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平
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地,将作业的设计与研发推向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数学教师要对数学作业进行统整、优化设计,提质增效,提升作业的效能。本文提出,教师要以认知科学为基础,设计“高阶”作业;以综合素养为目标,设计“跨界”作业;以多元智能为支撑,设计创新作业。小学数学教学要以作业为载体,通过统筹、优化、调整作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政策 作业设计 优化路径
“双减”政策是国家对教育整体格局的一种调整。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作业的“减负增效”作为推进“双减”政策的抓手,对传统的“应试”作业进行调整,让作业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对作业进行统筹、优化、调整,深度研究作业设计的起点、路径和策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以认知科学为基础,设计“高阶”作业
按照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观点,人的认知思维一般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识记”“领会”“应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认知思维,而“分析”“综合”“评价”是一种较为高阶的认知思维。“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当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秉持思维性、个性化的原则,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把脉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质,从而让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下的数学作业设计,重复性、机械性、盲目性等倾向比较严重。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科学等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作业设计。“好”的作业是将数学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具体学情相结合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作业的类型、时间、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作业的完成方式等,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思考、精细落实,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与作用。
以认知科学为基础,能设计出“高阶”作业。例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作业,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从而经历数学知识抽象、提炼、概括的全过程。
第一个作业:公交车站是304路、305路和306路公交车的始发站,304路每10分钟发一次车,305路每8分钟发一次车,306路每12分钟发一次车。如果每天早上7点这三路公交第一次同时发车,那么第二次同时发车是什么时间?
第二个作业:爸爸买来32个苹果、20个桃子和28个梨,打算将这些水果分成若干份相同的礼物。如果让这些礼物的份数尽可能多,每份礼物中的苹果、桃子和梨各有多少个?
第三个作业:一箱苹果如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还剩下1个,如果平均分给6个同学还是剩下1个,如果平均分给8个同学还是剩下1个。这箱苹果至少有多少个?
这些作业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发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当作业既契合学科的特点、特质,又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时,就能充分发挥其巩固、指导与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以综合素养为目标,设计“跨界”作业
学生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不是以纯粹的知识形态呈现的,而是以多元化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双减”背景下,作业不仅要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各学科的作业不应彼此分离、割裂,而应走向统整化。因此,跨学科、跨界作业是当前作业设计的一种主要趋势。科学的“跨界”作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数学作业带来的“过度数学化”“过度思辨性”的现象。
以综合素养为目标,设计“跨界”作业,要秉持“二八定律”。也就是说,作业的“学科味”要浓一些,不仅要给学生知识的观照,更要给学生情感与技能的观照。换言之,教师设计的作业要给学生“素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跨界”作业时,教师要将数学学科知识与技能、价值观相结合,或者与其他相关学科、学生生活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与学生的未来生活相结合。“跨界”作业能让作业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跨界”作业:(1)站在一条笔直的路上,目测1千米的距离;(2)打开手机App,行走或乘坐交通工具,记录自己的行走路线、时间、距离等,感受1千米的路程。
这样的两项作业是一种跨界性的实践作业,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发现,同样是1千米,如果是步行,会觉得时间很长;如果是乘坐汽车,会觉得时间很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而且能体会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选择交通工具。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作业的设计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界限,“跨界”作业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以多元智能为支撑,设计创新作业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教师可以将新技术、新媒体引入作业中,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支撑,设计创新作业。创新作业不仅致力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更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设计灵动化的数学作业,减少传统的机械性、重复性的数学作业,增强数学作业的层次性、可选择性和适应性,从而让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统计”技术为作业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可能性的空间。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统计”技术,作业能从传统的“大一统”走向个性化、个体化。教师在设计作业、交流互动、反馈与评价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既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在保护学生作业隐私的同时,能让学生及时知晓自己的问题,进而进行作业纠偏。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部分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将从生活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输入EXCEL中。通过数据的收集、输入,以及求和、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EXCEL软件的优势。在完成这一类由“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作业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他们自行探索统计表中数据的排序、筛选,自行探索统计表中的背景图片、格式、效果等,以及统计表的窗口拆分、窗口重排等。这样的作业丰富了学生对统计表的认知,学生不仅能从统计表中解读出相关的信息,还能根据相关的数据,设计优化统计表、装饰美化统计表,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总体性方针,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作业的管理、交流与展示、反馈与评价等相关制度的设计,完善作业的制度性保障,从而让作业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宝贵.凯洛夫家庭作业观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2):7-10.
[2]方臻,夏雪梅.作业设计基于學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周丽华.以“练”促“教”——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8):57.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华杰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