农村高中生”和“高中数学”这两个关键词去构建生态课堂,首先要关注两点:
一是从学习动机角度来看,生态课堂必须做到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为数学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提供驱动力. 正如一些同行所说:构建高中数学生态课堂的前提,是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元互动,而这不仅需要践行新课标理念,也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探索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经历过程,从而加深对数学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从信息的输入到加工,从数学知识的输出到运用,要尽可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自然递进、螺旋上升的样态. 比如说数学概念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概念或定义时,有形象地为事例提供支撑;又比如说数学知识的运用,要让学生有较强的数学抽象能力,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去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 如果这些过程能够进行得比较顺利,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态的.
例如,在“椭圆”这一知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椭圆概念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 而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因为农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形成数学认知,是生态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取向.
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让学生自备一个木板(可以用木工多层板),然后用两个钉子钉在木板上(两个钉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加一根长度大于两个钉子之间距离的细线系在钉子上,随后用一支铅笔绷紧细线,移动铅笔在木板上画出一个图形. 在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在大脑里初步构思——这也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关于椭圆表象的建立就已经开始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此前布置这个任务时,只是让学生用笔记下所需要的材料,而这一次的任务布置则是“轻记录、重想象”. 当学生想“懂”了这一过程后,学生还可以自主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他们认识到细线不能有明显的弹性,细线的长度不能太长,否则会越过木板的边界……这些发现对于学生建构椭圆概念以及理解椭圆的性质,其实都是有帮助的. 而从后来学生的实践情形来看,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一个椭圆图形后,他们能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出这是一个椭圆,同时又能基于自己的操作给椭圆一个初步的定义.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既体现出了“做中学”的基本思路,也体现出了数学学习所必需的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观照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具有生态性,很多显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可以说生态性非常明显,而这样的课堂自然也就是一个生态课堂.
[?]生态化课堂促进数学核心素養落地
在农村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一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又能促进学生高效建构知识的生态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 笔者在这一课题设计的努力过程中,一直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跟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无论是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还是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答习题或者解决问题,都进行得比较顺利. 当然学生表明,所谓顺利并不是指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遇到难度,而是指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充分地调动自己学过的知识,自身的思维也能够支撑自己去一步步地获得新的知识. 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不像以前那样遇到有难度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而是能够通过剥茧抽丝,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的这种认识表明,打造生态课堂的思路是正确的,过程是有效的.
当前的数学教学追求核心素养的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上面提及的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同时也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以及直观想象等. 在生态课堂上,这些要素都可以充分实现. 比如上面的例子,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形成的关于椭圆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以模型的形态存在于学生的记忆系统当中的.
总而言之,身处农村高中,每一个数学教师更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关注农村的实际,关注教学的动态,尤其是要注意合理运用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数学课堂充满着生命的灵动. 当数学课堂真正有了生命灵动性时,课堂的生态性也就能真正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