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 15:07刘晖谢卫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应用

刘晖 谢卫平

内容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决议会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至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与国家自信的高度,成为我国在新时代文化发展变革中的基石,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发展源泉。结合当今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深入探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至大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价值,更好地指导当今大学语文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精神 大学语文 教学应用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潮流中,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坚毅不屈的中华民族,汲取了优良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积淀而成,成为了我国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基。当今世界发展转变之际,我国始终要坚定不移地弘扬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教学发展领域。作为文学和写作能力培养的一门学科,大学语文学科不仅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口才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素质进行培养。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发展中发挥出独特的文学影响与指导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构成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文明、风俗与文化的集成体。起源于远古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其中基本框架为“儒佛道”为主的三体之架,统称为“三教合一”。基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汲取古人优良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文化精神,即为当今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与传承性,其更反映出目前我国优良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承发扬”更是我国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别多样、博大精深,经查证共有二十余类,涉及思想文学、音乐、节日、行为规范、建筑、医药、武术、服饰、饮食、动植物等多个领域。其中思想哲学主要包含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含歌唱、舞蹈、琴棋书画、四大发明等;传统文化主要包含诗、词、曲、赋、小说等;传统节日主要包含春节、中秋、端午、七夕、清明、冬至、腊八等,我国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等;医药科目主要包含中药、药学、草本经和皇帝内经等内容。

基于上述不同类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笔者所处的大学语文教学阶段,可供日常教学借鉴与参考的类别主要有传统文化、思想哲学、艺术形式、传统节日等。通过中华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形式、节日方式等内容的渗透,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也能与时俱进,教学思想主旨更能得到升华发展。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当今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

1.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区别于初高中时期的语文课程学习,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与文化修养。那么,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着深远的教学意义,其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中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校教学课程设计体系中,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程,其定位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其主要的教学内容覆盖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三大领域。而结合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之后,其不仅可以充实并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引导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逐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凝聚深厚的人文与艺术精神,更好地培养具备健全思想与文学素养的新时期的大学生。

(2)拓展母语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完善高校教学体系,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拓展母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发展中的深度应用,帮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成就。在当今大学生自我规划和发展生涯中,语言沟通能力是一项最基础且很关键的技能。而通过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可有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从而拓展母语在日常生活及个人学生发展中的应用,夯实沟通与从业基础。

(3)提升学生素养

通过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孔融让梨”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文学与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思想品德与美感,帮助他们了解并熟知“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等公序良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与道德素养。

2.当今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面临着以下不同方面的难题:

首先,西方文化影响冲击大、本土传统文化渗透力不强。我国不少地区高校的学生,一昧地奉承和追捧西方文化,热衷于过西方节日,接受西方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以至于对我国本土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报以“轻视”或“忽略”的态度,这就导致我国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必要且持续的关联,容易产生传统文化跌落或文化乱想等社会负面问题。在此负面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明显不足,不少高校學生的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不强。大多数学生都采取错误地学习观念和方式,来被动地汲取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语文知识与内容,缺乏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也更不能担当得起传承优良传统文化与文学知识的重要责任,无法获得文学素养与文化精神的提升。

其次,教学地位欠缺、教学活动与方法单一。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高校教学体系中,地位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状态,许多学生对其的看法和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觉得语文课程从小就有所学习,而大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毫无学习的必要性,因此久而久之就会对大学语文课程报以“轻视”和“忽略”的消极看法和态度。另一方面,作为授课老师,不少大学语文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全,缺乏良好的传统文化吸收和传承的素养和氛围,所采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认为仅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稍微拓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即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也无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进行紧密关联,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关联体系,这样难免会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教程内容匮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当今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内容,大多以不同项目和单元为主,内容一般为诗词曲、散文、小说、戏剧等,而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与类别众多,大致可以分为艺术方式、思想文学、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古迹建筑等,这些都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不少高校的语文课程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开发,整个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内容较为单一,且较为匮乏。不仅从课堂教学资源和内容来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过于以来教程内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应用与融合。另外,也从课外教学拓展来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也仅局限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和内容中,无法拓展为课外实践经验与思想,更不能从古人及近代人身上,学到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传统文化和思想精神,这样才能充实并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1.构建文化自信,完善语文教程素材和内容

