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婷
摘 要:当前,“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了教育的各个方面,给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使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农村初中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其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文章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学校因素,同时提出了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强化校本培训等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7-0004-03
引 言
当下,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尤其在当下的特殊时期更加凸显。为积极响应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央“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地区纷纷开展网上教学,这对农村初中教师提出了挑战。各地区、各农村初中学校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初中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达到“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999年,王吉庆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信息素养研究的专著《信息素养论》。该书指出,教师信息素养包括在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业务,而且能够进行一些信息传送与接收工作[1]。也有教师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方面[2]。
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和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原有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突出教师的信息化教學融合能力,将教师信息素养界定为: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结合学科知识和农村地区特色,基于科学的教学理论,进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及管理,是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二、影响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学校因素
(一)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到位,硬软件资源匮乏
学校的信息化条件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装备条件,推进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但是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初中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农村初中机房计算机数量不足,班级学生上机操作需拆分为两部分,分批进行。部分学校的录播室设备损坏,处于空置状态,
学校办公经费有限,无力承担耗资巨大的维修保养费用。另外,农村初中的一体机配置低,功能不全,经常出现卡顿、死机等问题,容易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缺乏信息化资源,没有符合校情的教学资源软件,教师主要依靠互联网获取资源。此外,部分网络资源脱离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实际,可利用率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初中教师的需求,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信息素养提升。
(二)学校管理理念落后,考核制度缺失
学校管理理念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指挥棒,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方向、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初中管理层仍然将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学校对“互联网+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不明确,也没有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学校领导层认为,只要教师能够“培优补差”,保证教学实绩,那么教学过程中是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并不重要。
学校的职称晋升和考核制度大多以中考为导向,将教师的教学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学校的常规检查主要针对备课、听课及作业二次批改等方面,没有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检查。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和学校公开课为主,但很少涉及信息类教学竞赛,也不强制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既缺乏考核制度的强制约束,也缺乏展示自身信息素养的实践舞台。
(三)校本培训内容单一,流于形式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每年的校本培训学时不得少于32学时,所以各地区各学校都在开展校本培训。但是校本培训内容大多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仍停留在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浅层内容,或者只是讲一些智慧教育等概念性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实践内容涉及偏少。另外,校本培训主要以讲座的形式统一培训。以培训者灌输为主,教师们大多被动接受,培训内容以学习讲授者的间接经验为主,由培训者灌输讲解,教师们大多被动接受。这种统一的培训模式未能兼顾中青年及老教师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对培训内容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与自身能力不匹配,浪费了培训资源和培训机会。
三、“互联网+”时代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学校管理策略
(一)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多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后,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合理分配办公经费,适当向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倾斜,设立专项资金,为学校引入现代化教育设备,确保学校基础设施齐全。首先,学校应为机房补充足量的计算机,供师生培训和练习。其次,学校为班级配备配置较高的多媒体一体机,定期维修、保养录播室等多媒体教室,供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最后,学校也应及时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等信息化设备,方便教师办公,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积极性。当然,农村初中学校应合理规划,注重设备的适用性,切实提高教师的设备使用率,切忌贪多求新,一味与城区学校攀比,合理处理落后设备,做到物尽其用。
此外,除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更新,学校也应充实教师的精神生活,为教师订购一系列信息技术和学科专业书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教师强化信息技能,了解教育最前沿的动态。学校也可以广泛征
集、采纳教师的意见,为学校创设温馨、轻松的信息化环境。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与教师的生活环境保持一致,有助于教师释放压力,保持轻松的教学心态,从而乐意接受挑战,敢于在实践中将各种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二)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是以校长负责制运行的,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对学校的管理、发展和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也直接影响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提高校长的信息领导力对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农村初中学校校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更新管理理念
首先,学校管理层应敏锐地觉察到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的系列变革,并迅速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真正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次,学校管理层应做信息化教学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学校校长和副校长率先垂范,关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路径,在自身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后,鼓励和支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和学校教学质量。
2.成立信息化管理团队
学校可以成立以干部为核心力量的信息化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统一管理。管理小组提前制定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学校的教学、总务、物资和人事等各项中心工作的信息化保障机制,整合多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校内各项信息化资源。同时,学校还应制订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方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改变传统管理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修订绩效考核制度
学校修订绩效考核制度,增加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等的考评。例如,学校对各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进行考评。另外,教师在学期末必须上交一定量的能够体现自身教学成果的优质信息课程资源,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视频等。教师若在信息化竞赛中获奖,可由学校按级别颁发奖金和证书。在同等条件下,信息素养高的教师在年度考核和晋升职称中优先考虑。
(三)强化校本培训实效
1.按需确定校本培训内容
学校在进行信息素养的校本培训前,应首先充分调查教师的培训需求。由教科室牵头,学校领导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与学校各位教师充分交流,以便整体把握培训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其次,学校管理层基于教师的需求,将培训内容进行合理分层设计,将信息素养校本培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的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使教师初步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选修课主要面向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参加选修课能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水平,逐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2.灵活选择校本培训形式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一种定时定点的全员培训。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教师感兴趣的主题,邀请校外相关专家来校进行主题式讲座。
(2)学习共同体自主培训
除了学校教科室统一组织集中培训,各学科教研组的内部研讨也应成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方式。教研组应定期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着力解决本阶段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个人信息素养发展中的困惑等。在这种学习共同体式的自主培训中,学校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能让教师在充分自主学习网络优质资源的同时,将线上研讨和线下集中讨论结合起来,形成老带新、强带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局面。
(3)研训一体式培训
单纯的集中理论培训,枯燥单一且收效甚微,所以学校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重视巩固信息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和对信息化教学的探索。学校在分层培训的基础上,首先要培养一批信息素养高的骨干教师,让他们在校内进行示范引领,让教师领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魅力和优势。其次,学校以优质课、同课异构等研讨形式,带动学校日常教学的整体变革。最后,为了巩固培训效果,进一步保持教师的热情,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技能评比及信息技术竞赛,如多媒体软件评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微课制作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等,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
(4)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对于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的考核,學校应该避免“一考定案”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展开多样的发展性评价。首先,评价方式可以从领导评价转变为教师反思自评、教师互评等民主评价方式。其次,评价内容可在传统理论测试、课件制作等基础上,增加教师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最后,建立持续追踪评价机制。学校全方位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督促其在实践中应用培训内容,并针对教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二次返场培训,以保证培训效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结 语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探索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学校管理策略,有助于推进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进程,着眼于农村初中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能优化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方式,使之更加合理、规范。
[参考文献]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刘逢源.信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5(06):32-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2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婷(1989.11-),女,江苏泰州人,任教于江苏省泰州市汪群初级中学,一级教师,教科室主任,硕士学位,曾获“泰州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