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见“教育写作”

2022-05-30 13:12洪若菲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0期

洪若菲

摘要:参加《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和《教育视界》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教育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期间,生发思考,更新观念:真实有效的教育写作是出版人与“教育人”齐心推动教育发展的一条通道;“教育人”要更好地践行教育写作,有积累素材并持续学习、思考和写作的意识。

关键词:教育写作;“教育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教育人”;编辑

从事教育工作22年,作为一名教师,获得过一些教学评优课、基本功评比的奖项,获得了市“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教研员,帮助不少老师获得过教学比赛的奖项,指导过不少老师上好某一节课。都说“四十不惑”。然而,站在45岁这个人生转角的路口,展望45—55岁的发展方向,我陷入了困惑和迷茫:我究竟还能为自己、为别人、为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做些什么?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放下日常事务,报名参加了《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和《教育视界》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教育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踏上了为期一周的赴宁学习之旅。事实证明:只要出发,终将遇见精彩与丰盛。

一、 教育写作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教多年,我从未把“教育”和“写作”并列。虽然发表过论文,也正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教育人”,核心工作就是好好教书,做一个好老师。我对“好老师”的界定是:课堂上受学生喜爱,课堂外受同行认可;生活中持续前进,葆有学习和更新的能力。这次培训,使我转变了观念。

培训开幕式时,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江涛说:“教育杂志就是为教育人服务的,要加强出版人与教育人的联动。”这种“大格局”,让我这个“教育人”非常感动。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与出版人有任何沟通合作。我一直认为教好学生、带好队伍就是自己最大的职责,寫论文只是为了职称晋升而“不得不”做的事。其实,教育写作不能沦为职称晋升的工具,真实有效的教育写作是出版人与“教育人”齐心推动教育发展的一条通道。

在培训过程中,我反思自己:为何不重视教育写作,不把“教育”和“写作”联系在一起?其底层逻辑是“不相信”——不相信自己写出的文字可以创造并传递出更深远的、更有价值的意义。其实,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是一座宝库。如果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实践不断向内深度思考,再结合教育理念进行调整再创造,很有可能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主张;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不再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去探索更佳教育路径的发现者,那我们所写出的文字就一定是闪闪发光,值得被借鉴的宝藏;如果这些文字是有价值的,那它们必然值得出版,让更多的“教育人”和“被教育人”得到影响和提升。

培训第四天的凌晨,我站在窗边,看着玄武湖边的高架桥上灯光点点。仍然有几辆车穿行在夜色与光之间,为了抵达它们的目的地。我发现:“教育写作”对我来说意味着教育理想的进一步实现。正当壮年的自己还可以为教育做更多的事——把自己的教育经验、理念形成文字,帮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做一个可以为推动教育改革做点什么的“教育人”。

想到这些,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产生如此宏大的愿望,而这个愿望,竟然如此鲜活、逼真,仿佛离我越来越近了。从“教育人”走向“教育创作人”,我需要改变的不只是一个愿望,还有很多藏在工作和生活细微处的习惯。

二、 “教育人”如何践行教育写作

(一) 开始动笔写作

杨九俊老师在讲座中提出:“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什么是最可能的?可能是工作第一年就“一眼望到头”,看到自己成为资深教师光荣退休的模样。什么是最不可能的?出书、成名、跨界、影响世界,等等。当然,这些不能代表所有老师的“可能”和“不可能”。我以为“实现不可能”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接下来6天的培训,验证了这句箴言。

所有到场做讲座的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作家和出版人,都向我演绎了我认为“不可能”的“神话”。这个“神话”就是——通过教育写作,在“实践—反思—阅读—写作—实践”的循环中,得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提升。这些教育专家的现身说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并且相信:教育写作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开始写——在日常教学之余开始写作。这是我转变自己的第一步,先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疑写出来。

(二) 调整工作比重

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占日常工作比重的80%左右。而如果要成为一名“教育创作人”,我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比重——10%是学习,20%是思考,40%是教学,10%是写作,其余20%是日常琐事。如果不加入学习和思考,很可能只会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浅表的教学模式中继续低效循环。我们可以让学习、阅读、观察、记录和思考,与教学实践生成“化学反应”,激荡出自己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再让写出来的作品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照见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当然,以上所说的教学工作比重,不一定是割裂的、单独进行的。可以阅读与思考并行,教学与思考并行,也可以写作与学习、思考并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体会这种“教育人”和“教育创作人”并行而产生的教育创造者的乐趣。

(三) 转变观察视角

1. 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周卫东校长在讲写作素材的时候提到“指向儿童立场”;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老师在讲述他的写作故事时,也谈及他是如何以学生的问题为主来发现亮点、积累素材、生成作品的。这么多出色的老师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观察、反思教学现象,并把它们作为自己教学写作的素材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然也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看这二者之间是短时促进关系还是长久支持关系。诸如此类,都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和写作的对象。

2. 站在编辑立场上观察

本次研修班培训有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就是让与会教师提供自己的论文作品,然后由杂志社编辑按学科分组点评。编辑一开口,就让我感觉“惊为天人”,因为他们的思路太快、太清晰。据我观察:编辑拿到稿子,先审标题,再看文章内在结构的逻辑性,再判断文章的实用性、可读性、创新性等。无论是审稿还是评稿,编辑都展现出强大的逻辑思维,他们可以超越学科的限制,迅速找到文章逻辑的“漏洞”和实践的“空洞”,让我忍不住惊叹。好学的我还连续旁听了其他学科组编辑的评稿,有的编辑可以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共同讨论、提炼出新的路径,并帮助其理顺思路。在与其他参会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也听到不少老师对编辑审稿的专业和敬业给予高度的评价。

在赞叹编辑的专业和敬业的同时,我不禁想到:如果写作的时候,可以站在编辑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作品,那我们就多了一种客观、理性分析的视角,而不会只沉浸在对自己作品的盲目陶醉中。

3. 站在读者立场上观察

教育写作的作者是“教育人”,它的观众同样是“教育人”。我们要写的不是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鸡肋”,而是可以给我们的同行带来启示和激励的“营养”。所以当我们完成一篇作品时,不妨从读者的立场来审视自己的作品:这篇作品有没有值得推广借鉴的价值,它可以影响多少“教育人”和“受教育人”?

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人”,更要丰盈自己的精神层次。我们要珍惜日常教学工作的点滴,把我们对教学工作的点滴思考和课内课外生成的问题都视为我们最珍贵的“史料”,把这些珍贵的“史料”凝结成我们独有的教学智慧,供我们的同行或晚辈参考。这些也是我们“教育人”精神层面的财富。即便我们暂时无法达到教育专家的学术高度,但只要我们所有“教育人”都有积累素材并持续学习、思考和写作的意识,教育一定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