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广蕊
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认真体悟,促进个人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语文综合技能的提升。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辨性阅读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应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个人一定的思辨意识和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将就如何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思辨阅读策略进行探讨,意图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并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充分感知与理解语文文章中的文字信息,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个人的相关认知。其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应用判断、分析的思维技能进一步处理文章,可见思辨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思辨性阅读是以学生思辨能力的运用为主导的一种新型语文阅读方式。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从思辨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两者的融合之道,既要关注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因此,教师需要灵活有效地利用语文阅读文章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在文章学习中关注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强化个人的阅读目的和提升语文阅读技能,从而形成个人独立的思考和评判。只有教师阅读教学中运用思辨性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语篇意识和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个人语文教学质量。
同时,只重视基础知识灌输式的语文教学课堂已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进一步进行自我探索、培养个人良好的学习能力。而为了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教师要重视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现状,利用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思考之美,培养良好的语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文阅读还是一种学生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的复杂的理解活动,不同的学生由于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对于相同的文字符号所产生的心理意义也各有不同,这也就更需要教师引入思辨性阅读来纠正学生的个别错误认知,由此能够让学生以独立和批判的态度来理解语文文章,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对语文文章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并且形成相应的感知和共鸣。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有关语文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推进思辨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以及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利用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想顺利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程,需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提高其课堂活动的参与兴趣。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兴趣,当教师在将语文阅读的教学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愿意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发展自身的思辨意识,吸收相应的语文阅读技巧。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语文阅读情境,借此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发挥个人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一定的语文阅读兴趣。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了解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培养个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可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美丽的小兴安岭》并出示山脉照片提示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情境的创设下体会祖国山色的美好。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初步结合教师所展示的电子地图,指出小兴安岭在哪一个位置,让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印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自然界优美的風光,为接下来的思辨阅读提供了丰富、独特的素材。接下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品味课文中的具象描写,比如在“美丽的大花坛”这一词的描述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是怎样描绘美丽的大花坛的?”由此,让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在学生了解整篇文章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互读活动,促进学生掌握这篇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且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二)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技巧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首先立足教材内容,充分挖掘相关的语文教材知识,并积极和学生展开交流,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激发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为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给予相应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学生了解掌握阅读文本的主要大意,这样学生在掌握相应阅读技巧后,可根据自身情况发展一定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阅读过程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丽。教材是学生培养语言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基于思辨性阅读能够让学生根据某个文本学习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此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阅读需要一定的技巧,而技巧的培养则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辨性阅读正是基于此而展开,它能够促进学生提升语言学习能力,掌握阅读技巧,最终获得语言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激发个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掌握这一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写作有什么样的好处?”由此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容易顾此失彼,而难以体会文本的深层大意,发展个人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划出了相应的关键词并分析:“这篇课文主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写作,主要围绕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五战士进行相应的写作,并且以其所做事情为主要的写作依据,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此时,教师便可要求学生基于这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选取相应的事情进行探索研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五位壮士的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对描写五位壮士的行为、动作、神态等词语进行探究。还有的学生关注到了五位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认真感受到了五位壮士意志果断坚决、在面对死亡仍旧从容自若、毫不畏惧的英雄精神。
(三)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面对结构复杂、篇幅较长的阅读内容时,许多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枯燥感,进而排斥相应的语文阅读。如果教师生硬地让学生朗读文章、背诵生词等活动任务,学生必然会丧失一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在多样化、多元化的任务中提升学生看待不同题材文章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也能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来消化语文文章的内容,从而提升相应语文阅读能力。
比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找春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如何利用景物描写描绘“春”,并掌握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因此,教师可以精选符合写景的阅读文本,帮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归纳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思考春天到底在哪里这一问题,并针对文章中景色描写,对文本中有关春天的信息信息进行描述。由于《找春天》这篇文章重点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刻画出了春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在通过阅读文本内容后,学生较为容易地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思考,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此外,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能够还原文章中找春天的过程。
(四)及时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反思进步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由于课堂时间极为有限,如果把握不好教学的节奏,将个人的教学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生词方面,那么学生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背诵上,个人无法通过思考来消化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归纳总结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培养相应的反思总结意识,实现个人语文综合素养持续而长久的发展,其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为个人语文综合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八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文章阅读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归纳总结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对这一新兴题材的学习认知,学生也要能夠在思考过程中强化个人对这一说明文主题人与土地的理解,知道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当学生对每个自然段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师需要再一次地带领学生进行重新回顾。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新的学习技巧,要求学生能够关注关键句的描写。由于关键句式是对某一自然段的中心大意进行凝练概括的语句,能够为学生提供本段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提取相应的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后,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描写内容,并且感知到“地球是生命的发源地”,进而通过反复的理解感受,从而体会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特点。在总结环节,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通过自我探究或是小组活动,从而能够表达个人在学习这篇文章过后的具体感受,强化个人良好的阅读意识和相应的思维能力。可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归纳总结环节,通过个人的思考理解文章的主要中心大意,并且提升个人良好的总结思维。
总之,根据思辨性阅读的特征,教师需要以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合理批判相关语文文章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能够基于个人的理解进行充分思考。学生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个人独立而理性的态度,运用个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进一步消化相关的文本信息,从而获得个人独特的认知和阅读体验能力的增长。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健全小学相应语文教学策略,既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发展,也要帮助学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