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伊娜等
摘要:针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新概念,采用线上“十人谈”的方式开展研讨。就基于新课标的教学指南、校本课程纲要的研发,新课标关注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整体教学、思维品质培养、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社会情感培育、课内外阅读推进等进行深层研讨,力求真正行动起来,扎实落实。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指南
感谢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2级研究生周思佳、毕怡、贺诗嘉、沈美璇、陈佳玲整理专家发言。张伊娜:我们采用线上研讨的方式,就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理解与感悟,做一个分享。希望大家在分享中启发他人,同时也获得更多的灵感。
黄小燕:新课标颁布后,一线教师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学习。相互交流时,不少教师都在感慨,新课标好像是飘在天上的云,看得到,抓不住。我想我们要做的,或许就是把这天上的云化作教学的骨血。怎么做呢?第一,要反思,即基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反思建构从新课标到课堂的实践路径。第二,要行动,即让新课标和课堂(包括教材、学校、学生)密切“联动”,将其有机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这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学习课标、转化课标的方式。遵循这样的思路,我们组织骨干教师,研发基于新课标的校本课程纲要,也可以称之为学校英语课程实施的作业指导书,或者校本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指南。这个校本课程纲要的理念和框架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课程纲要包括课程内容细化表、课程教材内容勾连表、单元学习评价表、单元整体教学表、单元整体作业表。课程内容细化表,是依据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规定和要求,做的更为细化的课程内容梳理。课程教材内容勾连表,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做联合分析,凸显不同学校“已经教过的”“可以继续深度教研”“还能教出新高度的”等内容,以启发和提醒教师具备整体审视教材的视角,不仅知道学生现在要学什么,还要了解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了什么,今后还要学什么,同时明晰自己的教学如何能“到位而不越位”,以顺应学生的学习进程。单元学习评价表,是对整个单元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提炼,包括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核心词汇、句型、语法等)、文化知识和拓展内容等,不仅给教师看,也希望给学生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这涉及对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即学生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成目标、是不是已经达成、哪里还需要有调整或补足等。单元整体教学表和单元整体作业表,共同指向单元教学层面,包括对主题意义的提炼、单元育人蓝图的绘制、课时划分、单元总目标和分课时目标的制订、核心活动的设计,还有基于单元教学总目标的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的设计以及分课时的作业活动。如此,我们就能形成从上至下单元整体教学的闭环,提升教师的整体思维以及总体设计、分层落实的能力。最难的部分是将新课标课程内容转化为学期课程目标,即如何分解课程内容,形成学期课程目标。为此,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高、降低、增加、删减、整合等。此外,还需要对同一要素中的内容或者不同要素中相关联的内容要求进行勾连和统整,使目标更加具体,更易于教师理解。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因为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还是比较上位、概括的,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教学中,就要和教材内容实现对接。比如,一级目标中的生活与学习主题内容,就可以和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My day联系起来,细化为“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意识,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天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在每个年段做了一个学期课程纲要样例,明确提出这只是一个“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希望教师能够在理解样例的基础上,基于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参考样例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研制适合本校的学期课程纲要。本质上来讲,教师制订纲要的过程,就是对课标进行学习理解、运用实践、迁移创新的过程。
张伊娜:黄老师的发言让我很受鼓舞。一线教师面对一个新的宏观的课程标准,会有些不知所措。你们尝试以纲要的方式,帮助教师领悟课标理念和感悟操作方式,使课标理念能落到课堂,这是一线教师的福音,也是当前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特別欣赏你们纲要中的弹性元素:既有指导性的要求,又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便于他们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整目标和增删整合相关内容。希望你们的成果能尽早面世!