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这一名词便响彻全国各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号召下,我国各界教育学家纷纷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和传统价值体系投以了深厚的关注与重视。借此契机,笔者主要结合自身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状况,想建议大家应逐步提高我国民族文化壁垒,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自信,秉持五千年历史传承而下的优良传统文化价值观,弘扬出属于当代青少年的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中,更要在弘扬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汲取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取独特的文化精神,融入当今语文课程教材内容中,从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拓展资源两个角度入手,不断充实完善并丰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入融合应用。

一方面,从课内教学资源来看,教师应秉持着积极的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选取合适的传统文化,提取关键的文化精神,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如针对大一新生,其正处于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初步学习阶段,身心状态还未全面成熟,这时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充分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或“佛家”思想,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等各方面进行良好的指导和规划。在进行人格建设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引用儒家思想中“三不朽”“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民请命”等人格精神,积极指导学生在后续的生活和实践中,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对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和就业生涯抱有理想抱负,不可一味沉溺于个人的贪图享乐中。

另一方面,在课外教学资源中,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与拓展项目,如走访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先人旧址、历史古都等,笔者院校所处湖南省湘潭市,当地有一处著名的湘潭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为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历史循迹”的活动,不仅可以深入古迹,不断探寻圆古柱、黄色琉璃瓦、崇圣殿、大成殿等历史古迹所带来的“游憩有所、斋房包福”的古典建筑理念,更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南宋时期的深厚历史文化古韵与儒家盛传的“礼治”“德治”与“人治”主义思想。

2.推崇民族文化,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样式与意义多样,给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当今这个“文化自信”与“民族觉醒”的时代,笔者认为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发展中,积极向学生推崇优良的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创新并改善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更好地促进语文课程的教学和发展。

一方面,教师应在全面熟知语文课程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每一主题或单元教材内容背后隐藏的发展背景,通过思维导图的创建,来将不同背景下的语文知识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进行良好地构建和互通,加强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帮助学生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能深入学习并掌握到一定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如在学习四大古典戏曲《桃花扇》时,戏曲中牵扯到了许多朝廷重官和达官贵族,这些出场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对男女主的爱情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虽然《桃花扇》讲述的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悲情故事,但是孔尚任先生的写法独特,抛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情节来看,其背后的故事发展背景和朝代,和当时的南明时期的政治纠纷如出一辙,可见,通过这两个最为平凡的角色所演绎出的世俗爱情故事,可以挖掘出先人在封建社会统治下的追求自由和心理庇护的特殊情感。这种向往和平自由和安定生活的独特精神和文化思想,可以逐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更加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生活,为生在中国这个平安、和谐、民主、自由的时代而感到荣幸和骄傲,从而培养他们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激发出他们内心对更民主自由社会的向往和积极的探寻。

另一方面,教师仍可以借助当今新兴的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来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构建出信息化的课堂授课环境,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出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时,更能全面地了解并熟悉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这里,笔者建议在开展传统节日进课堂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当今新兴的AI技术,通过在原有的一段“春节介绍”或“元宵喜乐会”的探索类节目视频中,外接感应设备,导入最新的AI技术,可以让学生佩戴感应眼睛,仿佛自己是视频里的主人翁,正一步一步地走在古时候的元宵节街头,近距离地感受着古人在元宵佳节之际,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嬉闹灯会、齐聚一堂、共吃元宵的喜乐场景。这中独特的感受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元宵佳节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更可以感受诗意元宵佳节之下,家人和睦团圆的真实情感。

在“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当今,作为高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关注和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更要在日常语文课程教学中,积极渗透应用传统文化,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内容、组织课外教学实践等方式,来更好的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教学融合一体,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和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许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汉字文化,2021(24):40-41.

[2]侯晓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4-47.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NJG-2020-0763。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基于铸魂育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应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