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教室外的一方阳台成为“语文+”的学习天地,在这里引领学生种植、养护、收获、分享……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爱上识字、爱上阅读、爱上表达、爱上习作、爱上探究。“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教室的场域更宽广,让语文课堂的时间更灵活,让语文教学的主体更多元,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让语文教学的价值更鲜明。
关键词:“阳台农场”;跨学科学习;“语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不一样的教室:儿童参与学习空间开发的案例探索”(批准号:B/2021/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跨学科学习”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建议“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这为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校情,尝试语文学习场域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领域“相加”,尝试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加”,尝试语文教学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方式“相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实现语言文字的活学活用。
一、 背景:“阳台农场”,让语文和生活相连
翻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文选编、课后练习、语文园地、活动建议等,都非常重视与生活的对接,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以二年级下册为例,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以及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课后练习安排了“找春天”的语文实践;语文园地聚焦公园导览图,让学生认识“湖心亭”“宝塔”“露天剧场”等生字词,并以“的田野”“的柳条”“的草坪”等填词游戏,启发学生聚焦春天的所见所感……其他单元也有不少像这样的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内容。
那么,教学时怎样让教材内容价值最大化,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如何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实践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学校每个教室外都有20平方米左右的陽台。我们将此开发成“阳台农场”,种植各种果蔬,意在借此打通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让语文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二、 描述:“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目标落实
“阳台农场”里的“语文+”,不是多学科内容要素的简单叠加或堆砌,而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有效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真实的探究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更为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我们借助“阳台农场”对识字、阅读、表达、习作等领域的教学做了探索,收获了不错的成效。
(一) “语文+”,让学生爱上趣味识字
识字是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重头戏”,我们组织学生在“阳台农场”里趣味识字。以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中的生字教学为例,教材课后练习主要围绕火字旁和四点底的汉字展开(详见图1)。
“阳台农场”种有各种果蔬,四季常有收获。每一次蔬果成熟,教师都会让学生带回家,还建议他们在家人的协助下用这些食材制作一道美食。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以上汉字的认识非常清晰。下面是我们的一段对话:
师我们人人都有从“阳台农场”带回蔬果的经历,请用这些汉字表示的烹饪方法,说一道你曾经制作的美食。
生我从“阳台农场”带回过一把青菜,那天我亲手做了一盘炒青菜。
生我带回过四个番茄,晚上和妈妈做了美味的番茄烧牛肉。
生我带回过两个土豆,我和爸爸一起做了炸薯条。
生我带回的也是土豆,土豆洗干净直接蒸熟了就可以吃。
生我带回过一把花生,那天我学会了做水煮花生。
生我带回过一只茄子,于是在爷爷的烧烤摊上做了烤茄子。
生我带回过一把葱,我和妈妈做了葱爆肉丝。
生我也带回过葱,把葱切碎了拌在面粉里搅匀,做成了饼。
生我带回的葱被我做成了小葱炖豆腐。
……
师看来你们对制作食物的这些方法都很清楚。读读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炒”“烤”“烧”“爆”“炖”“炸”六个字都是火字旁;“煎”“蒸”“煮”三个字都是四点底。
生这些字都表示一种烹饪方法。烹饪离不开火,所以是火字旁。
师那四点底呢?
生四点底也是火的意思。
师是的,这四点底是“火”的变形。
(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示意“火”的变形。)
师看来“阳台农场”给大家带来的收获不小啊。借助不同的烹饪方式,同学们还可以认识更多火字旁与四点底的字。
课后习题重在提示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美食,正确运用这些汉字。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制作美食的体验,是很难理解“炒”“烧”“炸”“烤”“爆”“炖”“蒸”“煮”“煎”等烹饪方式的差异的。因为有在“阳台农场”的种植经历,有亲手烹饪的体验,学生对这些汉字的理解更精准了。
除了将“阳台农场”的素材与教材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外,我们还利用“阳台农场”里不断更新的识字标签贴,帮助学生随时识字,扩大识字量。
(二) “语文+”,让学生爱上自主阅读
在“阳台农场”里组织学生阅读,学生较以前更爱阅读,也更会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千人糕》告诉学生:“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课后有这样一题:“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学生完成这道习题时,大多都想到了“阳台农场”。以下是一个学生的回答:
上学期,我吃到了自己在“阳台农场”里种植的番茄。一个普普通通的番茄,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你看,我们种植番茄需要种子、盆、土壤、肥料、水等很多东西。种子是老师从农贸市场买来的,买来之前应该是农民伯伯保留下来的;土壤是杨同学的爸爸从自己家的菜园里挖来的;挖土时需要用到工具,那工具也是经过很多工人叔叔的劳动才制作出来的;我们要给番茄苗浇水,这水是自来水厂生产的,生产水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浇水壶也是经过很多的劳动才能制作成功,为我们服务……如此看来,这番茄应该叫“千人番茄”啊!
