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菲菲
[摘 要]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深度学习,通过复习旧知、趣味导入、探究新知、操练巩固、拓展提升、总结展示、布置课后任务七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助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解决学生被动学习和知识不扎实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9-0016-04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以学生为本”,或是为了让课堂看起来更有趣,在一节课里设计了很多数学活动。乍一看,课堂里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但实际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被一个个活动牵着走,没有深刻领悟到所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郭华教授在“深度学习及其意义”一文中这样描述:“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
不难发现,深度学习与课程标准不谋而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在教学中,为了避免表面上“以学生为本”的浅层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深度思考、积极参与,让课堂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基于深度学习,笔者探究了小学数学“七步登山”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促进我校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一、模式构建
1.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观点是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才能出真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学生在具体的、可感知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主动将知识内化的过程。
2.建模过程
(1)复习旧知,搭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旧知的目的是将现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联结起来,再利用新旧知识的连续性顺利地扩展并获得新知。同时,复习旧知可以让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此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但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这一环节,因此,对旧知的复习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始则功成一半也。一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开展起来就变得容易很多,因此,有趣的导入必不可少。趣味导入的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才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发现导入的情境在生活中接触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才会兴味盎然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为深度学习作情感铺垫。
(3)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在探究环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创造条件,充分放手让学生以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获得新知。此环节看似简单,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既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引导问题,又要保证探究的过程不流于形式,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要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度思考,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4)操练巩固,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索、操练,将大部分时间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是部分教师的通病。一节好的课,教师应该至少拿出15~2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练,而且要精选多样性的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做了并真正理解了,才能对知识的内涵有所感悟,这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5)拓展提升,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节课的必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是深度學习的再升华、再创造。
(6)总结展示,使知识之间形成系统联结。“七步登山”教学法的理念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总结形式,而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看似没有联系的知识点,通过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形成链接,实现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使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化、可视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体现深度学习的价值。
(7)布置课后任务,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课后任务是教学的延续,它的作用包括两个部分:巩固知识和预习新知。通过课后任务,学生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对新知进行了预习。课后任务还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形式,其中的作业评价堪称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适当的改进性、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或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的意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课后任务还要进行分层布置,切勿一刀切,这样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模式应用策略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阐述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七步登山”教学法的设计。
1.复习旧知,促进深度学习的联结
上课初始,教师出示图1。
师:什么是图形的面积?图1中有两组图形,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哪些部分?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说,其他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现在观察这两组图形,说说各组图形中谁的面积大?
(学生说法不一,但大部分学生认为每组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师(追问):为什么每组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呢?
生:通过移补,再数一数,就能知道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总结):对!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转化的思想。
在上述教学中,通过复习移补、数方格等旧知,建立起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的链接,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的经验丰富起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深度探究的欲望,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结。
2.趣味导入,激发深度学习的意愿
师:在图2的生活场景中,有哪些你学过的图形?
师:小红和小明看到两个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花坛,他们非常好奇哪个花坛更大,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师(引导):我考考大家,“哪个花坛大”实际上是问两个花坛的什么大呢?是问“谁的边长长”“谁的周长大”,还是问“谁的面积大”。
师:“两个花坛哪个大”实际上是问“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
师:怎样才能知道平行四边形花坛面积的大小呢?
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将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触发学生的兴趣点,这可以让学生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学习的欲望。
3.探究新知,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
问题: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数方格。首先,教师引出数方格的方法,学生动手实践。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挖掘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师: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师:如果它们的面积一样大,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有怎样的联系?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又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师:看来这两个图形联系很大呀!在生活中用数方格来求面积实用吗?有没有更实用的求面积的方法呢?
(2)转化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学具自主探究。其次,学生分享心得,感受转化法的作用。最后,学生挖掘其中的联系,生成新知。
师:能不能尝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一下进行研究呢?动手试试!
(小组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最终学生自主发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
师:看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我想你们一定有了思路,谁作为代表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
(学生代表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后,教师引出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的原因)
师:其他人还有别的思路吗?
(教师补充方法)
师(小结):剛刚那么多的“金点子”,实际上都是将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化变成我们熟悉的长方形。
师:转化前后的图形,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想一想,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又是什么?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现在你们能推导出来了吗?
(学生自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师:我们如何用字母表示?
(引导学生得出S=ah)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中,教师设计了4个层次的活动。层次一,猜想假设。教师用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建立起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此进行猜想假设,为后面的转化方法做铺垫。这一层次为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供了基础,是深度学习的初步体验。层次二,操作验证。教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用图形转化进行面积计算。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都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机会。层次三,总结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不变”,为后面推导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同时在这一环节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层次四,推导公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参与问题探究过程,在深度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4.操练巩固,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
师: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现在能帮助小红和小明解答疑惑了吗?
师:请你们计算手中学具的面积。
教师用问题的形式,将学生带回本课趣味导入环节的实际问题,待学生解决问题后,再引导学生用推导的结果计算学具的面积。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5.拓展知识,实现深度学习的升华
(1)图3中,正方形的周长是36 cm,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图4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 cm2。M、N分别是上下两底的中点。求图中小平行四边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此环节可以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数学思考。学生经历了知识拓展环节之后,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将进一步增强,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是深度学习的再升华和再创造。
6.总结展示,展现深度学习的价值
如图5,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把零散的知识点围绕一个主题组织串联起来,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整节课的知识点相互联系、形成体系,进一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展现深度学习的价值。
7.课后任务,测评深度学习的成果
【基础作业】(1)金山实验学校新校区要建一个长5 m、高3.5 m的平行四边形花坛。需要留出多大的场地?
(2)要给图6的广告牌涂油漆,价格是6元/平方米,一共需要多少钱?
(3)预习:三角形的面积。
【拓展作业】如图7,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周长是36 m,EF对应的高是4 m,NF是8 m,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大?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布置分层作业,分为基础作业和拓展作业,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不仅是对深度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延伸。这里要特别重视作业评价,它是沟通知识、学生、教师之间的桥梁,适当的作业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的意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同,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观察、猜想、验证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学生在探究中不仅深刻认识了所学内容是什么,还解惑了为什么、掌握了怎么用。知识的内在本质在教学活动中被慢慢挖掘,学生的深度学习行为自然而然在活动中产生。
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学生存在学习被动、只记表象、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深度学习为基础,采用“七步登山”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不仅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和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七步登山”教学法,能使教师的视角发生很大的转变。课堂上,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深度探索内容的实质,都是为学生搭建起知识的“山”,希望广大教师深究“七步登山”教学法,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提出更有力的举措。
【本文中“七步登山”教学法各环节及部分观点源自珠海市金湾区曾小燕主持的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第五批课题“基于农村学校‘二七二教学体系构建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0KTG136)的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2] 周秋华,周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设计[J].老区建设,2019(12):87-90.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