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通过多种媒材和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并通过积极地思考和想象,创作融合民间艺术的美术作品。如何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
一、拓展资源,有机整合
想要在常规美术课堂上发挥民间艺术的育人功能,教师首先要提高对鲜活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并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中的《偶戏》与《提线纸偶》都是与民间艺术相关的内容。《偶戏》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传统偶戏,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线纸偶》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造型创作、故事创编和作品展示。教学时,笔者将两节课的内容整合起来,在《偶戏》教学的结尾着重介绍提线木偶,并放映老一辈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表演《巡猴》的视频片段,在《提线纸偶》开课时,用提线木偶传人蔡佳捷在央视表演《新巡猴》以及接受访谈的片段引入新知,并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偶戏这样的民间艺术呢?”学生讨论得出:一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二要继承民间艺术,不仅要学得像,更要下苦功使其精彩呈现,如提线木偶传人蔡佳捷和同伴通过不断练习,把提线木偶的每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才能为大家呈现活灵活现的表演,才能和提线木偶一起登上春晚舞台;三要创新传承民间艺术,使它焕发新的生命力,如搭建流动戏台到小区表演,表演中融合一些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创意元素等。随后,笔者播放自行剪辑的视频教学素材:融合提线木偶元素的品牌时装秀、茶艺表演、动画合集片段。学生看得目不转睛,赞叹道:“原来古老的提线木偶也可以这么时尚、好看!”
二、打破局限,大胆创新
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多样,如剪纸、贴画、农民画、扎染、印染等。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尝试颠覆其固有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让传统民间美术形式与现代美术形式有机结合,以拓展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执教《学画农民画》时,笔者在介绍传统农民画的基础上,还介绍了一些运用中国民间艺术手法(如年畫、版画、剪纸等)创作的农民画,将民间美术中的美学规律传达给学生,如造型上的循型、扭曲,色彩运用上的补色、冷暖对比,构图形式上的对称与统一等,让学生了解农民画造型夸张、色彩绚丽的表现手法和真挚、泼辣的绘画风格。
在学生准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进行创作时,笔者补充介绍了湖北本土农民画画家熊庆华,以及他大胆、独特的创作手法:用油画的方式描绘农村风光,将西方超现实与中国乡土现实等绘画风格融为一体。学生看到他的作品时纷纷赞叹。笔者不失时机地介绍了西方超现实绘画的特点:不同视角的形态描绘、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抽象简洁的图案、无限的想象空间等。这些拓展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表现农家生活,以及农民收获、节庆的场面,所选用的表现形式除了彩笔画,还有剪贴画,有的学生直接用农作物制作贴画,创作了形式多样、趣味十足的作品。
三、创设场景,言传身教
民间艺术的传承,除了让民间艺术文化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民间艺术的欣赏者。教师要把带有浓郁民间艺术特色的内容,以及民间艺人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品质等,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只有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自然地传承民间艺术,才能使学生感受其内在的工匠精神。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生活性、文化性、审美性、多样性的特征,没有刻板的约束,表现形式和技巧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小学不同学段都有剪纸课,如二年级《百变团花》、四年级《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六年级《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等。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内在的精髓,只靠图片欣赏是很难实现的,如果请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艺术创作,展示其作品并讲述作品寓意及其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者由掌握了剪纸技艺的教师现场进行剪纸演示,则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民间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学习创作的过程。在真实的艺术创作场景下,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产生对民间艺术的探索兴趣。第二、第三学段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或调查,发现自己喜欢的剪纸作品,了解并分享其创作历程,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剪纸运用到生活中。这样能促进学生重组传统民间艺术表现美的手法,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生活物品的制作、装饰之中。例如,学生将剪纸运用于服装、手机壳等生活物品的装饰中,将民间艺术色彩抽绎手法运用到遮阳帽、T恤的设计上。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民间艺术的精妙之处,启发学生的美术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作形式。
四、合作探究,激发潜能
民间艺术造型形式多种多样,其制品如秸秆扎、绣花靠垫、泥质玩具等的制作离不开手、眼、脑的协调。动手操作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合作能力的手段,五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欣赏能力逐步增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能对作品做出理性评价,但大多数学生对偶戏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资料,难以产生对偶戏的热爱之情。如何让偶戏真正走进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呢?
教学《提线纸偶》一课“学做偶人”环节,笔者让学生分成小组,把不成功的纸偶和成功的纸偶混在一起,供学生赏玩,让他们观察哪些特征能明显标识纸偶身份。学生通过对比玩赏和交流,很快发现纸偶的头部和身体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特征。他们还发现纸弹簧做的手脚会比纸卷更灵活,而且比拉花式的更有质感;系绳的位置和长短决定着纸偶活动的灵活度。以上教学,学生通过比一比、摸一摸、试一试等方法,深化了学习体验,解决了学习重难点。在创作与展示环节,为了让展示更有趣味性,笔者设计了提线纸偶挑战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4至6人一组,组员协调分工,在20分钟内完成提线纸偶的初步制作和提线纸偶戏的创编与表演。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精神,激发了创造潜能。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