黄小燕:我们期待能早出成果,但我们更希望这个纲要至少这半年或者一年要接受学校实践的检验。通过收集大量反馈,我们才能知道它是不是切中实际。我们也希望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最终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或使用的东西。此外,李娜老师带着我们做省里的课标指南,也就是在做一个课标的分解和解读。我们其实是在这个指南之下做的市级层面校本化落地的样本。如此,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三级架构:上面是课标,中间是省里的指南,下面就是我们市级或者校级层面的操作指南。
张伊娜:这个很有意思。请具体谈一下你们的纲要与省里的指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黄小燕:李老师的指南是对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做的深层解读,是为了让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新课标的概念指标。我们的纲要重在操作。省里的指南出来之后,对于后期纲要的改进和优化非常有帮助。因为一线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一定到位,中位的教学指南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厘清概念,如此,纲要的科学性和学科性也就有了更多保障。
张伊娜:我理解了。李娜老师那个指南重在帮助教师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重要概念,你们的纲要更多的在于操作层面,尝试以对标教材的方式,帮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
吴莹:在与一线教师互动的过程中,我做过一个小调查,请教师通过问卷星在线写出五个与新课标相关的核心概念。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活动”这个概念在词频统计中排在十五六位,可见一线教师对“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个概念的关注还比较欠缺。2017年版高中课标首次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现在看来,虽然专家们再三强调“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保障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让教师认识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就“英语学习活动观”对于小学课堂教学的价值而言,我感触比较深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彰显了我国英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主张。与传统英语教学所采用的PP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新授、Practice操练、Production产出)相比,“英语学习活动观”先是更加明确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围绕主题、依托语篇、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的责任是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激活和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在与文本互动、与同伴互动、与教师互动中实现从基于语篇到深入语篇最终超越语篇的学习。其次是增强了教学环节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关联性。教师要遵循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路径,组织逻辑关联、循环递进的系列学习活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学习的过程真实可见。三是解决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碎片化、表层化和模式化的问题,要求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使得各课程内容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融会贯通、融合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这就提醒教师:在学习理解环节,要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设计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获取和梳理语篇信息;在应用实践环节,要重视将语言知识练习与语篇主题意蕴紧密相连;在迁移创新环节,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又要关注学生表达所使用的语言与本课时的目标语言相关联。实际上,“学习活动观”是一种相对宏观的学习途径,三个层次的活动进阶既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多次循环完成,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教学调整。
张伊娜:谢谢吴莹老师的分享。我特别赞成您关于如何对待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的活动的观点。我尤其赞同从单元整体的层面来考虑和设计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而不是在每一个课时里机械、教条地实现三个层次的跨越。
潘开英:新课标颁布之前,我区就开展了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融合课外阅读的单元整体教学系列研讨,希望通过整体设计与单元教学来提高单元教学效果,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在持续推进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什么策略来进一步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新课标提到的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给了我灵感。我想,如果在每节课中教师都能够自觉运用评价这个杠杆来检测、调整自身的教学,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更加精准、更为有效。深化理解“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师实施该理念的前提。第一,强化对“一体化”的理解,即教师要把“教”“学”“评”三者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与实施,要明确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矫正的,要追求三者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强化对“评价贯穿教与学全过程”的认识。新课标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更要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以评价标准来检测自己的教学过程(目标、活动、作业)是否科学有效,确保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评价在单元课时中的应用与实施,可以促使教师更精准地评估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时教学。第三,课堂评价具有层次性。课堂评价主要指向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等多维度,是以人为本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分层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标准。第四,注重教师评价。虽然教材单元的Ticking time板块教学要求学生针对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但课堂上更需要教师通过观察和评析学生反馈、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教学有效性的评判与调整。只有教师清楚课堂应该评价什么、怎么评、为什么这样评,才能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学。将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核心。教师要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以素养为导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再将它合理转化成课时评价目标;要对标而设,细化课时评价内容;要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并以此来评估教学落实情况,同时对标评价要求,及时调整优化评价行为,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师从知评走向会评,促使课堂评价的每一步都目标化,教学最终才能走向意义化。
张伊娜:潘老师聚焦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非常期待潘老师团队的研究成果。受潘老师发言的启发,我有两条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评价一定要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第二,有关学生自评的问题,有老师可能会担心由于学生自评的信度不够,进而怀疑自评的意义。我认为,自评的意义不在于其评价的可信度如何,而在于给学生一个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在于帮助他们养成反思的意识,事关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自评的意义是过程重于结果。
