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叫清江的河》中的生态书写

2022-05-30 19:38黄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清江土家生态

黄奎

《那条叫清江的河》是徐晓华的长篇风情散文,在作品中,作者记录了故乡的人和事,表达了对故乡土地和父老乡亲深沉的爱。在文本中,作者用独到的视角、精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风景画,有闲适恬静的田园风光,有幽静神秘的山林风景,还有险恶湍急的河川,潺潺流动的溪流……作品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自然观,还隐藏着土家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的依赖,土家人们之间人际关系的自然和谐,其中也含有作者当面对现代化的浪潮而不得不对生活的土地做出改变的忧思与怅惘。

读《那条叫清江的河》,犹如沉浸在那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之中令人手不释卷,徐晓华深爱着滋养他的那片土地,故乡的一条小溪、一抔尘土、一片绿叶、一声鸟鸣都流露于作者的笔端,深入到了作者的骨子里。清江河是作者的故鄉,也是作家精神的栖息地,清江河之于徐晓华犹如湘西凤凰城之于沈从文,犹如北京之于老舍,犹如湖南益阳之于周立波,作者对故乡一点一滴的记载是故乡最美好的记忆,也为恩施本土文学增添了一道靓丽的倩影。

一.清江河的自然之美

作者开篇写《我的乳娘》,乳娘特指清江河。

清江河的美首先体现在资源的丰厚充沛,当作者还在襁褓之中,是清江河水延续了他的生命,以“乳娘”来称清江河,是作者对清江河的感恩,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深深的爱恋,清江河是土家人的母亲河,更是大自然给予土家人的馈赠,土家人们与清江河相互守护,默默陪伴,共同走过了那悠悠岁月。人们刀耕火种,朝渔暮樵,用勤劳的双手、朴素的智慧、自强的精神与清江河一同成为了恩施州最美丽的图腾。

清江河不仅给了作者生命,当作者孩童时期,清江河还是孩子们儿时的乐园与天堂,清江河犹如一道秘境,时而呼啸奔腾、跌宕起伏,时而温柔平静,对孩子们来说,它是游泳玩耍的最佳场所。

清江河里总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供人们利用,当作者还小,父亲一撒网,便有无数的鲫壳、母猪壳、油桶子、草头鲢在网里蹦来蹦去。可见,河里生物的多样性,父亲常说“这大一条河,还怕养不活人?”有了这条资源丰沛的河流,清江河畔的人总是善于在河里捞日子,在地头找生活。

“村庄里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是清江河孵化的一尾游鱼,遇水而生,顺水而长。”[1]清江河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天赐的礼物。河里有鱼有虾,河水清凉甘甜,水边可以洗菜,捣衣,清江河给予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天然的生态资源,是清江河养育了河边的人,这何尝不是大自然对人的无私馈赠呢?

在作者笔下,清江河水清澈纯净,“腐叶乱渣,尘埃灰土,污不了它的清流雪浪。”[2]它自利川齐岳山逶迤而下,灌注了土家人的血脉。清江河水清亮透彻,鱼虾鲜美,没有暴雨的日子,清江河如母亲一般温柔。作者以童年的视角看清江,以儿子的卑微与恭顺仰望清江,清江河以它博大的胸怀滋润着居住在河畔的人家,以清江丰厚的鱼类、以清江岸边满坡的粮食和多样的野果喂养着淳朴的土家人。

清江河的美还体现在秀美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上,清江河天空蓝得没边,河水绿莹莹,有无数的动植物,无数的鲜活的生命形式自由地在河畔生长,有在麻柳树上窜跳的红嘴巴雀子,有啄食橘子的画眉鸟儿,有围着洗衣石板转悠的小鱼,有在草丛里吃草的牛羊,有灰不溜秋的秧鸡娘,有神气十足的铁鹞子……有凉棚似的麻柳树,有清香可口的地枇杷,有拳头大的桃子,还有爽滑软糯的八月瓜……作者这样描述家旁边的小溪:“我家旁有小溪从一狭长谷地流出来,注入清江河。谷桃花园地纵深五里,形如开口葫芦,溪流宽不盈丈,水呈碧玉色,下见青石底,鱼虾在沙石上穿梭。谷边岩壁陡峭,小路忽上忽下绕溪转。初春时节,石缝石坎石涧的桃花一齐开,谷里蜂飞蝶舞,从那里过一路,风生花落,一阵桃花雨,浇得人头上身上都艳了。行人走出溪谷,花香还在衣襟,蜜蜂追出来,盘旋在头顶嘤嗡地叫。路人们习惯叫它们迎客蜂,歇在汗味的身上,并不伸手打,只轻轻地拂一下,任它们一翅飞开。到仲夏,桃子熟了,压弯了枝,一个个拳头大,白里透红,红里透鲜,踮起脚扯一个下来,使劲咬一口,人就甜傻了。岩里的猴群恨不得搬到桃树上住,看到过路的人,一群猴儿摘桃子乱扔,行人就躲躲闪闪骂骂咧咧地飞跑出谷。一溪秀水,五里桃花,小桃园的名气就这样响亮了。”[3]在徐晓华的笔下,山谷幽静迷人,河流蜿蜒娟秀,山峰险峻巍峨,徐笔下的自然充满了美感、温暖与魅力。

