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探析

2022-05-30 21:53:03蔡幸龙
学理论·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实践路径

蔡幸龙

摘 要:习近平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蕴含着扎实的理论根基、鲜明的传承脉络、深厚的文化积淀、高远的真知灼见的生成逻辑,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的独特智慧。社会文明建设要瞄准“提高水平、达到高度、全面提升”的目标,明确“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要求,坚持“凝聚力量、搭建平台、全民参与”的方法,构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路径。这些论述表明,营造社会文明建设的良好文化环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纵

深发展、培育有良好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是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现实方略。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文明;生成逻辑;思想精髓;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9-0022-03

社会文明反映出一定社会阶段的发展势态和社会主体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向前推进的路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社会文明进行了论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范畴,梳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论述的生成逻辑、思想智慧,探索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实践路径,对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有着扎实的理论根基、鲜明的传承脉络、深厚的文化积淀、高远的真知灼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特点。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文明相关思想的滋养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文明相关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建构社会文明话语的理论指导。首先,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实际上展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自由平等、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其次,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将得到充分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人都可以参与物质和精神享受,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高度文明的人。最后,和谐的社会关系。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突显了和谐的自然社会关系。同时,他们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下和谐的人与人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美好的社会形态、文明的社会主体、和谐的社会关系为社会文明重要论述指引了方向。

(二)传承脉络:中国共产党社会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文明的探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的主要理论基础,体现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点。首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社会文明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将是爱好和平自由的民族[1],推翻旧的统治,创建独立解放、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是当时的主要任务。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运行有了基本遵循,这时期的任务是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推动了社会关系、社会精神面貌的提升。其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會风气。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狠抓党风,促进社会风气好转[2]。江泽民同志强调,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3]。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良好社会风气[4]。良好社会风气孕育社会文明的形成,为“四有新人”的培育提供优良环境。这些社会文明思想是党在实践探索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的,为新时代社会文明话语建构提供了借鉴。

(三)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文明思想的吸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表达的和谐、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的文化养料。首先,“和而不同”的社会关系。史伯提出万物生长规律要遵循“和”的观点,蕴含着处理世间万物社会关系的法则。孔子通过君子、小人处理社会关系的不同做法,说明以“和”为贵,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道理,彰显出孔子和睦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其次,“天人合一”的社会状态。老子认为,万物与天地阴阳相联系,说明万物是阴阳调和,和合而生的。庄子的“人和”“人乐”“天和”“天乐”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智慧。最后,追求“小康”和“大同”的理想社会。《诗经》里的诗句描绘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理想社会。《礼记》描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些思想都印刻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社会的共同心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的精神源泉。

(四)应时而生:破解当前社会文明建设困境的真知灼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建立在时代与实践的坐标系中,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在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社会文明取得明显进展。同时,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对社会文明做出重要部署,为社会文明做出了新指向。另一方面,“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5],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稳定的因素加大,社会文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在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新机遇与新挑战下,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促进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应时而生。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把社会文明放在突出的位置,将社会文明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紧密联系,对社会文明做出了一些部署和规划,深刻回答了社会文明提高什么、由谁提高、怎样提高的关键问题,社会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目标导向:瞄准“提高水平、达到高度、全面提升”