陈红娟:推动新课标落地,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做”,要通过对教学的不断否定、重构、再否定、再重构,真正学起来,做起来。第二个建议是“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主要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第一,从单元输出的大任务出发,思考“单元教学内容是什么?”“单元整体目标是什么?”“怎么开展单元教学?”“怎么评价单元?”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反复研读并解读英语教材文本材料,立足单元育人目标,凸显单元话题,提炼单元的主题意义,设置素养导向的单元大目标。结合单元内容分析和思考,从四个要素“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出发,思考具体的、可达成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然后,基于主题意义情境和单元整体目标,设计单元产出的大任务,以终为始,逆向思考设计教学活动。第二,尝试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和已有知识能力之间保持联结,建立主题和话题的前后联系,即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板块之间的联结,让学科知识内容结构化。我们立足单元话题,纵向梳理教材,分析语言知识、语用能力、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方面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能力;基于教材整体视角,反复研读教材,厘清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身份”;研读单元内容语篇,梳理分课时的目标语言,洞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每一个课时学习内容的联结点,并通过教学活动去落实。第三,尝试通过“学习理解—运用实践—迁移创新”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聚焦单元话题,探究单元主题意义,整合单元内容,借助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任务链、问题链,带动学生思维发展;借助有信息差、开放性的问题,灵活使用思维导图、合作完成项目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积极思考,把语言能力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我们先弄清楚单元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单元输出的大任务是什么,然后设计学习活动、确立评估证据,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将学习任务转化为评价任务;再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主动管理自己的学习。我们通过单元内每个课时一以贯之的语用任务和学习小贴士,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要求,促进评价的有效递进,实现有效的学习反馈。第五,基于“学习的动力是成就”,我们立足单元整体视角,力求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意义的协同发展,整体架构单元活动设计,让学生的进步可视化。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只有积极实践、主动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并借助新课标提供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张伊娜:加强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教学建议。陈老师今天具体说明如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而不是空谈理论和新课标里的概念,这对一线教师的指导尤具实效。陈老师还提到了学习的本质是联结,我非常认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结意识,事关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英语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
孙丽:思维品质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落实思维品质培养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新问题。为了找到实施要点,我对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做了多次解读。2017年版的高中课标对思维品质的界定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新课标指出: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这两个界定的表述是有差异的。高中课标的解释是从思维的三个层级展开的,新课标的界定是从更为具体、细化的学生的技能层面展开的。其实思维品质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分别包含着不同的技能的。比如,逻辑思维包含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技能,批判性思维包含判断推理、质疑解释、评价预测等技能,创造性思维包含纵横思维、联想思维、隐喻通感、模仿创生等技能。通过这样的梳理不难发现,理解、分析及比较,指向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推断、批判及评价,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指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分析梳理,我觉得2017年版的高中课标和新课标对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是对同一个内核的不同表述,都指向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觉得需要借助课堂活动来实现,因为思维训练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将思维品质的培養融入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做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对标列出相应学段应形成的思维品质。新课标对于思维品质有具体的学段要求,从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三个层面做了具体的内容描述。将这些描述链接到教学活动,非常接地气。描述的内容指向很清晰,一线教师一看就能明白怎么在教学中落实。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段要求去定目标,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去渗透。例如,同是对观察与辨析能力的培养,活动设计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应该不一样,要设计指向对应学段的,促进各层级思维品质发展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阶段所能培养的思维品质常常又是交叉的,在阅读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涉及不同层次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教师还要基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语言教学和思维品质培养并重,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张伊娜:作为一线教师,孙丽老师能如此认真仔细地学习新课标,并对照新课标对思维品质的相关描述,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分层次、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令人佩服。关于孙老师提出的具体思路,我有几点想法供参考。首先,新课标分学段对思维品质的描述,只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质提出的一个指导性而非规定性的框架。思维的发展是渐进的,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在某一个时期只关注某一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其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是跟阅读内容相关的,不可以脱离内容谈思维品质的培养。其三,对于小学生,我们要着重夯实其基础,比如,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仔细观察的意识与能力等低阶思维做起,不要过分强调批判与创新。
