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中学语文智慧课堂的问题导学策略,指出高中语文教师可通过“三五五三”式问题导学法,改变语文教学的固有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语文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生动起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智慧课堂 中学语文 问题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0-0077-04
很多学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多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为思考而学”“为理解而学”。对话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问,笔者以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问题导学,将问题导学设计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相联系,通过设计完善的、有建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从而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生动起来,使学生在真情实景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升审美,了解与传承文化。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现状
首先,部分学生阅读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强,在语文思维形成上存在一定障碍,影响着问题导学的开展。这种思维障碍,有时来自教师教学中的疏忽,有时来自学生自身。在学生自身因素中,有的是情感认识欠缺,思维水平不高;有的是认知结构不完整,导致学习新知识时难以形成记忆链条;有的是旧知识迁移不当,导致学习过程出现混乱。整体而言,多来自学生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非科学知识结构及思维模式。
其次,审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设计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分离的现象。第一,问题设计偏重于对原文的再现,忽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感知;第二,问题设计过于浅显,未能触及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审美体验;第三,问题设计过于碎片化,没有涉及作品的文化底蕴。
针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导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語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导学设计时,应整体关注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积极构建问题平台,优化问题导学设计,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智慧课堂的问题导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心。基于智慧课堂的语文学习因为融合了现代技术,相较传统语文学习方式更具优势、更有实效。教师要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课堂,借助即时反馈系统中的实时数据统计功能,通过动态数据分析获取学生学情信息,进而精准定位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方向。
问题导学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为载体,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即导学案;“二主”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的联动导学环节。
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一导二主四联动”问题导学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三五五三”式问题导学法。其中,第一个“三”指课前通过学生、教材、语文知识三位一体进行问题设计;“五五”指课中运用五问五备提问策略进行教学;后一个“三”指课后进行三项反思:反思教学目标,反思学生,反思问题。
(一)课前:三位一体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授课前,要针对学生、教材、语文知识三位一体进行问题顶层设计。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部分教师习惯从网络上下载优质课课件、教案后直接应用,不考虑本校学生学力水平,使得问题设计不适合本校学生,导致学生回答不了,也无从思考。基于此,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结合教材和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新知识后将要达到什么水平,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设计相关策略。其次,教师要依课标结合学生和语文知识研究教材,并结合学生、语文知识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针对重点、难点、关键点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同时思考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考虑整合或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再次,教师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研究语文知识,从而使设计的问题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优化问题导学设计是中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抓手。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给了笔者设计语文问题导学案一些启示。从教师的角度要求,问题导学案的设计应包括7大板块(7个环节),即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问题导学学法指导、导学过程、课后反思。而从教学效果出发,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有效的课堂。目前,笔者实践的语文问题导学案设计暂分为新授课、讲评课两种课型,具体如表1、表2所示。
(二)课中:五问五备提问策略
1.五问:联系问,情境问,启发问,变式问,拓展问
教师导入新课时,要揭示课标,对接素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若干层次,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题,然后让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联系问——问旧知。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在讲授高中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第二课时时,笔者采用希沃白板中的课堂游戏竞赛模块,设计好问题并邀请两名学生上台对旧知识进行竞答,同时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授古诗《涉江采芙蓉》新课导入时,笔者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有关芙蓉(荷花)的诗句有哪些?”之后在PPT投影上展示多句含有“芙蓉(荷花)”的诗句——“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也为后面理解诗歌意象和含义做好了准备。
情境问——问实际。例如在《登泰山记》一课中,笔者设计问题:“假如你打算和朋友开展一次‘登泰山,追寻先辈的脚步活动,你的朋友想要了解此次登山的路线,请你依据本文内容,向他们介绍登山路线。”之后,播放一段介绍泰山景点游的小视频。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后,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文本中作者的主要游踪。如果单靠教师介绍,学生因旅游体验较少,很可能对作者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难以领会透彻。