如果没有深切的劳动体验,二年级的学生很难说出这么长而又不失深刻的话。此时,学生再读课文《千人糕》,对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不仅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上,还表现在他们发现通过阅读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比如,二(1)班水培芽苗菜时,有几盆豆芽相继出现了腐烂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一方面请教老师,一方面查阅科学小百科,后来找到了豆芽腐烂的不同原因:有的是因为放在一起泡发的绿豆有少量破裂或是干瘪的,不具备发芽条件;有的是因为豆芽生长过程中淋水不及时或者不均匀;有的是因为放在阳光较强的地方气温过高……当然,这些科学小知识未必需要学生理解得多么深入,但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科学类书籍的阅读也产生了兴趣,还在种植时常常主动质疑,并通过阅读寻找答案,这无疑是“阳台农场”无心插柳的功效。
(三) “语文+”,让学生爱上大胆表达
我们没有想到“阳台农场”还能让学生爱上表达,但事实不断证明:在“阳台农场”里,学生一边种植一边收获,分享种植的经历,分享收获的感受……他们更乐于表达,更敢于表达,更善于表达。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字词句运用”有一道涉及表达的练习(详见图2)。
学生因为在“阳台农场”有选择种子、培土松土等种植的体验,对“种子”和“松软的土壤”都充满了情感。一问一答中,他们对朗读的情感、重音、停顿,都把握得非常精准。在此基础上,我组织他们结合自己的种植体验,参与拓展练习——
师什么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生青菜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生菠菜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生茼蒿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生紫甘蓝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
師种子睡在哪里?
生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生种子睡在舒适的种植盆里。
生种子睡在种植盆的泥土里。
……
师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
生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生种子睡在刚刚松过的泥土里。
生种子睡在施了肥料的泥土里。
……
因为有了生活的体验,在“阳台农场”里,“字词句运用”便成了实实在在、真正为我所需的运用。
每次经历“阳台农场”的丰收后,教师都会请家长用影像记录孩子在家做菜的过程,并指导孩子自己给影像配上介绍。如果不用影像,学生也可以用图文记录自己的过程和感受,与更多人分享在“阳台农场”种植的美妙体验。在这样的尝试中,学生更爱记录,更会运用优美词句,更爱表达了。比如,学习了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之后,“识字加油站”中的一些词语被高频使用。“香喷喷”“甜津津”“脆生生”“软绵绵”等描写食物口感的词语,不用教,学生都能自如运用;不管是在写话表达中,还是与同伴的言语交流中,他们都会不知不觉地运用。为了鼓励学生,教师也会把相关的视频与文字定期推送到学校的公众号中。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表达的自信。
(四) “语文+”,让学生爱上自由习作
“阳台农场”是跨学科学习的大舞台,是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也是学生的秘密花园、成长乐园。学生在这里观察、记录、发现、探究。因为有了鲜活的体验,妙不可言的童心童趣在学生的笔端自然流淌。下面就是学生付诸笔端的真情流露:我把种子均匀地撒进土里,然后往土里浇了点水。老师说以后每天浇一次就行了。我很期待我种的小青菜快快发芽,就天天陪它说话。小青菜种子好像听懂了我的话,刚三天就发出了小芽!
——贺圣恒
我的种子还没有发芽,看看其他同学的种子已经探出小芽,我好着急!每天拿着水壶不停地浇水,心里念叨着:小种子呀小种子,你快点发芽啊!我都要急坏了呀!
——杨昊然
今天,我通过查资料发现了夏天浇水的一个“小提示”:千万不能在中午给植物浇水,因为中午的温度太高,容易把植物给烫伤。
——余霈涵
水培芽苗菜时,首先要泡发豆子。待它们长出嫩芽时,每隔一天换一次或两次水,不然种子容易发臭或腐烂。我发现黄豆比较容易腐烂,尤其是在温度高的时候。我还发现黑豆和豌豆比黄豆更容易出芽,生长速度也比黄豆快。
——文知予
今天,我们和沈老师一起到“阳台农场”里刨土豆。我们拿着铲子,在土里翻来倒去,都想从土壤里找到些什么。不一会儿,只听我同桌一声大叫!原来他翻到了一个土豆!我伸头过去看了看,啊呀,又大又白。看起来就很好吃!我赶紧翻土,也想找到一个大大的土豆!
