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可为与能为

2022-05-30 17:02王鑫
新校园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减高质量人工智能

王鑫

针对“鸡娃”“内卷”“超前学习”等现象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难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工作目标为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作业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确保课后服务质量,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旨在专业化、科学化、精准化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难题。

“双减”意见发布后,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实践,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双减”政策在落实中仍存在一些难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愈加深入,人工智能已成为信息化时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解决“双减”政策落地的难题,保障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已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双减”政策实施重难点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整治课外教育机构乱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长期的“学而优则仕”传统考试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在减负政策的具体落实方面,目前仍存在许多有待突破的难题。

1.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双减”政策落实背后的逻辑在于减负提质,本质在于坚持学生为本,构建学校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整体优化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从而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身心负担,实现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根本保障[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存在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效能低、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现实困境。

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要建立在创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应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完全转变,仍难以逃离教学以知识点为中心并服务于考试、排名和升学率的桎梏。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对优化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教学的精准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使得教学环节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很容易被学生成绩排名、升学率等外在性的指标影响,导致忽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继而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教学育人初心的方向相偏离,最终导致教学效能被削弱。

2.作业设计质量有待加强

科学有效地布置作业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积极献策,在作业减负提质上做过很多的尝试,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传统作业模式仍存在作业质量难以提升、反馈机制效能弱等作业设计难题。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减量提质,但部分教师仅理解为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的难度,未深入理解减轻作业负担背后的理论逻辑,即提高作业设计的效率和精准性,反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分析,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并设计出有弹性的个性化作业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缺乏对作业内容整体设计的能力,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的作业,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欲望,导致作业低效。

3.家校社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在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三者协同发展,是增强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有力支撑。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家校社协作存在沟通及时性弱、资源共享性差、主体参与性低等问题。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重视家校社协同发展,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支撑,但依赖于家委会、家长会等传统的组织形式进行沟通协作的及时性较弱,难以完成高效率的协作。另外,由于各家庭情况、社区情况不同,在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下,协作的参与主体可能会有所缺失,导致家校社协同的不完整。

二、人工智能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优势

“双减”背景下,我国教育的一大矛盾转变为“内卷化”社会对成绩和名校的追求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少学生作业时间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好教育的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减负提质。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优化作业设计整体流程、完善家校社协调机制、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从而为破解教育的主要矛盾助力。

1.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

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培养机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教学平台,有利于推进教师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围绕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应用等领域构建智能教育创新平台、教师智能沟通交流平台,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2]。

人工智能下的多模态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传统的学生课堂行为分析相比,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所突破,在数据精确性与可视化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的分析与总结,精准确定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工具,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整体的学习规律有一定的了解,据此设计出适合班级学生的共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学习数据分析,动态监测与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的个性学习方式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实现高品质个性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VR、XR、数字孪生等具有很強的交互性与仿真性,利用智能技术创设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增强学习积极性,促进沉浸式学习的形成。教师可充分运用这些智能技术构建学习情境,加强学生学习时身体、环境和心灵的交互,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5G、VR、XR等技术为支撑,构建学习者能同环境、客体、自身对话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促使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拟真化,提升学习效率。

2.创新智慧作业体系,优化作业设计整体流程

“双减”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布置具有弹性、分层的个性化作业,坚决杜绝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等无效作业。因此,转变作业布置形式,促进作业布置的转变与创新,已成为人工智能助力“双减”政策落实的重要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化、动态化、个性化的分析。有学者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实施捕捉和分析诸如学习者动作、语言等课堂学习行为数据,情感、人格等心理数据,以及脑电波、心率等生理数据的多模态数据,能够精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情,精确分析和预测学生学习状态,从而科学合理地设计分层、弹性、多元、个性化的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作业反馈平台。作业流程智能化后,作业布置与回收时间大幅缩减,提高了效率,且利用智能作业平台设计与布置作业更有利于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制订个性化作业,通过设置作业时限与错题整改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批改作业更加便捷,作业批改结果更加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批改及时纠正学习,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另外,智能作业平台能够系统分析与整理学生的错题并进行自动汇总分类,对薄弱知识点给出诊断与提升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错题的效率,避免了无效重复。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智能作业平台更有利于优化作业设计流程,提高了整个作业环节的效率,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3.智能构建协作平台,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传统家校社协作中的沟通协作平台少、场景分离、资源分离、流动性差、主体参与性弱的问题提供了机遇。通过智能系统形成教育闭环,可以有效连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建立智能化家校社协同平台,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家校社高质量协作[3]。智能家校社平台的建立为家庭、学校、社区拓宽交流方式提供了可能,使家庭、学校、社区可以在线上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降低家校社沟通成本,提高沟通与协作效率。智能家校社协作平台可及时发布教育发展政策、家校社活动专题、家庭教育及社区教育相关知识等教育资源,拓展家校共育信息服务渠道,满足教育系统中不同群体的多样需求,达到家校社默契配合与因材施教的效果。另外,智能化平台的建设,使主体参与更加便捷,参与性更强,从而推进家校社达成减负共识,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总结与展望

作业量的调整与规范校外培训只是“双减”政策的出发点,要切实保障“双减”政策的落地,还需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加强家校社协作等多方面全链条推进[4]。人工智能在将智能数据分析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智慧化作业管理体系、构建智能型家校社协同平台等方面助力,重在解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作业设计整体流程、完善家校社协调机制中遇到的难题,对“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

面对人工智能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挑战,政府应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将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学校应建设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满足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需求,引导教师与学生积极学习与了解智能技术,减轻其技术负担;此外,要重点建设安全可信的监管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防范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加强各方通力协作,以推进人工智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构建智能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完成高质量的减负提效。

参考文献:

[1]罗生全,张玉.“双减”与“双提”:教学变革的逻辑转换与理念重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2).

[2]赵丽,贺玮,王洋. 人工智能支持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困境与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1).

[3]付卫东,刘慧敏,陈安妮,胡依然. 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求、优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1).

[4]李芒,葛楠,石君齐.“双减”的本质与责任主体[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3).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双减高质量人工智能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