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城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的重要抓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塑造、改变和发展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放在与知识教育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语文教学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进行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植立德树人的基因,有助于帮助语文发挥自身优势,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学习、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和教育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感悟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感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具体策略
1.立足教材,挖掘有利于立德树人的因素
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把这些因素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在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孩子的眼睛对春天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精细的描写,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师在对这篇文本进行讲解时,要抓住文本中有关于作者情感的句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寻找文本的画面美,最后教师进行提問,如“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请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
2.课前导学,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
课前导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课前导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去设计课前导学内容,在课前导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例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多媒体导学课件,把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及作者简介融入其中,调动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于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济南的视频和图片,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济南、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文本的学习和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文本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文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例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都描写了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这些对文本的讲解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纪念白求恩》《邓稼先》等描写了白求恩、邓稼先等人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这些人的事迹去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散步》《荷叶·母亲》等描写了作者珍爱亲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情感,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实际教学,提升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描写的精神和品质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是教材中所描写的部分情感、形象和精神在生活中可能并不常见,这时就需要教师把实际生活与教学进行联系,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明辨是非。
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解雷锋的事迹时,就可以结合雷锋精神的实质意义进行教学,与学生一起传承和弘扬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安徽舒城第二中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