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基于传统文化视域,针对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展开深入探究。全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确保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传统文化 策略探究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06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弘扬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热门问题,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单元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下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阐述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要点,为其他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开放的国际环境使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或是开始淡忘传统文化,导致传统文化今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在高中語文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更加关注和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知识。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加强学生的文化涵养;二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阶段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消除负面情绪,缓解学习的压力。同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2.增强高中生的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密不可分。随着社会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让人们的日常交流发生了许多变化,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挑战。所以,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内容,注入传统文化思想,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热爱,增强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精髓。
3.树立高中生的民族自信
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了解民族习俗,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高中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将传统文化作为基本媒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全面了解民族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1.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形式繁杂
据了解,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是书籍,包括古诗、文言文等,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形式比较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与文化,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深入了解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之后发现,在实际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通常以古诗文背诵、文言文翻译的方式讲解课文,并没有针对古诗文或是文言文的深刻含义进行剖析。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无法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对于学生来说,在翻译古诗文或者是文言文时,会借助一些翻译工具书,这一做法削弱了学生对文化的感悟,使学生缺少自主感悟古诗文的机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无法真正感受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传统文化教学过度依赖教科书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全篇文章的注释,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的渗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或是诗歌的过程中,对文言文或诗词含义难以理解,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依赖工具书,导致学生无法远离教学资源独立对文言文或诗词含义进行解析。
另外,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学业时间比较紧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只专注对考试重难点部分进行讲解,脱离了教材本身,导致高中生很难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应用当中。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师生应该共同努力,减少对教材的依赖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3.渗透传统文化缺乏情感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内容的背诵情况,以及是否能够自主翻译文章内容,严重忽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掌握。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高中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渗透的传统文化缺乏情感。在整节语文教学课程过程中都围绕着文言文或古诗文的基础词句、中心思想等展开重点讲解,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文章翻译。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模式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态度扭曲,无法巩固学生的文化根基。此外,在教材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学生也只是敷衍了事,对文章内容含义以及作者写作情感等方面并不了解,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致学生无法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内涵,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有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挖掘单元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深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教学主题都蕴含着人生哲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文化的交流。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深入挖掘每一单元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
在高一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古诗文比较多,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哲理性和感悟性。大部分古诗词中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某种情感的寄托,或是对社会的思考,或是对人生的感悟。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基本上采用的是“知人论世”的方式,通过了解诗人生平的经历以及创作诗词的背景,从而更好地了解诗词作品本身的含义。例如,在《登高》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结合杜甫当时身处的社会背景进行剖析,了解杜甫所处年代的文化和诗人当时的处境,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表现出的忧国情感和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在《念奴娇·赤壁》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了解苏轼经历过的人生,充分分析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首诗词所要表达出的壮志难酬之情和旷达洒脱的豪情。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蕴含着艺术匠心,学生在学习或是欣赏古诗词作品时,应当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深刻的意蕴。例如,曹操的《短歌行》通过比兴的手法表达出了曹操的心志意向;而在陶渊明的《归田故居》中主要用白描的方式将日常生活画面呈现出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用瑰丽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梦境;白居易的《琵琶行》将抽象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诗词时,教师可以举行小组朗读赛、班级诗歌朗读大会等多种活动,通过朗读去用心感受古诗词当中的音韵美。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同时充分了解到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内涵。加强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理解,从而取得大单元教学的效果。
2.剖析传统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意识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打造高质量语文教学课堂。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数的文章都蕴含着情怀与人生道理。不仅有着精致的笔触,同时文章也有着巧妙的创作构思,在字里行间都能够充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深度剖析传统文化的年代背景,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在教学文言文内容时,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思想与写作情感,与作者的信仰、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作者的情怀,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剖析传统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景色描绘”,该单元中的文章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同时,本单元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流露出作者眼中的自然美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思考。例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都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将自然景物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这几篇文章的过程中,要针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写作背景等进行剖析。其次,反复品读文章中融情于景或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阅读《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特点?文中折射出的民族传统审美思想有哪些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描绘景物文章背后蕴含着的文化意义。
3.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提高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学生将文化学习放在第一位。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通过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组织拓展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效率,并且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高中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结合。在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
例如,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大部分文章大部分采用“说理”的方式,语言颇具特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阐述的道理,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学博物馆,使学生加深对人生道理的感悟。《劝学》主要讲述的是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对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认知,为了感受当时那个年代的文化思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的文化场所去体会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能够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知识海洋里,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主题都十分鲜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充分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挖掘单元教材内容,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任务。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第七单元,该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而单元中大多数文章在写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审美倾向,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从侧面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另外,在教学时深度剖析传统文化背景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学生对教材、工具书的依赖现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艳《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授课方法浅议》,《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33期。
[2] 马闰巧《刍议“少教多学”视域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空中美语》2021年第6期。
[3] 叢丹丹《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语文课内外》2021年第8期。
[4] 张慈敏《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为例》,《语文课内外》2021年第10期。
[5] 蔡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大单元集体备课的应用策略》,《文渊(高中版)》2021年第7期。
[6] 杨帆《走好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新课程》2017年第1期。
[7] 胡琼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课后习题设计研究》,《西部皮革》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