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创、显著优势与接续发展

2022-05-30 21:53:03李玉才
学理论·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两个一百年中国式现代化

李玉才

摘 要:经过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优势。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与示范价值。

关键词:“两个一百年”;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9-0012-04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普遍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发展过程,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文明的必经阶段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是对党在百年奋斗中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成功开创一条遵循发展规律、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之路”的首次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领导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是本质区别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创造”。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后,在探索建设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逐步提出、确立并深化“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一)“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形成

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社会条件是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卷入由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浪潮之中,沦为资本—帝国主义现代化的附庸国和资源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成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根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开启了探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纪元,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奠定了前提。

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了“一化三改”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和工业化建设,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确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先进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面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物质性条件。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经历了由“一化”到“四化”的认识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长期性,提出“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2]。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会议上接连提出“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1960年代,周恩来同志提出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成“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安排[4]。这成为“两个一百年”重要命题的雏形。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战略方向的确立

现代化国家是以发达生产力为物质基础的国家形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开启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外交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从容应对国内外各项风险挑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道路没有唯一,也不可能唯一,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命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中的“中国情况”至少包括“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两个重要特点[5]。同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外宾时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具体为“小康之家”。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正式确立为实现小康。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做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三步走”战略,即实现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和基本现代化。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首次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和“到建国一百周年时”的战略设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安排。2002年,党的十六大具体阐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两个一百年”写进《党章》,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战略规划的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取得了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如期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兑现了党向人民和世界做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标志着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制度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全面深化并做出了战略安排。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具体部署和长期规划。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将落后的旧中国发展为现代化的新中国,探索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初级阶段的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至深化阶段的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50年不行,会要100年”,到“三步走”战略,再到“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是一脉相承、开拓创新、全面深化的发展过程。这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规律的逐步认识和科学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是我们党基于这些规律的科学认识而做出的战略规划。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和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层面[6]。

(一)大国之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其数量、结构、质量等情况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适度的人口数量、合理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人口质量能够加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构成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为人口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建设的可行经验,更能为全世界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成功样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规模5.4亿,且80%的人口是文盲,平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规模达到14.1亿人,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文盲率下降到2.67%,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3岁[7]。中国正在从人口大国、教育大国向人才强国、教育强国飞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其现代化发展过程必将激发和释放出巨大人口规模蕴含的发展动力和优势。

(二)共享之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共同贫穷的历史阶段后,就一直处于贫富差距的历史过程。这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历史现象。其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必然会产生贫富差距,且日趋严重直至自我消亡;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虽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也会产生贫富差距,但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共同富裕以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前提条件,并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必要条件。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所能实现的最终目标和重要特征。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资本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本主义所创造出的比过去一切社会都要多、要大的生产力[8],也推动了人类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停滞也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具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与财富分配高度集中,必然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和重要缺陷。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体现在能够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致富路上同样也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绝非同步富裕,也非同等富裕,而是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逐步將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至合理区间,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性目标。

(三)全面之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中依赖并生产物质和精神。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辩证统一于人类现代化发展之中。社会存在特别是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水平、性质和形态。社会文化则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社会或国家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呈现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也就是社会生产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显著标志和重要特征。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物质财富集中和精神财富匮乏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特别是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对立乃至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商品和资本实际是剩余价值积累的外在表征,是资本主义劳动剥削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物质文明,而是物质财富集中并扩大的过程,并通过资本形式集聚于少数人。具有大量物质财富的少数人并不劳动,而从事劳动的多数人却不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价值,异化劳动产生不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大量“黑天鹅”“灰犀牛”等社会问题集中反映了其物质集中与精神匮乏的严重程度。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分化和分工不含对立和冲突,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人人劳动并人人享有成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既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要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百年”征程,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先天优势,实现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绿色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对现代化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对人的需要满足和全面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当然,这种作用和影响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反映出人、社会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人在自然面前并非被动、无能的,而是能动、积极的,但这种能动性只能作用于自然规律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保护生态平衡,科学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资本主义现代化起始于资本驱动下的工业化过程,而蕴含着生态危机的内在矛盾。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扭转了人依附并受制于自然的状态,进入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历史阶段。与劳动力一样,自然界成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客体和来源。资本主义科技和生产力越发达,资本从自然界攫取的资源越多,必然会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生态危机随之爆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物质财富不断扩大,而生态危机不断凸显,直至承受不住自然界的“报复”,被动转入生态修复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地位,重塑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度和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等全方面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普遍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进一步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绿色根基。

(五)世界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推动着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史。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世界历史的产生和发展,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始终存在国家和民族间的竞争与冲突。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史,也是一部冲突与战争的世界史。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曾引领世界现代化浪潮,但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和战乱。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题和人类共同的追求,亟须重构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予以维持和保障,亟待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国家予以引領和捍卫。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发展自身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致力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美好愿望的实现。中国曾遭遇外来侵略,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勿忘近代中国遭遇侵略的必然结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接续发展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制度优势和实践路径。

(一)现代化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且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之路,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之路。这一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发展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性、世界性的生动呈现。首先,必须始终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优势;其次,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以更加科学的职能配置、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更加高效的运行管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后,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二)现代化主线: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依据、行动指南和战略选择,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主线。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必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问题,进一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优势;最后,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根本在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高质量推动经济现代化建设。

(三)现代化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基本规律的科学总结,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框架和大格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必然要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全面建设。一是加强经济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数字化经济、开放型经济;二是加强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三是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现代化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内涵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而发生深刻变化,其中作为战略目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航标。作为战略举措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路径和重要保障。其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中国之治”启航“中国之路”;其二全面依法治国,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体化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以“中国之法”护航“中国之路”;其三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永立时代前沿,确保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以“百年大党”领航“中国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11.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8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64.

[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74.

[7]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3-2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猜你喜欢
两个一百年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宣讲长征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世纪桥(2017年3期)2017-04-24 00:17:16
论长征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当代启示
“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动力组合
世纪桥(2016年11期)2016-12-05 13:31:52
回顾“两个一百年”目标确立的过程
紫光阁(2016年8期)2016-08-18 08:23:21
亟待编纂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
人民论坛(2016年16期)2016-07-15 1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