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黄河诗词的理性思考与平淡之美

2022-05-30 18:45张圣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性思考宋代

张圣妮

内容摘要:宋代是文人的黄金时代,“重文轻武”是宋代的基本国策,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也重视理论建设,中国自古而有的平淡美理想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成为宋代文人对诗歌创作自觉的美学追求。描绘黄河的诗歌在宋代拥有一定的数量,据《全宋诗》统计,宋代文坛上吟咏黄河的诗歌有352首,其中直接以“黄河”为题的有33首[1],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宋代黄河诗歌中直接出现“黄河”一词的就有223首,研究这一时期的黄河诗歌,不仅可以感受宋人追求平淡美的理想,也能更为充分的了解黄河诗歌,了解宋代的时代精神,加深对民族精神的深刻领会。

关键词:宋代 黄河诗 平淡美 理性思考 情感内蕴

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为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东汉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对黄河十分推崇,认为:“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自此确立了黄河“四渎之宗”的地位,而民间更以“母亲河”来称呼黄河,因为黄河为华夏儿女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在黄河灌溉的地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精耕农业区,在黄河沿岸地区还产生了当时领先世界的天文历法、农业科技、数理算数、医药治疗等,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之光在这里萌发,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先民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黄河的伟大诗篇,自《诗经·卫风·河广》中描写“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借黄河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便开启了吟咏黄河的先河,后世历朝历代对黄河多有吟诵,早到春秋时期,孔子就写过咏叹黄河的诗句[2],孔子之后,描绘黄河的文人墨客众多,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黄河诗有30余首[3],宋代也有不少歌咏黄河的作家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宋代陆游有36首诗歌中有“黄河”二字,宋代苏轼有13首诗歌中有“黄河”二字),这些宋代描绘黄河的诗歌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倡导的平淡美理想。

一.语言的平淡

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具有理性精神,并且十分注重平淡美,他们有许多关于平淡美的理论论述,如梅尧臣是宋代平淡美的首倡者,他认为创作诗歌“唯造平淡难”,平淡美是最难达到的艺术境界,梅尧臣的主张为宋代平淡美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此后,欧阳修完成了平淡美的理论构建,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不断深化平淡美的理论内核,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平淡美理论体系,将古代文人对平淡美的自觉追求推上了一个高峰。不仅在理论上,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宋代诗人的黄河诗歌亦具有平淡清远的特点,他们追求语言自然恬淡,诗歌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蕴丰厚,韵味无穷,正如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表达一样,这些描绘黄河的诗歌语言呈现的“枯”是经过艺术提炼与加工后达到的更高更美的层次,比如梅尧臣的《依韵和欧阳永叔黄河八韵》是一首布韵奉和诗,这首诗歌包含了梅尧臣依韵和欧阳永叔黄河八韵的原文,“少本江南客……”“目极高飞鸟,身轻不及舟”等歌咏黄河诗歌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平易自然;田锡的诗句“黄河泻白浪,到海一万里。”语言虽没有刻意的雕饰,读来平白如话,却写出了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宋代王禹偁“黄河倾落昆仑山”的表达,也是明白易懂,但一个“倾”字一个“落”字,便给人以动态感,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再如宋代刘敞在《送邻几》中描写“黄河从天来,太华出云上。”写出了黄河极大的落差,黄河仿佛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如此壮阔的景象是诗人充分发挥想象,运用既简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宋代黄河诗歌中还有很多对黄河生物的描写,运语十分简洁,平淡自然,如“黄河赤鲤非龙材”“黄流未冻鲤鱼肥”“黄河鲂与鲤,不及武昌鱼”“楚人恣食黄河鳣”“有如黄河鱼”等诗句,真实的描绘了黄河的鲤鱼、黄河的鲂、鳣等生物。作为宋代最为高产的作家陆游,他流传存诗9300多首,也是宋代较多描写黄河的诗人,宋代陆游有36首诗歌中有“黄河”二字,“塞云漠漠黄河深”写出了黄河水深的特点;“黄河依旧抱潼关”运用简洁平易的语言,写出了黄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夺城夜蹋黄河冰”用语简练,却充分表达了陆游远大的理想,用“夜蹋”和“冰”字,表现了环境的艰苦,实现理想的艰辛;“黄河万里昆仑来”将黄河源自昆仑、奔腾不羁的气势展现在人们眼前。陆游这些黄河诗歌的语言大多平易晓畅、风格雄浑豪放,这些黄河诗歌大多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且,在陆游这些描写黄河的诗歌中,“黄河”已经不仅仅指一条河流,还是“中原”“北国”“祖国”的代名词,这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今天,人们依旧借用“黄河”来代指祖国,用保卫黄河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团结鼓舞人心。

