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5-30 10:48张建业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体育课堂小学高年级

张建业

摘  要:问题行为的屡禁不止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实施,成为困扰教师的首要问题。基于此,现以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表现为切入点,从学生和教学两个因素分析造成问题行为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性,针对如何有效解决问题行为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

小学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对于促进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社会适应力大有裨益。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当下,引发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定位的反思,以互动、合作、探究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成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引性纲领。教学形势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猛烈碰撞,使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日益凸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影响了学生体育素养的长足发展。如何实现教学突破、摆脱教学困境,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待探索的首要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析

1. 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表现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各类课堂问题行为层出不穷,对于体育课堂管理不失为一项挑战。小学生的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外在性行为和内隐性行为,其行为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外在性问题行为,指向以直观方式扰乱课堂秩序,影响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做与体育课无关的事情、体育动作练习懒散、与同学或教师发生冲突、损坏或争抢体育运动器材、肆意破坏教学规则等。外在性问题行为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的直观体现,导致体育课堂呈现无序性,甚至会造成教学活动的被迫中断,是具有直接破坏力的问题行为。

第二,内隐性问题行为,指向学习态度、方法与能力等方面,是打破教与学平衡关系的行为,对于教学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交往胆怯而影响合作学习、被动等待教师的指导、有意回避教师的问题引导、兴趣薄弱或范围狭窄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大多源自学生的体育意识、畏难心理和思维惰性,导致体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的积极参与,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氛围沉闷,不利于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

2. 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源自学生自身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

从学生角度而言,一是小学生的体育意识较为薄弱。思想观念是影响行为的直接因素,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意义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将体育课程单纯作为娱乐活动的学生不在少数。在错误思想的驱使下,学生衍生出散漫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的引导与约束产生逆反情绪,导致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频繁发生。另外,学生并未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主体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指引而被动完成任务。二是小学生成长特性的影响。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展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态度,极度渴望受到他人關注,而且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思维能力欠缺完整性,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薄弱,贪玩好动的欲求无限释放。成长特性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出现不可控的问题行为表现。

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学引导方式的运用不够合理。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由来已久,但是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放大了体育教学的指令性。教师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的自我意愿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尊重,导致教学活动欠缺人文性和说服力,造成学生的叛逆行为。另外,面对具有鲜明个性化差异的学生,教师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并未针对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引导,致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有效纠正。

二、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优化策略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课堂问题行为衍生与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提升体育课堂吸引力。

例如,在教学“50米快速跑”时,首先,教师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组织“听指令做动作”游戏,将知识要点作为游戏指令,如互扶蹬地、原地摆臂、原地高抬腿、原地小跑步等,教师随机说出指令让学生快速反应,准确完成标准动作。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体育知识,布置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其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练习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探讨、实践对比等方式探索提升50米快跑技能的方法。在小组得出共同结论的基础上,轮流进行阐述与演示,并组织小组对抗赛,检验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学生的自我突破提出赞赏,对于存在的疑问展开进一步探究。通过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自觉遵守课堂规则,维护课堂秩序。

2. 增强成功体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渴望受到关注、被认可是小学生的共性追求,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支点。因此,教师应该调整教学策略,善于运用情感与激励教育,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成功体验,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品质。

例如,在教学“背越式跳高”时,此项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可以借助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激发运动潜能。首先,教师借助榜样典范,向学生渗透体育精神品质。教师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跳高运动员,以故事形式讲述运动经历、训练过程、取得的成就,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理解体育学习的价值。另外,教师带领学生观摩优秀运动员的职业赛视频资料,给予学生感官刺激,感受职业竞技的魅力,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其次,教师采取过程性激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运动自信。面对背越式跳高,有些学生展现出畏难心理而不敢尝试。此时,教师应采取语言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小组互助互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促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享受运动过程。

3. 科学干预调控,及时纠正问题行为

小学生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启而不发和学而不达的问题客观存在。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坚持追本溯源的育人原则,捕捉适宜的干预时机,选择科学的调控手段,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例如,在教学“臂交叉跳绳”时,首先,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客观分析产生原因,寻找契合的介入时机。对于存在交往胆怯的学生,教师充分抓住合作教学环节,尝试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干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职责分工,让学生能够顺利融入,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采取智慧教育的方式,纠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些学生过于活泼好动,时常出现违反课堂秩序的行为,但同时展现出较强的沟通交际能力。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杜绝直接批评的约束方式,可以从学生的优势着手,让其担任体育委员,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约束其行为,又可以借助其交际能力架起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反馈,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束语

对于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行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明原因并思考解决方案。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和个体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引导方式,纠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升体育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岳岩. 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参花(下),2021(2).

[2]陈冬梅. 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对策[J]. 广西教育,2013(37).

[3]宋伟.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如何优化课堂管理[J]. 课程教育研究,2019(17).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体育课堂小学高年级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