李娜:国家课程通过课标、教材和教师,最终落到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经历了层层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标课标,对照教材,对接学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课程能否有效实施,教师是主力军。我也是看到我们各地能从问题出发,从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出发,尝试解决教师在转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切实帮助教师从课标到课堂,开展从文件到行动的落地研究,很让人振奋。新课标颁布以来,我们也在积极地做一些工作,先说刚才黄老师提到的新课标教学指南。我们希望借助这个教学指南,老师们把握课程方向更为明确,对新课标的内容结构更为明晰,对核心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入,从而拥有更多实施课程的抓手。教学指南是以新课标的结构体例为框架,重点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是“是什么”,新课标里提及的新概念、新理念、新内容,如何理解?倘若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教学难免会迷失方向,步入误区。我们试图通过进一步的阐释,帮助教师读通、读懂,即Read the line。其次是“为什么”,进一步厘清概念、理念、内容等方面内在的逻辑,即Read between the line。比如,课程内容中的六要素为什么以“主题”为首?主题是指围绕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相关的某一范围展开的话题类别,它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了语境范畴。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通过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自己进行对话,同时从表层知识学习走向深层意义建构,并形成对某一主题的正确观念和情感,进而凸显育德、育知、育智的价值取向。因此,主题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只有理解了为什么,教师才有可能将新课标的理念与精神在课堂上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一点,就是“怎么做”。这是基于对新课程内容要点的梳理,结合活动案例提出教学建议,把新课标的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际策略,也就是Read beyond the line。指南的制订是我们接下来的重要工作,目的是帮助教师准确领会新课标精神,结合学段特点,把育人无痕地融入教学实践中。再说说“素养立意”。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从能力到素养的变迁。素养立意,必然带来课堂样态的新变化。第一,从教学目标入手,核心素养是课程总目标,教学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素养化是否准确表达,决定了课堂的走向。目标素养化要求我们不能囿于学知识的层面,而是要实现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的融合和统一。第二,要关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构成。它们是一个整体,是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要求英语学习不能仅围绕语言这一符号体系展开,而要同步关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与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主题和跨文化知识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符合学习的本质,使得知识的呈现更清晰,让知识走向意义化。第三,学习过程的活动化。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科知识只有在学生广泛的经验、丰富的思维主动参与进来后,才具有生命力。新课标提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活动凸显学生本位,关注学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建构和体验感悟,是形成素养的重要路径。对于活动这个概念,教师并不陌生。英语课堂是不缺乏活动的,关键要关注活动的本质。比如,教师都特别喜欢“表演”这种活动形式,但是如果学生不是在情境中展开自主交流表达,只是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是无法真正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因此,对于活动的形式与内涵,对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我们要重新认识和思考,明白如何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第四,“教—学—评”一体化。评价只有嵌入学生学习的轨迹,从内容导向转变为学习导向,才能真正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依托“教—学—评”一体化,可以有效帮助教师理清课堂脉络,构建有序的课堂。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对学的关注不够——教师更多的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因为过多关注流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的介入,必然会敦促教师捕捉学生学习的状态、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进而研判后续的教学,保证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学有所成。因此,“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向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理念的变革,是重塑学生观之后的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它以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度为靶心,是涉及课程核心素养形成的一种测评。怎么去把这个“评”真正落实到课堂转型中,需要后续进一步的探索。
张伊娜:李娜老师从四个层面着手制订教学指南的尝试,不仅体现了课标的主要理念,更是對其中重要概念的结构化阐释。和大家分享几点听后感。关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前面陈红娟老师提出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关于过程的活动化,我特别赞成李娜老师提出的活动的适切性观点。也就是说,活动要有一个目标,要有利于达成目标,还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只有当活动具备了适切性,才具备有效性。关于“教—学—评”一体化,这不是某个单一活动的设计,也不是某一环节的问题。就如李老师所说,它是一个变革——需要把“评”真正作为教和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评”和“评”的结果纳入教学方案的设计;将“评”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具体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进行评价。
王彩琴:我今天重点与各位分享新课标的第六部分“课程实施”。从新课标颁布到现在,相关的培训大概有两类:一是以梅德明和王蔷教授为代表的理念层面的培训,侧重为什么要课改、为什么这样改以及期待中小学英语教师如何践行课改理念等;二是由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开展的培训,直接以中小学英语教学课例来阐释自己是如何践行课改理念的。此间,我个人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中间缺了点什么。今天,我就与各位分享这一感受。从为何要课改、为何要这样课改到如何落实课改理念,我觉得中间应该有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如何、能否承担得起落实课改理念之重任,是我比较关注的内容,也就是新课标第六部分“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认真研读“教学建议”列出的7条要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列出的6条要求后会发现,其逻辑主语都是教师,这就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可以说,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甚至决定本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上不去,所有的课改理念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景,课堂上就难以出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什么是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影响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如何?如何有效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些追问是“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明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要着力引导教师正确、深刻领会课改理念、目标和要求,并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个人认为,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正确、深刻领会课改理念、目标和要求,并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条件。