另外,“渭入黄河浊……黄河入东海……弯流自得黄河势……十月黄河冰未凘……”等诗句的表达,运用平淡的语言,却较为生动的刻画出了黄河水浊、黄河流入东海、黄河河道弯曲、黄河结冰等自然现象。这些诗句的语言表面上是冲口而出,看似平淡无奇的,但平淡却有深味,准确形象的刻画了黄河的地理自然状况,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对黄河现实的理性思考

宋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士大夫群体结构发生了转型。宋代文人士大夫不仅多寒门、庶族士子出身,而且往往兼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们往往具有一种淑世精神,对现实状况多理性思考,自然也关注黄河河患问题。黄河原本清澈见底,直到东汉,黄河水由于携带大量的泥沙,逐渐变得浑浊,首次出现了“黄河”这一名称,宋代则普遍使用“黄河”这一名称,可见宋代黄河水依旧十分浑浊。而且黄河作为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很长一段时间是较为平静的,黄河沿岸人民没有遭受水患的威胁,但是到了宋代,黄河水患频发,北宋立国的167年间,黄河泛滥的年份有67年,黄河水患平均每两年多就泛滥一次,达到了历史上黄河水患最严重的地步,[4]黄河水灾严重的影响了黄河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如北宋诗人王安石描写的《黄河》诗“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生动形象的刻画了黄河水灾巨大的破坏力,黄河水患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加之,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位于黄河沿岸,黄河漕粮运输的地位凸显,因此宋代文人对黃河水患十分关注,进行了一系列理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治河主张,这在宋代咏黄河主题的诗歌中也有充分体现。

北宋庆历年间,黄河在澶州商胡决口改道北流,嘉祐中,北流之河又于大名第六次决口,出现了一条东流的支河。两股河流决溢导致黄河水患灾害愈发严重。针对这样的情况,宋代朝廷中出现了两种较为激烈的论争,一派主张缓塞北支,等黄河东流冲宽再堵,一派则坚持独水东流,马上堵塞北河。[5]王安石的《河势》便是他对当时情况的记述,诗人王安石果断地支持了后者,并且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黄庭坚在诗歌《题文潞公黄河议后》中,表明了他不支持“黄河东流”的主张。除了王安石、黄庭坚借描写黄河的诗歌表达自己治河的方案外,其他宋代士人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就先后四次上书阐述自己关于黄河治理的理性思考,在他与梅尧臣的唱和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黄河治理给予的高度关注。梅尧臣的诗歌《黄河》“积石导渊源,沄沄泻昆阆……谁当大雪天,走马坚冰上。”这首诗歌对黄河的全貌,黄河急流等细节都有描写,体现了梅尧臣重视黄河的河役及漕运状况。[6]欧阳修的唱和诗有《黄河八韵寄呈圣俞》(河水激箭险……空欲问张侯)《依韵和欧阳永叔黄河八韵》(少本江南客……川兴是诸侯)两首,表现了欧阳修对黄河漕运功能的关注,展现他力图探寻远古大禹的遗迹,治理好黄河的理想,也体现了欧阳修的小心谨慎,这与梅尧臣在他的黄河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表现自我的勇敢大有不同,尽管两人在各自黄河诗歌中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倾向,但二人依然有着良好的友谊。据不完全统计,北宋诗人中关注河患及其治理的作品已超过100首,诗人多达31人,[7]从宋仁宗起到宋哲宗止的这八十年中,宋代文人士大夫总共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黄河治理论争,最终采用了“黄河东流”的方案。尽管这些宋代文人在黄河治理的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但正是他们一系列的理性探讨,加深了人们对黄河河情、黄河水情的认识,促进了宋代的黄河治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理性与智慧,也为后世的黄河水患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丰厚的情感内蕴

宋代士人的思想文化心态表现出内向转型的特征。形成宋代内敛型精神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代成熟的文官制度以及空前强化的君主专制导致的政治保守和军事无力。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宋代国力不强,宋代军队战斗力较弱,在对外交往中,统治者往往采用退让妥协的方法以求边境的安定,封建统治集团从一开始便没有建立功业、向外开拓的宏大气魄,整个宋代的时代精神趋向内敛,但宋代士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以及强烈的政治参与感依旧存于心底,然而封建帝国江河日下的衰亡已成为难以扭转的历史必然,文人士大夫满腔忠君报国、建立伟业的热情,往往在现实政治面前转化为无奈的感伤。[8]因此,宋代士人也更加关注于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描写黄河的诗歌,既能从中品味到宋代文人以淡美为追求的审美倾向,也能够感受到宋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宋代诗人丰富真挚的情感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有感而发。

