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2-05-30 10:48沈毅强
家长·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师应思维能力小学生

沈毅强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师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度有所提高,并将其设定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但在当前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中还存在较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问题,对此,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对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时,就不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数学知识中蕴涵的规律,以此达到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较差

小学生因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注意力不专一,难以长时间地集中在一点上。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且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转移注意力,导致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滞后,这不仅会导致学生思维能力较差,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等心理。学生因为无法理解数学知识,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等心理,会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课堂参与率,形成恶性循环的状态,导致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习效率下降。

(二)学生缺乏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形式以及个性等方面均有差异性,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在课堂中羞于或没有勇气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导致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数学语言体现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综合来说数学语言是指用图形、文字及数学符号去解答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符号、公式都是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的,其也较为基础,但部分学生对使用数字符号及公式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较差,缺乏逻辑性思维。如在课堂中教师对个别学生提问时,学生会表现出紧张、怯懦的情绪,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才能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且问题的回答缺乏逻辑性与准确性,容易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

(三)学生思维方式形成固定化

目前,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中,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定位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定位并不准确。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知识运用能力奠定基础,但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及正常生活必备的能力,但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计算能力、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训练,教学的模式缺乏多元化。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教学,而是以教师的思维方式开展教学,这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能自主地进行思考。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忽视数学课程的逻辑性特点,在教授问题解决方法时过于注重教授学生计算公式,对学生思维缺乏指导性与启发性,致使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很难突破常规思维的框架,学生思维方式固化。

二、影响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原因

(一)缺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度

新课改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等。但在目前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有误,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信息提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两点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人数太多,教学时间有限,且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等于浪费时间,将这些时间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上更有效。但这种认知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在于学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忽略这一步,将难以有效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在离开教师后就可能无法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滞后。

同时,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时对学生的差异性及个性化需求并不重视,在确立教学目标时,目标的高度与实现的难度是相同的,这对不同层次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及发展极其不利。如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较低,达不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制性。对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来说,目标过高,教学目标的设立超出学生心智水平,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缺乏系统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系统性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状况,以此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系统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气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大胆、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以此实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目前,部分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中并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系统性的课堂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对自己存在的缺陷并不了解,无目的、无计划地学习,容易使学生降低学习信心及学习效率。

(三)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

导致学生思维固定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就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突出,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按照惯性思维或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并没有从多个角度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意识,缺乏创造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此外,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与犯错中不断地得到成长,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总结错误才能够了解自己思维中存在的缺陷,以此加以改进。但在目前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部分教师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并不重视,而是將其延后到课外作业中,导致学生压力增大,这与“双减”政策及新课改教学理念并不符合。

三、解决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问题的策略

(一)分层次确立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新课改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及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需求展开教学,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以被动状态接受知识的情况,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此,教师就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教学指导,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分层次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以此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根据学生当下数学思维发展状况,设置由简到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并重点关注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实施教学计划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开展“可能性”这一课的教学前,首先教师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情及教材进行分析,并将教学目标划分为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及操作目标,提高分层次教学的可操性。这一课的内容归于数据整理与统计的范畴,其中多数内容学生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但“概率”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此,教师可将学生按照思维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划分为三组,C组学生为后进生,教师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初步体验部分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学会用“一定”“不可能”等词汇,对生活实例的可能性进行描述。B组为中等生,在C组学生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提高目标高度,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部分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A等为优等生,在C、B组的基础上提高目标难度,要求学生能够领悟可能性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计划。

(二)合理设置引导性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教师应注重构建开放性课堂,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能在亲自体会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相對稳定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引导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将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及教学训练环节融合在一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及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表达自我的信心与勇气。

例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学生对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已经有初步的了解,能够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进行计算,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问题解决的思考路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为目的设置合理的问题,如教师可依次提出不同难度的引导性问题“1.如何计算一面不规则的墙的面积?2.怎样运用分割法与添补法更简便地计算墙的面积?3.计算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思考路径与策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

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中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在理解与发现数学规律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时,均是由发散性思维作为支持,学生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在实践中才能逐渐学会转换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会将问题形象化,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开展多样性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时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在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后,教师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设置稍有难度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的内容后,教师可出示生活中典型的数学问题,如解决圆木根数问题,利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指导与启发,运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图片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形象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公式与概念,以此有效解决问题。

(四)建立系统化教学评价,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教师有特殊的情感与较强的依赖性,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对此,教师应注重建立系统化的教学评价,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对学生存在的缺陷进行合理的评价与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扬长补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正确评价他人,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正确分析他人的优缺点,面对自身存在的缺点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虚心求教,消除思维的惯性及惰性,促使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及状态进行观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效率及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教师应注重遵循鼓励式的原则,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表现好的一面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如当学生积极地与同学交流且耐心地倾听同学的观点时,教师就可及时表扬学生的行为,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但同时也要对学生思维方式及与他人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导,如当学生在与同学教学交流中发生争吵时,教师要以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在明确自己优缺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改正与发扬自己的缺点与优点,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能力有正确且深入的了解,并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改进,针对学生学情分层次地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以此提高教学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其次,教师应注重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学模式。最后,教师应注重加强教学评价,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教师应思维能力小学生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我是小学生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