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益生菌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2022-05-30 00:17许军军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益生菌菌群杆菌

许军军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福建莆田 351100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同时常合并高血脂、肥胖等病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种族、年龄、肥胖程度、体脂分布等有关[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密切[2-3]。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属菌群少于正常人,肠道菌群紊乱影响血糖[4],可能与其代谢产物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影响炎症免疫、氧化应激、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途径等机制相关。该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该院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通过口服益生菌联合胰岛素降糖方案与单纯胰岛素降糖方案的疗效对比,探索口服益生菌是否能更好地辅助血糖代谢、脂代谢的控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该院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60例,其中男85例,女75例;平均年龄(55.40±12.51)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益生菌制剂过敏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合并其他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者;④长期使用抗菌素及其他微生物制剂者;⑤治疗中断或未复诊者。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每组80例。

1.2 方法

益生菌组在常规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同时规律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19980004),2.0 g,口服,tid;非益生菌组仅予常规胰岛素治疗。治疗干预3个月后。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计算入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平均动脉压(MAP)、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血糖代谢、脂代谢的改变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初始情况比较

益生菌组患者共80例(男45例,女35例),非益生菌组患者共80例(男40例,女4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HbA1c、FPG、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 抗 指 数、MAP、BMI、WAK、TG、TC、LDL-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情况比较(±s)

指标 益生菌组(n=80)非益生菌组(n=80) t值 P值年龄(岁)HbA1c(%)FPG(mmol/L)2 hPG(mmol/L)HOMA-IR MAP(mmHg)BMI(kg/m2)WHR TG(mmol/L)TC(mmol/L)LDL-C(mmol/L)HDL-C(mmol/L)54.63±12.28 14.32±3.17 13.78±4.63 18.86±4.32 3.57±0.56 87.92±11.46 23.76±3.42 0.98±0.10 2.02±0.86 5.12±1.23 2.33±0.42 1.72±0.23 56.32±11.76 13.87±2.79 13.07±3.45 18.03±3.87 3.42±0.45 92.32±13.45 23.22±3.01 1.03±0.13 1.86±0.97 4.93±1.10 1.94±0.31 1.84±0.34-1.343 0.315 0.243 0.315 0.124-0.370 0.475-0.023 0.121 0.132 0.242-0.032 0.431 0.243 0.198 0.243 0.239 0.382 0.764 0.453 0.734 0.672 0.542 0.437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比较

经过3个月治疗后,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的HbA1c、FPG、2 hPG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P、BMI、WHR、TG、TC、LDL-C等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益生菌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比较(±s)

表2 益生菌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比较(±s)

指标 治疗前(n=80) 治疗后(n=80) t值 P值HbA1c(%)FPG(mmol/L)2 hPG(mmol/L)MAP(mmHg)BMI(kg/m2)WHR TG(mmol/L)TC(mmol/L)LDL-C(mmol/L)HDL-C(mmol/L)14.32±3.17 13.78±4.63 18.86±4.32 87.92±11.46 23.76±3.42 0.98±0.10 2.02±0.86 5.12±1.23 2.33±0.42 1.72±0.23 6.13±2.06 6.01±2.16 12.76±3.77 86.32±12.75 23.13±3.53 0.97±0.13 2.12±0.73 5.46±1.04 2.44±0.48 3.72±0.39 3.624 3.178 2.163 0.431 0.031 0.011-0.045-0.024-0.027-2.354<0.001<0.001 0.003 0.823 0.810 0.764 0.672 0.649 0.717 0.007

表3 非益生菌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比较(±s)

表3 非益生菌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比较(±s)