首先,面对宋代日益严峻的黄河水患,宋代描写黄河的诗歌展现了宋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如黄庭坚的“田莱人未复,疮大国方惩。”他将黄河水患视为“疮”。“河决从来国隐忧”是苏辙重视河患,关心国家民生的生动体现。其次,由于黄河本身的波涛汹涌、奇伟无比,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或是眼之所见,或是心之所感,他们便有感而发,因此宋代诗歌中还有一些描述黄河壮阔景象的作品,借黄河的雄浑壮阔寄托各种复杂的情感,诸如梅尧臣的《黄河》“积石导渊源……走马坚冰上。”被后世文人称赞,这首诗歌既写出了黄河的壮丽雄伟,也表现了自己无比的自信;范纯仁的《龙门行》写出了黄河长波万练,奔腾万里的气势;还有韦骧的《黄河》写黄河“滔滔千古势无垠”,表现了黄河波涛汹涌、桀骜不驯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黄河的壮阔;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诗歌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雄伟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坚强不屈的人民,都在诗歌中描绘了出来,然而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占领,怎能让人不愤慨。[9]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再次,宋代黄河诗歌的情感内容深刻丰富、意味深长,留下了不少借黄河送别、忆别的作品,如:张咏在《送人北游》这首诗歌中,表现了他幽独的情怀及梦中的真切思念;刘敞的“登临若相思,寄声问无恙。”将他送别的不舍充分表现出来;一首“柳絮飞时与君别……月明如此奈愁何。”[10]将爱人比作柳絮随处飘飞,描写自己对月生发忧愁,表达了对爱人的无比怀念。另外,有段克己《送李山人之燕》,郑清之《送继一郭处士》,徐积《送张君河朔之行》等多首诗歌借黄河表达了送别的不舍、忆别的真切。而且,还有一些描写黄河沿岸景色,清新自然的诗歌,如魏野的《茅津渡》:“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描写了黄河上的渡口(茅津渡)的清新景色,梅尧臣的《黄河》“浴鸟不知清,夕阳空在望”似乎描绘了一幅夕阳美景图,司马光的《河北道中作》皆情感丰富,别有韵味。总之,宋代黄河诗歌语言大多平淡自然,内容却理性深刻,情感更是丰富感人,在极其质朴平淡的外表下蕴含了无比丰厚的意味,深长的情意,读来让人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诗词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必然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反映,诗词的发展除了受自身的发展规律影响外,还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宋代黄河诗歌的描写,一方面受到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黄河水患,宋代文人自上而下参与黄河治理的影响。同时,宋代吟咏黄河的诗歌描写充分显示了宋代文人对于平淡美的执着追求,宋代文人追求的平淡美看似平淡,却绚烂之极,既有着丰富充实的内容,真挚自然的情感,又有平易自然的语言,就像绘事后素、大羹无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简单自然,而是修养成熟后达到的炉火纯青、至臻至妙。探究宋代黄河诗与平淡美既能让人了解黄河诗歌中保存的历史地理信息,了解黄河诗歌的史料价值,又能让人们感受到宋代独特的审美风尚(对平淡美的追求),感悟描写黄河诗歌的文学价值,还可以让人们看到古人的治河方略,诗歌中传递出来的理性思考,也对今天黄河流域治理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史月梅.“诗言志”视阈下诗歌对黄河文化的传播——以宋代“咏黄”诗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01).

[2]王双怀.历代“黄河诗”的史料价值[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02).

[3]李辉.试论李白黄河诗的艺术美[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02).

[4]史月梅.“诗言志”视阈下诗歌对黄河文化的传播——以宋代“咏黄”诗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01).

[5]侯全亮.孟宪明.朱叔君.黄河古诗选[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35.

[6]吉冈义信.薛华.宋代黄河史研究[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7:208.

[7]李朝军.颂美、诉灾与民族意蕴——略论历代黄河诗的特色流变及文学文化价值[J].文学评论.2017(04).

[8]窦薇.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论宋代山水诗的平淡美[D].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2021.

[9]杨玉经.黄河风辞[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10]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課题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YCX22003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理性思考宋代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