王蔷教授在培训中多次提到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其中“对英语课程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缺乏思考,主要是对文化育人的价值认识不足;对英语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到位;课堂教学存在表层化、碎片化和模式化的特征,缺少文化意识和思维参与”等,实际上反映出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王蔷教授同时明确了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从表层化教学转向素养立意,实施主题引领的单元整体教学;从碎片化知识的教学走向深层的概念化教学;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从外语教学转向外语教育”等,这些要求的逻辑主语其实都是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西南大学的李力教授认为英语教师个人的英语语言修养是指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深层次含义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而逐渐形成的语言修养,包括对各种英语语言现象之间关联性的理解,对某一英语语言现象或文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的掌握,得体而准确地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对英语美学价值的判断、鉴赏和创造等。程晓堂教授在新课程改革培训中从语言意识、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评价素养、研究能力、身份认同等方面论及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觉得要从七个方面着力。第一,“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要求(倡导)“建立教师学习和研究共同体”,若是将这一条与今年颁布的“强师计划”以及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国培计划”项目联系起来研究,会产生更巨大、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第二,要求教师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走出教材,超越学科,回归生活。落实这一要求的前提是教师要明确“何谓教材?”“为何要超越学科?”“如何超越学科?”“何谓生活?”“为何要回归生活?”“如何回归生活?”等理念性的关键问题。第三,“研读教材、开展基于学情的精准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价值观”等的重构,以及基于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语篇解读与意义重构等研究能力的提升,进而“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需求,挖掘每个语篇有价值的学习内容”。第四,“聚焦课例、反映真问题的小课题研究”,这一条令我欢欣不已。因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应该、最适合基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展开,即教师课堂行动研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归因,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并动态调整方案,收集和处理过程性数据,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和课堂报告,形成教研论文和教育案例,申报和完成课题研究,实现自主专业成长。如此,实现从“基于问题的课堂教与学(problem-based learning)”到“基于课题的教与学(project-based learning)”。第五,“坚持反思”。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丽老师提到的思维品质。其实2011年版课标的总目标中有6个字:促进心智发展。什么是心智呢?心智就是每个人各项思维能力(逻辑性思维、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斷、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并指导其行为。我坚持认为,“反思”是贯穿其中的隐性关键能力。教师发展更需要反思,因为它能让我们的逻辑更加严谨,让我们看问题时的视角更为多元,让我们审辩与创新时的价值取向更加科学。第六,“深入课堂,扎根实践”。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我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创建与优化,进而实现“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研究者要深入中小学课堂,开展课堂研究(田野研究),关注教师课堂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也要联合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真实需要和问题,不断优化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共同实现“改进教学”的愿景。第七,拓宽渠道,创新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这一条的逻辑主语是谁呢?教师自身、中小学学校、基层教研部门、师范院校、“国培项目”承办机构等。说到这里,我在深思:What matters?“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Teachers matter!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is the singl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 outcomes. (是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教师,永远是教育之本、立校之本、课程改革成败之关键要素。It is the teacher who, in the end, will change the world of the school by understanding it. (最终,也要靠教师通过理解教育来改变教育。)谁来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类似的追问将成为我的研究起点,我也很愿意加入江苏省的优秀教研队伍,跟着你们一起去探究,去实践!谢谢!
张伊娜:王彩琴教授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尤其是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思考与见解、忧思与期望。我特别赞同王教授说的“教师决定一切”的观点。是的,任何教学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来实施和完成。但我觉得,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说到底都必须基于课堂来实现。前面发言的老师们,他们的研究,他们的发现,都是在新课标和相关理论的引领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和感悟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非常感谢王教授今天的分享。
苏勇:江苏的外语教学确实是领先的,但是总体来看,我觉得我们的外语教学还是不尽人意的。我最近看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描述,说我们用的是19世纪的观念,坐在20世纪的教室里,教着21世纪的学生。我昨天给两所中学做了一天的讲座,下午是在一所乡镇中学,60多位老师,确实让我感觉到,他们用的是19世纪的教学观念,坐在20世纪的教室(全是平房)里面培养着21世纪的学生,这是题外话。新课标颁布之后,作为一个关注基础教育的高校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新课标理念落地。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着“双基”,关注着教学设计,关注着评价,关注着academic content(学术内容),关注着linguistic learning(语言学习),却忽略了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感学习)。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课堂或者在课标落实当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新课标关于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新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之“学习能力”有这样的要求:能够积极应用和主动调试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注意倾听,乐于交流,大胆尝试;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会反思和评价学习进展,调整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乐学、善学。这些要求都属于社会情感学习的范畴,但大家在教学中对它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足。