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心海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小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由于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学生自身基础存在差异等原因,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较大阻力。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将原本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接触的种种事物,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基于此,文章在明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路径,并就生活化教学中容易触及的误区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助力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价值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关注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年龄较小,其普遍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相对有限,所以很多学生对数学学科以及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对此,可以尝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以达到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意识。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
近年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具体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就要勇于打破常规,进一步注重对原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主动就数学现象进行研究与思考。相比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思考的机会,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更为灵活地应用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二) 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数学元素,而将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也可以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获取学习成就感的基础上逐渐爱上数学学科。具体而言,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体悟和观察生活,注重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数学元素,并将其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享,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元素在生活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形态及其价值所在,有效锤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如前文所讲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标准,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此外,在将数学知识以生活元素进行展现的时候,学生会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构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显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后续的数学学习中。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的生活是相对固定的,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鉴于此,在推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规避教学误区,尤其是不能盲目地进行“生活化”。然而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地以“生活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忽视了其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出现了教学过程中分不清主次、随意编造数学故事以及不分教学内容,盲目地追求贴近生活等教学问题,这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而言,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一)主次颠倒
在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个别任课教师过分注重“真实情境”的营造,而忽视了对作为“主角”的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课堂学习氛围尽管十分热烈,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显然,这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例如,在学习“个、十、百、千”数字之间的换算时,一些教师营造了学生到动物园参观的学习情境,费了很大周折才引出公园买票过程中“个十百千”之间的换算,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其教学重心也不突出,不利于维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二)随意编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一定要是自然的、协调的,不能是生硬的、刻板的。一些任课教师缺乏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教学游戏的设计,都与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这样的设计必然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一些教师在讲解“角”的相关知识时,通过比喻的方式将锐角、钝角、直角比喻成小锐、小盾和小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故事设计。显然,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毫无关联的,甚至会影响到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因而,生活化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展开。
(三)盲目追求贴近生活
生活化教学要坚持“适度”这一基本原则。过分强调生活化教学,必然会忽视数学教学的本质,这是背离初衷的。就目前教学而言,部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以生活化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方向,但显然,如果教学改革不结合客观规律、不尊重客观事实,那么这种改革往往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对正常的课堂教学形成阻碍。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相关知识时,如果以“小明上午吃了三个苹果,下午吃了五个苹果,小明一天吃了多少个苹果?”这种违背生活常识的问题进行举例,不仅会违背生活化教学的初衷,也会影响到数学学科本身的严谨性与客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要根据课程需要来进行生活化设计。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筆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生活化”。小学生有其特殊性,受限于年龄,他们的心理、生理发育尚不成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除非这件“事”是生动的、充满欢乐的。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 整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合理构建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平衡点,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以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以“混合运算”相关知识学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混合运算”“加法减法运算”的相关知识进行混合,同时以提问式方法导入课程:“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停车场吗?停车场的收费牌是什么样子,你们还记得吗?”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将事先准备的停车场收费牌展示给学生看。同时做出阶梯性发问,“在一个停车场中,小车的收费标准为4元每辆,大车的标准是6元每辆,假设某旅行团一共缴纳了150元停车费,已知该旅行团有9辆大车,那么,这个旅行团有几辆小车呢?”显然,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情境设计,不仅会使数学学习远离枯燥与乏味,更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让原本复杂的运算过程变得有趣起来,而在此过程中,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二)借助数学故事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总结,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而言,其更加强调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维,如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开展课堂教学。
1.更新数学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受制于自身因素,小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所以,在以往教学模式下,教师为维持课堂秩序,往往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绝对的安静,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参与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自身的不足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表达,这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极大程度地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明确认識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关键作用,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而在此诉求下,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以“角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如可以事先准备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折出更多的角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在坚持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元素,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来解决教学中的数学难题。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那么,任课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童话中的信息来搭建其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以“除法”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小故事:“森林中有3只可爱的小猴子,他们每天都去果树上摘果子,今天它们一共摘了15个果子,那么,它们平均各自摘了几个果子呢?”显然,将除法计算相关知识与童话故事相连接,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且其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三)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营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事半功倍。在生活化教学视野下,教师要积极尝试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
1.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元素是所处可见的,比如,买菜过程就涉及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而这也是学生基本都曾参与过的。因而,在学习“加减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尝试营造生活情境:“周末小明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一路上小明都很开心,但妈妈的一个问题却把他难住了。原来,妈妈问小明,一斤黄瓜两块三毛钱,一斤土豆七毛钱,那一斤黄瓜比一斤土豆贵了多少钱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更好地进行思考与想象。
2.注重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模式在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同时,为各小组设置一个“寻找平移图形与旋转图形”的小任务,让学生在校园内、社区内寻找符合条件的图形,并以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在这类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来引导学生以课后实践的方式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围绕“统计”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可以设置一个“爱护眼睛”的主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就身边同学、朋友、家人的近视情况进行统计,并就近视程度、近视原因等进行总结,同时通过最后的总结与统计,尝试归纳出影响视力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推理出保护视力的有效方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这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进一步夯实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活化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一定要在结合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以及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任课教师要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统筹兼顾,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以“合情合理”作为主要标准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即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讲的数学故事和情景确实是在自己身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同时,任课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整合,发掘出所有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进行有机结合的点,通过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形式等方式,有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取学习成就感,以期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夯实基础,更好地推动他们的综合、全面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