启发问——问重点、难点、考点。例如要突破《师说》重难点时,笔者从课文最后一段写作缘由切入,以“为谁而作”为问题,用PPT展示最后一段,运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圈点法,让学生抓住“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来研读文本,以一问牵发全篇,从而理解当时“耻学于师”的状况。之后,笔者用了三组对比,进一步明确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文本中提及的从师的必要性及择师的标准和态度。在《祝福》一课教学中,笔者以问题导学:“文中几次写到祥林嫂的肖像,重点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怎样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切入课文重点,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变式问——发散思维。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课文《苏武传》时,笔者播放《苏武牧羊》短视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处两千年的汉朝而又恰巧遇到苏武,你最想问苏武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拉近了学生与主人公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接着,在学生自主翻译、注释文本并通读全文后,笔者再让学生扮演苏武“亲历”近二十年的人生苦难,随后进行问题导学:“我经历了什么?”“我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索苏武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苏武的内心情感,一改以往只翻译全文、抄写全文、概括人物特点就结束教学任务的传统教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拓展问——能力提升。以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为例,笔者一上课便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愚公移山》浮雕图片,用情境问“根据你的了解讲一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新课,通过希沃白板游戏,运用联系问温故知新,检查生字词、文化文学常识和翻译,接着研读文本,列出相应表格寻读愚公之“愚”、比读愚公之“智”、分析愚公之形象。之后,笔者为愚公写了一段颁奖辞,并以此为示范指导学生掌握写颁奖辞的方法,最后链接材料,展现“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感人事迹,设计问題进行拓展:你能为“当代愚公”黄大发组织一段颁奖辞吗?(80字以内)。这种拓展问能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在活动式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五备:备种类,备数量,备顺序,备对象,备反馈
在问题导学设计中,笔者以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五备”:
备种类。提问类型有六种:“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备数量。一般情况下,教师一节课中要设置两到三个主要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参与和讨论。
备顺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备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在回答问题对象的选择上应该不拘一格,方式要多样,并且结合问题的难度和学生水平来选择回答的对象。
备反馈。教师要及时肯定回答正确的学生,并延伸至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若学生回答只对了一部分,教师要进行中肯的评价,对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对答错的部分要耐心引导学生更正或寻求正确的答案。
以笔者所上的讲评课“高考复习:如何读懂非连续性文本”为例,该课的重难点是教学生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方法。笔者借助即时云平台上反馈系统中的实时数据统计功能,展示月考学生答这类题的得分情况分析得分率,之后展示近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以2017全国Ⅱ卷中的实用类文本材料为例,笔者设计的问题是:①看看每则材料的出处及文本组合方式,你发现了什么?②圈点勾画每段落的关键词句,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③思考这几则材料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笔者用电子技术直接将答案投影到希沃白板上,及时分析问题所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予以点评、更正,最后由学生归纳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要领:①泛读出处,明确主要内容;②精读关键词、句,把握核心要点;③比较阅读,理清关系。
(三)课后:三反思完善问题导学设计
第一,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重点难点是否突破?长远目标是否实现?第二,反思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通过提问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问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效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第三,反思问题——问题的提出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了吗?提出的问题跟自己预设的目标是否一样,是否生成了新的资源?是不是有益的资源?以后应在怎样的问题上拓展更合适?
教师的及时反思是合理运用问题导学设计策略打造有效课堂的有机补充。课后,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完善问题导学设计,使课堂更具有效性。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②知识点的设问是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③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做到收放自如,是否能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④对学生的点拨是否到位?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导学设计不是一个单一性、封闭性的学习方案,而是一个既考虑了预设又考虑了生成的开放性设计。因此,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动态生成,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即时性生成,分析哪些是有效的生成,哪些是无效的生成。此外,问题导学设计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围绕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结构进行再组合的一种方式。正因为它是围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而探索、建构起来的,所以该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情景,不可能解决一切教学问题。同时,不同的教学班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每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普遍适用。基于此,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应不断改进与提炼,这也是笔者未来继续摸索的方向。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设计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导学设计,立足教学实际,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导学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树苗,郭利婷.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探究[J].喀什大学报,2018(39).
[2]单莉.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M].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2014.
[3]鄢玉龙.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9(11).
[4]张玉昌.初中数学课教学中问题导学的整合运用[J].速读(中旬),2019(8).
[5]任战松,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模式及对语文教育改革指导意义的研究[J].百科论坛,2019(8).
注:本文系2019年度南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导学设计的行动研究”(2019C7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宇琳(1976— ),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