文本中这些优美的描述让人产生对清江河的向往,这些描述又将清江河真实的美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对清江河背景下的自然、生物的热爱隐藏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他的生态关怀。

二.河畔人家的人性美与自然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纯净的清江河水养育的土家人们拥有着至善至美至纯的人性。清江河畔,有辛勤劳动的父母,有名满四乡的朱木匠,有一身驾船本领的何渡子和他媳妇碧桃,有一手好手艺的易铁匠,还有一颗浓浓爱国之心的五爷爷、有舍己救人的杜大善人……

在文中土家人的爱情被描绘的温馨美好,这展示出土家人独特的爱情观。父亲因为好口才、好人才和高山上的母亲相恋成家,从此两人相濡以沫,在艰难的日子里养活一大群儿女。麻子铁匠因为一手好二胡技艺从东北带回一个美丽的媳妇,每天给媳妇拉二胡,媳妇难产去世后,从此不再摸二胡。廖家老姑娘的老公因为给愚幺哥修房子出事故死去,愚幺哥从此默默为廖家老姑娘做着一切。于大叔的恋人为他采笠叶掉下悬崖,于大叔终身不娶、一辈子编斗笠,将满腔柔情编进斗笠里。土家人温情和朴实的爱情观蕴含着绝世的浪漫。作者通过描写一批承载着土家文化和生命基因的人物来刻画土家人的整体特征,展示了土家人真、善、美的人性特征。

土家人生性耿直善良,恩怨分明,勤劳踏实,朴素热情,坚韧不拔。河畔的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不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永远报以谦卑的态度,他们敬重自然,热爱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他们的身上体现着最原始朴素的自然观念。“河边人喜欢燕儿,不仅喜欢的是燕儿带来的吉兆,更喜欢它们踏实苦干的劲头。种田的人,只要不怕苦,舍得下力气,就有了盼头。”“燕儿孵卵,雄燕并不偷懒,和雌燕交替守在巢里孵,坐月子的辛苦,当妈的当爹的共同分担。”文本中,大自然中的万物都蕴藏着类似这样的生态智慧,土家人们悉心从大自然身上学到的生存智慧都内化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认可,也体现了人们脑海中万物和谐平等的处世观念。

类似这样的生态智慧与朴素的生态观念,作品中还有很多,人们在山上挖石板时,“再忙的人并不急着走,要把挖的土块碎石回填到土坑里。仔细的人,还把挖出的树兜,原处栽半年后,又是绿油油一片。挖了许多年,长岭上不见垮岩断壁,野茶树和映山红,守住季节开出白的红的紫的花儿,陪伴着常青的山头。”

林子里鸟儿当家,它们对果实的经验是拿命换来的,它们能吃,人就能吃,保证不会肚子疼。摘泡儿不要一枝枝地摘干净,得给鸟儿留夜饭。鸟儿吃过了我们吃,我们吃过了鸟儿再吃,林子那么大,谁也独占不了。要是鸟儿没有吃的,林子空了,听不到早鸣晚叫,好比河里没有鱼游虾蹦,一山静寂,一河死水,哪有生气?[4]作者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伦环境中长大,在父母亲的教导和清江河水的浸染下,学会了清江边土家人的处世原则,其中有燕儿筑巢的喜悦、理解燕子抚育幼儿的艰辛,包括水车转动的智慧,还包括打鱼不过三網的原则。

阿伦·布洛克曾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这本书中提到,关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观点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超自然的,是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神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是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的了解的出发点。”[5]在《那条叫清江的河》中,土家人的生活遵循着第二种模式,作者深情地讴歌了土家族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情感,表达了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赞美,同时,也赞美了人与大自然的友好相处的和谐观念。

环境主义者提出:“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必须争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清江河畔的土家人算是最好的证明了。

