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教学要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渗透德育,让德育之花在课堂绽放。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为例,以“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为主线,探讨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德育渗透;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主题升华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成长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作为德育的重要来源和载体,渗透德育具有一定优势。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停留在形式上,或强行渗透等,现结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课,就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实现德育渗透谈一谈看法。
一、分析现状,明确目标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作为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的开篇,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展现了礼治与法治的纷争和融合之路。本课按照时间顺序,以法治和礼教两种治国理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历程。学生经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古代社会法治和礼制的发展过程了解较少,尤其不理解古代社会礼与法的纷争与融合。但在高一学习中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更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所以通过对新的史料的研读与分析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新知,深入探究古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观点和主流趋势。
自主、合作、探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情境创设、任务引领、合作探究模式作为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制定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并给出结论。这种方式学生既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又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基于这一理论及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历史大分期为时间线索,在理顺时序的基础上分析和凝练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变化与阶段特征,把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在此基础上辅助多种手段,如历史材料、图片等相关史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感悟历史,生成有关历史知识的观点、看法、态度,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获取历史的启迪,培育法治观念,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师生互动,课堂实践
为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无痕渗透德育,教师从情境创设、层层设问、探究反思几个阶段进行处理。
(一)导入: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历史情境教学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有赖于历史学科中浩如烟海的丰富史料,加之法律教化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师以“你是法官怎么判”的形式,穿插古今典型案例,作为第一部分的导入,从而在课堂引入环节调动兴趣,启发思考。
在导入部分,教师播放《今日说法》中的一个案例片段:儿子常年殴打父母,激愤之下父亲将儿子杀死。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这类案件应该如何判处,在学生就情有可原从轻判决还是秉公执法按律进行的辩论中,引出本节课的主线——德与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主题,产生探究新知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情与理的两难情感有了一定体会。
為了真实还原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在本节课的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法之争部分,教师选择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讲授。“假如你是儒家或法家代表,你将如何向国君阐述你的治国理念?”学生自发地分成两队,以辩论赛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驳斥对方的不足,唇枪舌剑几回合下来,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对德治与法治的利弊判断更加明晰,认识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儒法争辩中,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纷争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理解儒家的爱民之心,法家的刚正果断,从各家人物事迹中,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和担当意识。
(二)探究:层层设问,引发思考
问题探究是指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思维参与度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情境的辅助下,学生产生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适时地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部分,教师以《史记》中“醢九侯案”导入,在揭露商纣王的暴虐行径外,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商纣王处罚的依据是什么?有何弊端?应该怎样改进?从而加深学生对成文法、对子产“铸刑书”的理解与认识。这部分情境设置让学生体会奴隶社会的残暴不公及成文法出台的必然性。教师还展示了“子产与叔向之争”背后的故事,二人虽为好友,仍展开辩论,互相尊重彼此的思想独立与自由,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友谊的内涵,领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培养学生之间的良性人际关系。
在问题探究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所讲内容要适度、适量,要体现在对学生思路的启发和点拨上。在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引礼入法部分,教师在讲述春秋决狱的案例和概念外,引导学生自发思考春秋决狱出现的背景及儒法合流的影响,由表象深入本质,思维递进,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提升到历史人物先觉带动后觉的主动奋进。其中,教师讲述隋唐时期《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对周边国家建立和完善封建法治产生深远影响,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升华反思,提升意识
《论语·述而》中讲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生处于将懂未懂的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开导,尤其是课堂总结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教师适度进行升华。在本节课最后阶段,教师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就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治理传统的认识进行合作探究。经过讨论,学生竞相表述补充礼法结合的利弊,对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治高于法治的弊端,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心。
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历史不仅仅是宏大视角的阐述,更是千万民众生活的缩影。在“鉴古知今联系现实”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例,谈谈如何理解德与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纷纷展开表述,有的同学从校园霸凌切入,指出校园霸凌既伤害同学身心,影响同学友谊,更是触犯法律;有的同学从极个别人瞒报行踪出发,强调新冠疫情下不得瞒报个人行踪,既是对他人的保护,对祖国来之不易防疫事业的维护,也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学生通过身边实例,对德治与法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以习近平的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作结,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礼法结合、人治高于法治的统治术,造成人们法治意识缺失,有法不依、执法不全、任人唯亲等现象时有出现。同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我们应该对中国古代的礼法文明,给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
三、反馈点评,教学相长
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科的一大任务。历史教学要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努力联系现实,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门可以通过提取历史中有价值的信息来指导生活的实践性学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外,还提高了自身的法治意识,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法治宣传、普法教育理解更加深刻,并能活学活用。在课下交流中,组内教师也表示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层层设问,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家国情怀的培育不再是生拉硬拽的形式主义。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机地将学科素养渗透到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育中,实现立德树人。正如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提到的,教师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因此,教师需要实践的智慧,需要提高观察决断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清风.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以《宋仁宗孝道治国与北宋商业繁荣》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229.
[2]沙夕岗.情境教学让历史课堂“心动”起来: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J].华夏教师,2015(S1):77.
[3]徐宗伟.让德育之花在历史课堂上绽放:《改革开放》教学案例及反思[J].内蒙古教育,2015(21):12.
[4]王荣生.略述“问题情境”中的探究学习:基于相关译著的考察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71-76,81.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严志锐.中学历史课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韩飞洋 山东省济南德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