目标是人们对活动或事物的预期设想,折射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正确、符合实际的目标具有引领和导向的功能,规约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5],这也是文化建设的需要和任务[6]。当前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不充分,个别地区社会文明程度比较低,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题中之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5]。社会文明的建设需要顺应国家发展阶段,依据国家发展战略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高度,既要注重循序渐进,又要抓住时机;既不能落后于一定阶段国家的发展水平,也不能超前于时代。到2050年,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5],这被写进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是部分人、部分地区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是全社会、全中国人民文明程度的跃升,既包括农村地区,也包括城市郊区;既包括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也包括社会主体全方位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未来的实际需要对社会文明做出目标规划,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长远目光和战略思维。这些论述生动阐述了不同阶段社会文明的追求,彰显了社会文明水平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时代要求: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把握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是做好决策的关键。针对社会和群众的发展需要,既要明确社会文明的目标导向,也要进一步理清社会文明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解决好提高什么、在哪些方面提高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要求[5]。做好社会文明工作,一是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民的理想信念,用新思想来凝魂聚人。二是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个人品德的表现,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德治,在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用优秀的道德先进事迹滋润人心,使人民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递文明精神,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破除人民的愚昧落后观念,在全社会树立文明新风尚,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在思想道德层面、文明行为方面共同致力于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三)参与主体:坚持“凝聚力量、搭建平台、全民参与”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习近平同志指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7]。他提到,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鼓励青年倡导社会文明新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8]。“凝聚力量”强调社会文明建设的全局性和协调性。在党的全面坚强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社会文明的部署规划,提高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搭建平台”侧重于为社会文明提供广阔空间、建设舞台。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找出社会文明存在的问题,总结社会文明建设的经验,培育社会文明建设的人才队伍,创造更多机会拓展社会文明建设的渠道。“全民参与”力求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度,鼓励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和渠道参与到社会文明建设中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良好社会风气,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增强社会文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进社会文明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建设路径: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风、家风、民風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明的培育和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思维,促进各要素有序协调配合、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路径[9]。就表现形式而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社会文明的效果表达和展现形态。文明乡风,主要是在农村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制定村规民约,培育农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文明的农村社会风气。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0]。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营造优秀家风文化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和载体,传承优秀家规家训,培育优良文明家风,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发挥文明家庭的模范作用,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淳朴民风,是一个村庄民俗风情的反映,村庄民风良好,能带动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促进良好民风的形成需要弘扬优良民俗文化,让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活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滋润农民心田,让文明浸润乡土,民风滋养乡情。

三、新时代全面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实践路径

现今,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文明程度正迈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文明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高超的智慧,为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因此在当前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主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培育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全面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一)营造社会文明建设的良好文化环境

人与环境的有效互动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带来无形的力量,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外部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良好环境的创造与培育。一方面,要以多种形式和方式创造更多的社会文明产品和服务,开展优秀文化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使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涌流,更好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源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时,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当地特色,创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精品力作,开展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中融入和培育具有文化内涵和公共文明素养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和精神面貌,为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创建条件。另一方面,打造社会文明建设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网上文化环境。坚持网上网下相衔接,加大各类网站平台社会文明宣传力度,通过创作和生产一批优秀的社会文明影视作品,传播社会文明好声音,营造潜移默化、风清气正、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以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做好宣传,打动人心。

(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纵深发展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新时代社会文明实践中心是凝聚广大群众、宣传先进理论和红色文化的桥梁。首先,深入拓展新时代社会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和平台,进一步丰富文明实践形态和活动。通过新时代社会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政策理论宣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借助先进模范、文化广场、乡村课堂等渠道和途径弘扬好家风家训,推进移风易俗,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住文明。其次,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最美媳妇”等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活动的管理和运行,通过完善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大众化、规范化。最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中心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和带头学雷锋的奉献精神,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人民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的精神风貌。

(三)培育有良好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社会文明的主体,社会文明建设需要培育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通过日常教育和活动潜移默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公共文明素养。一是提高公民各方面的素质,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培育良好健康的心态,遵守规章制度和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举止。发挥教育和榜样示范的作用,使公民在实践锻炼中主动纠正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二是提升公民的公共素养,增强公共意识。通过开展集体组织教育和先进模范的引领,使公民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提高公民爱护公共资源环境的意识,主动参与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进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文明素养。三是引导公民在参与公共活动和在集体生活中逐步建立起公共文明的价值认同、知识认知、实践认可和行为习惯,使公共文明观念理念入脑、入心,公共文明行为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1.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

[4]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30.

[5]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2).

[7]习近平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5-11-25(1).

[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9]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10]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实践路径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中州学刊(2017年4期)2017-05-20 16:49:19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中州学刊(2017年4期)2017-05-20 10:27:1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34:03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0:32:39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路径初探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