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依伶, 魏晓红, 陈海博, 王星月, 王美佳
(1.四川省成都市上锦南府医院血液内科, 四川 成都 611700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恶性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殖,随后骨髓造血功能被破坏,多数患者伴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分泌、轻链,骨髓中浆细胞无限制增生,若控制不佳则会导致组织或器官损伤,威胁患者生命[1],因此加强临床诊断及早期干预是当前研究重点。但骨髓中骨髓细胞呈灶性分布、细胞数量大及骨髓穿刺部位特殊等均会增加临床区分正常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难度,增加临床早期诊断难度[2]。当前尚无研究具体分析MM病因,但随着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的推广,针对MM免疫分型的研究逐渐增多,免疫分型指标包括CD38+、CD138+、CD56+、HLA-DR、Kappa轻链、Lambda轻链、CD19+、CD20+,且已有研究分析分化抗体群在MM早期诊断中具有特异性指导价值[3,4],但较少研究分析免疫分型在MM患者中的表现特征。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86例增生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见表1。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准则。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2纳排标准:纳入:①观察组诊断为MM[5],对照组符合增生性贫血诊断标准[6];②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项研究。排除:①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③精神异常,无法沟通者。
1.3方法及观察指标:①在无菌条件下,经受试者骨髓穿刺取0.2mL骨髓液,涂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根据患者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淋巴细胞比例、骨髓增生、骨髓瘤细胞阳性率分类骨髓细胞,另抽取2mL骨髓液放置在抗凝管中应用四色流式细胞仪获取10000个细胞分析,阳性水平根据FITC-/PE-/APC-自发荧光范围确定。荧光强度:阴性(低于102),弱阳性(102~103)、强阳性(超过104),阳性(胞浆内抗原及膜抗原超过20%)。②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免疫分型的差异,指标包含CD38+、CD138++、CD56+、HLA-DR、Kappa轻链、Lambda轻链、CD19+、CD20+。③根据患者骨髓瘤细胞阳性率情况分为不同亚组。比较不同阳性率情况患者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情况。④免疫分型阳性率与不同临床特征关系,临床特征指标包括蛋白类型、临床分期、贫血程度、骨破坏情况,其中蛋白类型包括IgG型、IgA型、IgD型、轻链型;临床分期主要包含Ⅱ期、Ⅲ期;贫血程度为不贫血、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对比不同蛋白类型、临床分期、是否贫血患者CD38+、CD138+、CD56+、HLA-DR、Kappa轻链、Lambda轻链、CD19+、CD20+抗体水平,并探讨免疫分型与临床指征关系。
2.1骨髓细胞形态学:116例患者存在112例(96.55%)骨髓增生活跃,4例(3.45%)骨髓增生减低。光学显微镜骨髓结果显示:存在形态及大小差异显著的偏幼稚型浆细胞,呈火焰状,核大,直径>1010μm,且染色结果显示发现质地均匀,核仁亦显示清晰,胞浆量亦较多,部分细胞还存在空泡或颗粒状包涵体。镜检后将116例MM患者根据淋巴细胞比例、骨髓瘤细胞阳性率、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及骨髓增生情况进行分类:淋巴细胞比例:高于1~5∶1 16例(13.79%),1~5∶1 91例(78.44%),低于1~5∶1 9例(7.76%);骨髓瘤细胞阳性率:低于14% 15例(12.93%),15%~29% 52例(44.83%),30%~49% 37例(31.90%),50%~90% 12例(10.34%);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比值低于20%的为例83(71.55%),超过20%的有33例(28.45%);骨髓增生情况:极度、明显、增生活跃及增生减低各3例(2.59%)、64例(55.17%)、41例(35.34%)、8例(6.90%)。
2.2骨髓细胞免疫分型:116例患者免疫分型各亚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MM患者与对照组骨髓细胞免疫分型阳性率比较n(%)
2.3MM患者骨髓细胞不同百分比阳性率差异:MM患者不同比例骨髓瘤细胞亚组免疫分型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MM患者骨髓细胞不同百分比阳性率差异n(%)
2.4免疫分型阳性率与MM患者蛋白类型、临床分期、贫血、骨破坏关系:在不同蛋白类型、临床分期、是否贫血及是否存在骨破坏患者中CD38+、CD138+、CD56+、HLA-DR、Kappa轻链、Lambda轻链、CD19+、CD20+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免疫分型阳性表达率与MM患者蛋白类型临床分期贫血骨破坏关系n(%)
MM为临床常见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较女性更高,当前缺乏对MM确切流行病学资料,但既往研究提出,MM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骨髓增生程度不均匀,因骨髓瘤细胞灶性分布、恶性克隆增生,导致其形态及数量均有差异[7]。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MM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亦随之升高。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流式细胞术已逐渐成为MM诊断及分型的有效依据,可客观、准确反映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征[8]。
卢姿[9]等研究中提出,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诊断中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联合免疫固定电泳则可准确分型免疫蛋白,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本研究发现,116例患者存在112例骨髓增生活跃,4例骨髓增生减低,提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检出可作为临床诊断MM的有效病理变化。MM患者骨髓片检查中发现,有偏幼稚型浆细胞,形态、大小不同,部分呈火焰状,核偏大,在10μm以上,可能与骨髓瘤细胞的异常克隆增生及灶性分布相关,提示临床可结合患者骨髓瘤细胞形态结构早期评估病情。
滑欢[10]等研究中提出,MM患者骨髓瘤细胞中CD138+、CD38+表达为97.5%,CD56+表达为66.7%,为表达较强的三种免疫蛋白。本研究发现116例患者中CD38+、CD138+、CD56+、HLA-DR、Kappa轻链、Lambda轻链、CD19+、CD20+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CD38+、CD138+、CD56+表达分别为99.14%、97.41%、75.86%,为表达率相对较高的三种分型,提示CD38+、CD138++、CD56+为三个特异性较高的骨髓瘤细胞表面标记物。分析CD38表达在造血干细胞,CD138主要介导骨髓瘤细胞黏附,在淋巴细胞及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中均不表达,但在MM所有细胞中表达较强,为浆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11]。CD56介导骨髓瘤细胞黏附,是自然杀伤细胞标志物,与基质细胞及骨髓瘤细胞相互作用相关。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但在MM瘤细胞中呈高表达,介导瘤细胞归巢[12]。因此笔者认为在对骨髓瘤细胞免疫蛋白分型研究中,CD38+、CD138+、CD56+三种分型阳性率最高,具有更高的指导性意义。但膜的免疫球蛋白不在正常浆细胞中表达,因此仍需检测胞内Lambda轻链抗原、Kappa轻链,对浆细胞克隆性进行评估。
本研究发现MM患者不同比例骨髓瘤细胞亚组免疫分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提示骨髓瘤细胞免疫分型可能与其骨髓瘤细胞阳性率无关,但考虑在本研究中,例数较少为局限性所在,在后期研究中可扩大研究样本量进行以上验证。本研究还发现,在不同蛋白类型、临床分期是否贫血及是否存在骨破坏患者中CD38+、CD138+、CD56+、HLA-DR、Kappa轻链、Lambda轻链、CD19+、CD20+抗体表达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提示骨髓瘤细胞免疫分型与蛋白类型、临床分期、贫血、骨破坏无直接相关性,但本研究局限在于研究例数相对较少,因此需扩大样本量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MM患者多存在骨髓增生活跃,骨髓瘤细胞的形态是其基本诊断方式,结合免疫分型检测,在临床诊断及干预中均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