对“社会情感学习”较为精简的定义是“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i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children and adults acquire and apply confidence to recognize and manage emotions, set and achieve positive goals, appreciate the perspectives of others,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make responsible decisions and handle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constructively.(社会情感学习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同的环境中识别不同人的情绪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设立并达成合适的目标,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作出负责任的决定,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定义,我们如何让社会情感学习对接新课标的落实,在二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社会情感包含5个维度:一是“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二是“self-management(自我管理)”,三是“social-awareness(社会意识)”,四是“relationship skills(关系技能)”,五是“positive decision-making(负责任的决策)”。而这些方面可能正是我们在强调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时所忽略的。社会情感学习的培养,我建议大家多关注新课标提出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题,这是具体要求。比如,对“人与自我”的具体描述是: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与身边的人相处、时间管理等。这些要求怎样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个领域我也才开始关注,围绕新课标,怎样让它落地?怎样使之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我们共同做更多探索。还有一点想和大家交流,就像刚才彩琴教授讲的,在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语言能力以及学科理论素养。比如,新课标提出的图式理论,我们有多少教师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么阅读教学的设计就有可能还是程序式。这需要我们在关注新课标理念落地的同时,及时为教师补充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这是我初步的一个思考,供大家参考。
张伊娜:苏教授好,向您汇报,我相信今天参与讨论的老师都熟悉图式理论。我记得好多年前大家就在讨论如何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阅读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论文非常丰富。关于苏教授提到的社会情感学习,在2011年版课标里就是英语教学五要素之一,在新课标里,更是课程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个人觉得,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缺少的不是先进理念,而是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课堂行为。我想表达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师培训也好,教学研究也好,一定要基于课堂,帮助一线教师将先进理念,也就是新课标理念,转变为他们自觉的课堂行为。如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就在其间了。
丁海英:我向各位专家汇报我对新课标的思考,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即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前面大家也讲了许多关于单元主题教学的,关于素养立意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以素养为导向。在小学英语阶段,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就立足资源开发,提出“四融四分课内外融合阅读路径探究”。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制约,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在开发素材性英语资源时,要注意选用具有正确育人导向的,真实、完整、多样的英语材料,如与教材单元主题情境相匹配的英语绘本、短剧、时文等学习材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课外英语读物和视听材料。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也认识到小学英语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开发具有育人导向的阅读资源,开展课内外融合阅读实践与研究。“四融四分”常态阅读生态圈构建正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四融四分”阅读以全人教育思想、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内外融合阅读课程体系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常态阅读生态圈,联结课内外,延伸阅读时空,延展阅读内容,延续阅读习惯,意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落实核心素养,实现阅读育人。“四融”阅读指向课内,即融合不同内容、融进不同课时、融入不同环节、融汇不同方法,以大單元为单位,将主题内容、语言、文化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绘本内容,融进单元不同的课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四分”阅读指向课外,即分时阅读、分散阅读、分本阅读、分享阅读,引导学生用好课后的碎片化时间,分时段阅读,按照教师制订的阅读计划,根据自身阅读水平,分散阅读绘本,直至读完绘本;然后根据导读单分本再次整体阅读,深入理解故事,把握主题意义,并制作思维导图、阅读笔记、阅读卡、阅读海报、迷你小书等,内化阅读理解;最后组织阅读交流与展示,如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分享阅读成果,获得表现机会。“四融四分”阅读打造了富有活力的小学英语阅读生态。首先,突出育人要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积极的阅读体验,形成阅读积累,发展阅读素养。其次,有利于融合阅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四融四分”阅读以大单元为单位,致力于探索课内外融合阅读课程体系的建设,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与使用效益,将绘本与教材融合,课内与课外贯通,以构建实施指向课堂的阅读范式与指向课后的阅读策略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断推进区域阅读的全面实施和改革,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再次,有助于区域阅读生态圈的打造与建设。“四融四分”阅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从整体育人、全民阅读的高度推进区域阅读活动的开展,着眼构建“市、县(区)、校”三级联动的阅读推进路径,整合并调动本地的市域、县域以及校本教研力量,激发师生开展阅读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保障区域阅读高效开展。
张伊娜:谢谢丁海英老师!您的研究特别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都知道,语言学习本来就不容易,现在的英语课时又有所减少,“四融四分”的方案是非常好的应对尝试,或者说是在“双减”背景下保障英语学习质量的必要举措。据我所知,你们一直在坚持做阅读,这很好。其实,新课标第37页在“建议通过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个话题下面,特别提出要本着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丁老师说这个研究小,但我觉得其意义还真不小。我们的研究抓手一定要小,才能够抓到实处。我们要从小处着手,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张伊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勇,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王彩琴,河南大学,教授。李娜,江苏省教研室。黄小燕,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吴莹,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开英,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红娟,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正高级教师。孙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实验小学。丁海英,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