土家人的自然观还体现在土家人的信仰和习俗上,如:“鹰嘴岩形似鹰嘴而得名。村里人说东海龙王的鱼鹰深得龙王喜爱惯纵,偷跑出龙宫捞鱼叼虾,见清江河水清亮透底,鱼虾肥美,两岸高山碧树,风景秀丽,便扎在岸边不走了,搞得清江河的鱼虾都往长江躲,渔民因此挨饿,被玉帝知道了,施一道法咒,鱼鹰化为了一座山石,日日守护着河水,警示河边捕鱼人不要动贪妄之念。”最朴素的神灵信仰中也渗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保护与责任意识。

在习俗方面,如正月十五那天,土家人要赶毛狗,毛狗就是狐狸,在传说中,寒冬时分,狐狸因饥饿被善良的土家人收留,可又忘恩负义偷吃了恩人家里饲养的鸡,于是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要捡拾干柴烧起大火驱赶毛狗和野猪。这种习俗被一代又一代土家人传承下来,形成了土家族的习惯与集体记忆。在这种习俗中,包含了土家人对毛狗的同情,既体现了土家人善良淳朴的民风,也体现了他们对忘恩负义之人的一种鄙夷。另外,还包含了土家人万物皆平等的生态观。

这种民俗风情中的节日狂欢活动,体现了土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他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德国学者约瑟夫·皮珀曾提道:“节日狂欢活动以有别于过日常生活的方式去和这个世界共同体验一种和谐,并浑然沉醉其中。”尼采也认为,这种节日狂欢的生活状态是酒神精神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中,不仅人和人融为一体,而且人与自然也融为一体。

三.诗意栖居之忧

在《那条叫清江的河》中,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深情地表达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同时也有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忧思。

作品末尾,作者在《远去的河》中记载,清江河因为梯级开发要筑坝发电,土家人们生活的家乡要被淹没,作为乡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的“我”却要忍着内心的不舍与不安去为乡亲们做移民搬迁的思想工作,清江边的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但是他们最后仍然选择推倒房屋,将屋檐下的燕子窝安置到岩壁上,将祖坟用水泥封严实,虽然不舍却又果断选择搬到清江河边的山顶上,村庄淹没了,但清江河依旧在乡亲们的眼前流淌。

作者因此感慨道:“望着眼前宽阔柔美的清江河,几十年生命的过往一幕幕渐次铺展开来,和着一串串咸涩的泪水落进河水里。一切都过远去了,一切又正在走来。我不知道下游那个叫水布垭的大坝是拦截并储存一切都深藏水中。但清江河依归在这雄壮巍峨的大山里,在我家门前,流向亿万斯年认定的远方。那条叫清江的河啊!”作者在结尾处于无限叹息中怀念着那纯净的清江河,那渐渐远去的故乡,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命运的无限关怀,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做出让步的忧思。

阿尔伯特·史怀泽提到:“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它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身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在清江河畔居住生活的土家人,总是敬畏着、崇拜着大自然,家家户户修房屋,都要去白鳝坝挖白鳝泥,这样的白鳝泥经过六月的太阳烘烤,三九严寒的霜冻,土家人认为这是清江河给予他们的恩赐,他们对大自然永怀感恩之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超越,在他们的世界中,所秉持的是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新的和谐的自然观。“生态整体主义”强调地球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整体,他们都拥有生存的平等权利,这种生态整体主义观存在于土家人的精神内核之中。

在这部散文作品中,土家人的生态观和生态思想可以说贯穿整篇。它是作者写给土家族母亲河——清江的深情赞歌。作者以儿子对母亲无尽感恩的情怀描写清江,以真挚的热情歌颂了清江河与土家儿女。作品展示了清江的壮怀激烈和历史悠久,描写了生活在清江边的土家儿女向死而生、长歌当哭的生死观,天人合一、举重若轻的天地观,尊重自然、人和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总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作者的目的或许在于警示“自大的人类”不要为所欲为和破坏自然环境,引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只是对立。当今社会,人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变革西方文明中腐朽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彻底解决已有的生态危机”。

而文学作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家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正如20世纪60年代的雷切尔·卡尔逊一样,引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思考,唤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如今,生态危机日益频发,在人类工业文明高度成熟与日益发达的今天,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世界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态的关怀,是作家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

如今,世界上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生态危机,人们不妨从自己出发,内省自己的行为与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多个文献中提出:人们应该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他们都是珍贵的生态思想资源。生态危机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一种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转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那条清江河一般,给予生命绿色,使生命得以延续,使万物自由生长,为子孙与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2][3][5]徐晓华.那条叫清江的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4]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清江土家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清江引
土家美
同饮清江水 共护母亲河——首个“清江保护日”在长阳举行
清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