——杨佳云如果没有在“阳台农场”中的亲身种植体验,没有对生活的积极观察与感知,学生哪来如此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 “语文+”,让学生爱上探究思考
“阳台农场”还是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思考的“实验室”。
二(2)班的“阳台农场”绿意盎然,其中有两盆长得差不多的植物,标签分别为“香菜”和“芫荽”。“香菜”的主人发现后,急匆匆向老师报告,于是教室里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生(“香菜”主人)老师,张××的蔬菜标签写错了!
生(“芫荽”主人)我没有写错。
师(笑着问“香菜”主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香菜”主人理直气壮地)我种的是香菜,标签写的也是“香菜”。我们家做菜经常用到香菜,就是我种出来的这个样子,肯定错不了!张××种的蔬菜和我种的一模一样,但名字却不叫“香菜”,他肯定写错了。
生(“芫荽”主人也理直气壮)我没错!我家也有这种菜,我家人就叫它“芫荽”。
(其他学生面面相觑,有的窃窃私语。)
师(继续笑着说)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独特!刚开始种植时,你们二位介绍蔬菜名称,大家都没有发现什么异样。我记得张××还特别向大家介绍了这两个字的读音。现在,你们的蔬菜都长出来了,长得几乎一个样,但名称却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希望你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明天告诉我,好吗?
第二天,两个学生同时找到教师,并且告诉大家,“香菜”和“芫荽”是同一种蔬菜的两个名字。“‘香菜主人”还告诉大家,其实这种蔬菜还有“胡荽”“香荽”等别名。教师询问两个学生答案的由来。“‘香菜主人”说是回家询问了父母,“‘芫荽主人”说是爸爸带着他一起查阅了资料。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发现,但却是低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而提出的真问题,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阳台农场”的绿植养护过程中,常常发生意外状况,如叶片生虫、根部腐烂或枯死等。遇到此类现象,我们的教师总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并启发他们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再结合科学小百科的阅读,进行交流讨论,自主解决问题。
当大自然被搬进小小的“阳台农场”,学生对校园生活更加热心,活动体验也更加丰富。他们适时以口头或图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梳理与探究的意识在逐步萌芽。
三、 反思:“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课程延展
(一) “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教室的场域更宽广
“阳台农场”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基地,使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在这里种植、养护、观察、记录。当种植有了收获,学生将此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和家人一同感受劳动的甜蜜。识字、阅读、表达、习作、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这样,语文教室走出了校园,从学校到家庭,全场域都是语文教室的宽广空间。
(二) “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课堂的时间更灵活
学期初,我们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种植盆。放入适量的土壤后,指导学生种上各自选择的植物种子。为了区分,种植盆一侧贴上种植人的姓名标签,另一侧贴上植物名称标签。这些标签就成了学生生活中的识字资源。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有些汉字比较陌生,教师就结合“我喜欢的汉字”主题活动,让小主人在阳台上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植物名称,说说对应的汉字。这样的小课堂随时发生。每天,学生前来观察或浇水时,都会看到这些植物名称标签。很快,他们就可以精准地认识这些植物名称对应的汉字了。
阳台上的绿植,一年内会有多次调整,教师总是引导学生适时给种植盆贴上新的标签。除了适时介入识字,表达与交流更是随时发生。学生每天到阳台农场观察、记录,随时和同伴、教师分享自己的发现。这样,“阳台农场”成了随时促生学习的语文小课堂。
(三) “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教学的主体更多元
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围绕教材积极互动;课间或课后服务,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未必都是语文老师)在阳台上针对某一发现会讨论很久;回到家里,学生向家人(父母或兄弟姐妹)匯报自己在“阳台农场”的种植情况……这一切,都有语文“教学”的发生,“教学”的主体可以是和学生交流的每一个人。
(四) “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不能止步于课程表中的几节课。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语文教学丰富起来?“阳台农场”作出了有效的尝试。除了语文教材,学校、家庭的餐饮美食,劳动实践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成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五) “阳台农场”里的“语文+”,让语文教学的价值更鲜明
“阳台农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的语言交流和有效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在种植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被大大激发,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夯实了思维能力。种植、养护、烹饪等体验,涵养了学生的生活情趣,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妙趣横生的“语文+”,在“阳台农场”里悄然发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着学生的团队合作、劳动实践、开拓创新等综合素养,体会着语文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们会继续开展更多有趣的探索。(胡红,江苏省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著有《课外阅读,原来可以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