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君 熊英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本质上是一门活动课程。作为活动课程的研学旅行有什么特点?该如何设计?本期,我们在阐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别就红色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做具体阐释。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研学旅行是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在把握主题性、整体性、体验性、活动性、安全性五个原则的基础上,从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五个板块构建框架。本文主要就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做具体分析。
一、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的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以非学科知识逻辑的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没有固定的课程名称和教材,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设定主题、明确课程的主旨与核心,以统领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的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一主题设计,即以某个明确的主题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或内容。如“中草药传统文化研学旅行”是针对“中草药”主题开展的研学,它内容明确、目的性强,具有研究性学习应有的实操性。这类主题适用于短期的科学探究类和自然考察类研学。二是综合主题设计,即依托地域特色,在一次研学旅行活动中设计多个学习主题。如“陕西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包含两个学习主题:①自然地理主题探究学习(以陕西省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为研学资源);②历史文化主题探究学习(古都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综合主题研学旅行课程不明确区分各个学习主题的主次。这些学习主题的切入角度和具体内容不同,相应的学习方式也应不同。不管哪种形式的主题设计都要遵循源于学生生活、指向社会现实、活动可行性强、立足地域特色等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融合学校活动法。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可以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及德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结合起来设计,一方面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丰富的主题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拓宽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劳动教育等的育人途径。2022年4月,宜昌市长阳县龙舟坪镇津洋口初级中学组织七年级学生以“强体质、炼品质、劳动磨砺意志”为主题,赴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和夷陵区官庄村开展五天四晚的研学旅行活动。我们从该案例的主题就可以推知,这是一个将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和劳动教育融于一体,进行整体设计的典型案例。
第二,结合学科教学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研学旅行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陈淑敏老师设计的“镜泊湖区域自然与文化之旅”研学旅行课程,就是整合了地理、历史、生物三个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镜泊湖区域自然与文化之旅”主题引领下的研学旅行活动中,综合运用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镜泊湖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历史及农业生产活动等相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该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挖掘地域特色法。十堰市郧阳区挖掘本土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南水北调水源地的自然生态和汽车工业等课程资源,设计了绿色生态家园之旅、红色精神传承之旅、“古色”传统文化之旅、蓝色科技梦想之旅、清洁水源之旅等9个主题的研学课程,建构了以“探调水之源、寻恐龙踪迹、访人类老家”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第四,捕捉社会热点法。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一些中小学校抓住这一现实热点,设计并实施了以“我是疫情宣传员”“消毒的方法和技巧”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引领学生走进社区和工厂,学习相关防疫知识,进行防疫宣传教育。
二、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架构模式,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首先,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应以“三维”目标模式为依据,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并要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要目标。例如,制订“探寻国宝金丝猴”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时,设计者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上,将知识目标放在探知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和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上,将技能目标放在通过实地观察提升探究野生動物生存习性等能力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上。
其次,直接借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架构模式,是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课程总目标细化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提出具体目标。这些目标被称为“综合素质目标”,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维度的确定及内容陈述形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例如,李岑虎主编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课程案例“煤海探秘 我是煤矿小工人”,其课程目标就是按以上四个方面构建的:价值体认方面,通过对煤炭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矿井作业的切身体验,激发探索自然生态的欲望,了解家乡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领悟劳动创造价值;责任担当方面,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研学任务及小组学习总结汇报,培养合作精神,树立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问题解决方面,学会井下安全事故预测与解决方法,养成安全工作意识;创意物化方面,通过实地学习考察,共同以“我是煤矿小工人”为主题绘画,将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地面和井下场景,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设计取向主要有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四种类型,每种目标取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总的来讲,对于课程目标的设计,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如果课程的教学重点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就要制订行为目标;如果课程的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就要制订生成性目标;如果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要制订表现性目标。
三、硏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有明确要求,即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情怀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资源和载体。面对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和广泛的获取渠道,教师应遵循以下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一是与课程目标相对应。课程内容设计应与课程目标的要求相对应,确保二者的一致性。如果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课程内容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载体和资源;如果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某种民族文化,那么课程内容就应该具有体现该民族文化的典型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走进与资源相关的情境,近距离观察和体验这种民族文化。
二是与学生需求相契合。课程内容设计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满足。例如,学生在研学旅行目的地购买了心仪已久的物品,获得了物质的满足;学生通过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某种技艺,学会了制造某类产品的方法,读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获得了技能和思维的发展;在革命圣地,学生因感受到烈士为国捐躯的高尚,而默默许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承诺,获得了精神支柱。
三是与学生基础相匹配。课程内容设计要与学生的能力基础相匹配。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具有学段性特征,同一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在不同学段课程中所呈现的内容应有所区别。例如,十堰市郧阳区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极具古地质、古生物科考价值的研学资源,其课程内容设计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初中学段适合设计古地质、古生物主题的科普研学,高中学段则应将研学主题进阶为探究古生物的进化。总之,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表现形式都要与学段特点相适应。
四是与课程资源相结合。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一般具有多重属性,同一课程内容往往承载多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对资源进行合理选择、整合利用,又要尽可能考虑课程资源的多重属性,力求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实现更多課程目标。例如,山东弘道研学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的胡修坦老师以“大学沉浮起落与国家发展变化”为主题,设计了“北京研学旅行(四日)”课程。胡老师选取了辅仁大学旧址、燕京大学旧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地点,安排了一系列研学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大学的来龙去脉和大学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设计的,主题鲜明,目标清晰,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如果把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故宫、八达岭长城等著名景点加进去,就背离了“大学沉浮起落与国家发展变化”这一研学主题。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武汉研学旅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