指标 治疗前(n=80)治疗后(n=80) t值 P值HbA1c(%)FPG(mmol/L)2 hPG(mmol/L)MAP(mmHg)BMI(kg/m2)WHR TG(mmol/L)TC(mmol/L)LDL-C(mmol/L)HDL-C(mmol/L)13.87±2.79 13.07±3.45 18.03±3.87 92.32±13.45 23.22±3.01 1.03±0.13 1.86±0.97 4.93±1.10 1.94±0.31 1.84±0.34 7.45±2.33 7.12±2.35 13.43±3.24 89.48±13.98 23.25±4.12 1.01±0.17 1.91±0.57 4.99±1.17 2.49±0.37 2.76±0.43 2.177 2.768 3.412 0.781-0.010 0.009-0.028-0.017-0.211-2.613<0.001<0.001 0.002 0.219 0.762 0.661 0.346 0.568 0.063 0.032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经过3个月的治疗,益生菌组患者HbA1c、FPG、2 hPG下降较非益生菌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P、BMI、WHR、TG、总胆固醇、LDL-C等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益生菌组HDL-C高于非益生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比较(±s)

指标 益生菌组(n=80)非益生菌组(n=80) t值 P值HbA1c(%)FPG(mmol/L)2 hPG(mmol/L)MAP(mmHg)BMI(kg/m2)WHR TG(mmol/L)TC(mmol/L)LDL-C(mmol/L)HDL-C(mmol/L)6.13±2.06 6.01±2.16 12.76±3.77 86.32±12.75 23.13±3.53 0.97±0.13 2.12±0.73 5.46±1.04 2.44±0.48 3.72±0.39 7.45±2.33 7.12±2.35 13.43±3.24 89.48±13.98 23.25±4.12 1.01±0.17 1.91±0.57 4.99±1.17 2.49±0.37 2.76±0.43 3.796 3.110-2.216-1.771-0.052-0.017 0.073 0.103-0.032 14.791 0.037 0.018 0.047 0.418 0.642 0.464 0.473 0.174 0.742 0.027

3 讨论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发病类型的90%,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多初发于患者成年后,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最终导致糖代谢紊乱,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5-7],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正常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健康人群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在门类和种属构成上有明显差异。相较于健康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中拟杆菌门数量偏低而厚壁菌门数量偏高,且β变形菌纲的升高和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程度呈正相关。有研究使用乳杆菌、双歧杆菌治疗糖尿病大鼠,发现单纯经过调节肠道菌群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下降、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葡萄糖耐受情况得以改善[8],这与该临床研究结果相同,证明了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肠道内拟杆菌门数量达到改善糖代谢、脂代谢的目的。同时该临床研究中,经过治疗后益生菌组患者HDL-C高于非益生菌组患者,提示益生菌可能有改善脂代谢的作用,此推测还需更长期的临床研究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内菌群紊乱时会有大量蛋白合成而丁酸盐合成骤减,这是发生胰岛素抵抗并进一步造成2型糖尿病的诱因[9]。但肠道菌群通过何种机制对宿主的糖代谢造成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其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及对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的影响可能是肠道菌群发生作用的关键。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自身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激素和小分子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能够直接作为小肠、胰腺等器官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是血糖代谢、能量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10]。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整肝脏中产生的胆汁酸影响宿主的脂代谢[11]。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相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12-13],且这一比值与糖尿病指标呈正相关,当这一比值升高时,机体炎症反应水平相应升高,肠道内部分菌群的细胞壁含有脂多糖,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或循环系统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这种炎症反应称为“低度慢性炎症”,其炎症水平较低不易被察觉,且炎症反应周期长,长期的低度慢性炎症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使机体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还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甚至凋亡,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益生菌种类繁多,常见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一种活性非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能维持宿主肠道内菌群的生态平衡,能够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病原菌的作用[14]。有研究发现益生菌可减少肠道内病原菌向肠黏膜组织或血液内移动,减少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入血,降低脓毒症的程度,从而减轻炎症反应[15],同时益生菌的存在可直接减少肠道对糖的吸收,如干酪乳杆菌可以减少细胞释放GLP-2,GLP-2与肠道的通透性密切相关,所以干酪乳杆菌的数量和肠道通透性呈反比,增加干酪乳杆菌的数量能减少糖在肠道的转运,改善高果糖引起的糖耐量受损。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该临床研究证明了通过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增加益生菌数量,能够辅助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能为2型糖尿病发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益生菌菌群杆菌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乳杆菌属分类学地位变迁后菌种名称英解汉译检索表(二)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
侧孢短芽孢杆菌A60
益生元和益生菌促进猪生长和健康
益生菌别贪多
神奇的小小肠道益生菌
中国益生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