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敏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教育领域中掀起了新的改革浪潮,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成为教师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双减”政策改善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措施,先根据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分析了数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形式单一、脱离生活、缺乏层次这几种。基于此,依据数学教学规律简要阐述了“双减”政策下改善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具体措施:①丰富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②贴近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迁移应用能力;③设计分层作业,实现减负提质教学目标。
“双减”政策的出台指出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并且就如何提升作业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双减”政策下,数学教师应保证设计的作业具有多元化、丰富性等特点,满足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缓解他们对于完成数学作业的抵触心理與厌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意识,将作业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本文中,笔者依据“双减”政策内涵以及最终指向,针对当前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善质量阐述几点拙见。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要求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并非是指一味减少作业数量,而是减少和杜绝惩罚类、重复性、无效性、机械性四类作业。其中,惩罚类作业主要是指教师为了避免或者降低学生某种行为的出现而布置的作业,比如有学生在混合运算中经常忘记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式子而是直接从前往后计算,为了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则布置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式子让学生计算。这类作业经常让学生感到厌恶,从内心排斥和抵触。重复性作业则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多次、反复训练的作业,例如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求学生除了完成书本上的课后习题外还要完成课外辅导资料上的习题,甚至给他们提供一套或多套试卷,要求他们都做完,这些作业虽然在不同的载体上但是考查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很多都是一样的,让学生重复练习并不能提升学业成绩,反而造成资源浪费。无效性作业则是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等无益的作业。机械性作业主要是指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的作业如抄写类作业等。上述这些作业在形式、数量、内容、功能上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异化,它们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负提质,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杜绝他们做无用功,要让花在学习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有价值,在轻松的环境中实现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抑制学生全方位发展
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它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关于数形以及逻辑关系的学科,所以相比其它课程更加枯燥。然而,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很多教师没有深入认识数学学习的特征,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而是想当然地去布置应用题、计算题等让他们去做。诸如此类的作业类型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长期让学生做这类作业会让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当前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给学生发试卷,要求他们完成试卷上的问题,最后再通过批改打分的方式考核其学习水平,极大地弱化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而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既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抵触心理。
(二)脱离生活,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是为了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从而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否则就失去了价值。然而,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过度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切以提升他们的分数为导向。在这样的思想理念下,作业设计也倾向于此,教师布置大量的判断题、应用题、计算题、填空题等,每道题都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但是缺少生活性,主要停留在概念解读、公式运用上。很多学生在做作业时只需要套用课本上的公式就能解题,但是在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应的解题技巧去解决,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三)缺乏层次,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
小学生在数学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成绩优异,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低,若是给他们布置一样的作业,就会出现前者“吃不饱”而后者“吃不消”的问题。这样的作业不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能力强的学生认为作业过于简单,逐渐丧失兴趣,甚至产生骄傲心理;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却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到吃力,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挫败感,甚至自暴自弃。这违背了“双减”政策的“减负提质”要求,要想同时实现“减负”与“提质”,必须分层设计,使作业更具有针对性。
三、改善数学作业质量措施
(一)丰富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对于枯燥的计算很难长期保持兴趣。“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丰富作业形式,让数学作业充满趣味性,别具一格,以此唤醒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同时利用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1. 设计阅读类作业
很多小学生审题时常出错,这与教师忽视了对他们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关。实际上,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布置一些阅读类的作业,丰富数学的文化内涵。即使阅读的内容比较枯燥,但是对学生训练几次后能够培养他们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即阅读能力,一旦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变强,数学学习也就更加有趣味。以“百分数”这个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
德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恩格尔在19世纪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经联合国认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是相对富裕,20%-30%是富裕,小于20%则是极其富裕。现某个地区有两户人家,其中老王家家庭月平均收入是12000元,每月食品支出总额是1682元,每月消费支出总额是5800元;而老张家庭月平均收入是9000元,每月食品支出总额是1421元,每月消费支出总额是3900元,通过恩格尔系数分析这两家的家庭生活水平。
这道题相较于常见的数学问题文字较多,而且有一定专业性,学生要想解决这类题必须静下心阅读。这样的练习能够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他们的这些能力提升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也会在无形中提升,作业性价比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轻。
2. 设计开放性作业
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较强的个性,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即作业的答案并不固定,在做这样的作业时候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充分发挥个性,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以“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作业:
(1) 从我们学过的汉字中找出不低于5个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从我们认识的车标中找出不低于5个是轴对称图形的车标。
(2) 班级是我们的家,现在我们来给这个家设计一个特定的标志即班徽,要求设计出来的图案具有对称美,看看我们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这样的数学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挥个性,答案并非固定不变的,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还能让他们在完成作业后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减负提质有重要意义。
(二)贴近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迁移应用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双减”政策要求“减负提质”的背景下,教师应朝着这个方向优化作业设计,要让学生会学更会用,以此提升他们的数学建模素养。除此之外,有生活元素介入的数学作业对小学生来说更具有亲切感,有助于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层面减轻其学习负担。遵循生活化原则设计数学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实践性作业,即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完成数学作业,让他们将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统计图的选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以班上同学为研究对象,统计他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如电视剧、动画片、新闻、综艺节目等,计算出各类节目占比,再用合适的统计图绘制出来。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统计数据,比如班上同學出生日期所在的月份,家庭在饮食、水电、服装、教育等各方面的支出等。这样的数学作业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设计分层作业,实现减负提质教学目标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学习水平、数学基础、家庭环境等各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完成同样的一份作业对有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而对有的学生来说却难如登天,既不利于减负又阻碍了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作业进行创新设计,即设计分层作业,以此提升作业的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作业的骄傲感与欣喜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做作业实现自我提升。
以《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为例,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限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实践作业,要求他们在课外时间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依据制作过程分析圆柱体的结构并推导它的表面积公式。这样的作业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操作性,有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而且对于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数学成绩中等、学习态度认真的中等生则布置一些难度中等的应用型问题,比如让学生课后从家中找出不少于三件的圆柱形物体,如薯片盒子、茶叶罐、玻璃杯等,测量出相应的数据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这些物体的表面积,以此培养他们的迁移应用能力;而对学习能力较强、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优生则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奥数题,以此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的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面对触手可及的目标时都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既不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又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将学生从过去的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乐于接受教育以及完成作业,而不是为了听课而听课,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因此,教师应迎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秉持着“控量增效”的教育原则优化作业设计,要让学生花在作业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有效的,给他们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提升,推动“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地,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