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2-05-29 10:58:07常凤媛
甘肃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优秀文化新高考新课标

常凤媛

【摘要】优秀文化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那么,能否通过有效的途径,将提升核心素养与传承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本文就新课标中新高考背景下的具体考试题型试析这一话题。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优秀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120—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全面彰显高考的育人功能”[2]。在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背景下,在高三备考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提升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优秀文化”这一概念包罗万象。本文讨论的范围为新课标中所指三种文化及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以《越野滑雪》《小步舞》等文本所代表的“外国文化”。核心素养一词则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概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何种文本,在命题老师的手中都可以转化为指向核心素养、学业成就的考查工具。那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提升核心素养之间有何关联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乃至提升。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优美的诗词单在语言的形象性、蕴藉性和丰富性上即可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以2020年广东优秀作文《知人彰道义退居显风仪——班级读书会发言稿》[3]为例,其题目由切题带来的熨帖感、对偶带来的节奏感、押韵带来的音乐美无疑体现了该生在语言、审美、文化等层面优秀的核心素养。而正文部分“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我对鲍叔感触最深,原因有二:知人彰道义,退居显风仪。请容我一一道来”。“其一,知人彰鲍叔之慧眼识珠,虚怀若谷”。“其二,退居显鲍叔之宽广胸怀,宏大气量”。“鲍叔的道义风仪,让他的人格臻于完美,千载留香,润泽后世”“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等关键句所体现的先总后分、分点阐释、合二为一、纵深关联的谋篇布局能力,恰恰体现了其杰出的思维素养。

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如此,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如此。它们同样以其深刻的思想、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带来语言上的示范、思维上的启蒙、美感上的熏陶和文化上的影响。且后两者与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相比,革命文化的价值还在于展现出了近代史中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之时爆发的强大力量。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学习也会让学生获得文化自信,这对当下的中国和时代青年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现实作用。

1.教师有意选材,内化润物无声。从备考角度来说,“有意选材”意味着教师在关注题型的同时,也要有意关注文本的特点。

在近年高考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面的文本所占比例之高,除中国古代杰出人物荟萃的古诗文阅读板块外,还有如2016年全国一卷论述文《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2017年全国二卷论述文《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2018年全国一卷论述文《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语言文字运用“戏曲”主题语料;2019年全国一卷小说《理水》、语言文字运用“中国传统音乐”主题语料,全国二卷论述文《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语言文字运用“中国画”主题语料;2020年山东卷的“历史地理学”话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散文《建水记》,全国一卷“管鲍”作文,全国二卷的小说《书匠》,全国三卷的《谈谈<古文观止>》和语用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主题语料;2021年八省联考的《国文教员》等文本,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优秀”之所在。

相比而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占比例是偏低的,如前者范畴内的2018年全国一卷小说《赵一曼女士》、2019年全国二卷“五四”作文题,2020年全国三卷散文《记忆里的光》,2021八省联考“抗美援朝”作文等;后者范畴内的2017年全国一卷小说《天嚣》,2019年全国三卷小说《到梨花屯去》,2020年全国三卷访谈《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等,它们与外国文化(2020年全国一卷小说《越野滑雪》和2019年全国二卷《小步舞》)一样,近两三年开始出现被重视的倾向。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命题人在选材时充分凸显和强调其文化属性。这就提醒我们在备考阶段给学生选题时,要注重文本的文化属性。这既是高考立德树人理念的具体落实,也是有效备考的需要。

2.学生循向写作,内化自然而然。在教师有意识筛选材料和题型的前提下,学生就可以在进入文本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被熏陶。换句话说,学生在阅读、写作(泛指所有主观题)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

如2018年全国一卷小说《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一题。学生在定向寻找赵一曼文人和军人两种看似矛盾的形象特征相关外在表现时,其“语言”“思维”方面的素养首先得到了提升,同时很多考生的心中应会升起一种钦佩之情——这样柔弱善感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竟然有着如此的铮铮铁骨!她爱丁香花,对人和蔼,深情回忆在钟声中唱歌、烤火的抗日生活,对生命中的细节如此热爱,也对自己的事业——“反满抗日”有着坚定的决心,她笑对严酷的刑罚,笑对敌人的屠刀,即便在自己深愛的孩子身上,也丝毫没有软弱和伤感之情!而这种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在很多的革命烈士身上也有体现,他们共同形成了革命英雄的群像,也铸就了英雄精神。如果学生本身具备关联自身的意识,就会自觉将这份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而如果学生有意识地将赵一曼烈士的事迹作为素材积累的话,则可用归类思维将其与历史上爱国志士文天祥、陈文龙、陆秀夫、谢枋得等人事迹进行串联,也可与秋瑾、李大钊、瞿秋白等文人气质浓厚的革命者进行勾连。他们不是热爱革命而去革命,而是因为爱这个国家而走上了革命之路。这样的勾连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其使用素材时不再是一个一个地用,而是一串一串地用,可以在写作时形成排例,增加论证的说服力和气势。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便自然而然地化入了学生的内心。

3.教师讲解关联,学生内化吸收。结合考场实际,学生在阅读写作(答题)时更多处于功利性阅读、反射性答题的状态,限于时间和自身格局,内化效果可能不够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有意关联,加以强调。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在讲题的过程中有意加以引导,将自选题或者重要模拟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加以明亮化,答题思维加以明朗化,语言加以简明化,可以提升有效核心素养。

如在讲解2021年八省适应性考试中《国文教员》一题中,在讲解第6题易错选项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率性潇洒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时,教师在抓住“重”字做文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文本侧重点之外,也可以关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想先进、富有才情、不拘法度等特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有才而不自恃”等。同样在八省适应性考试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一题的讲解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会紧扣材料和主题精准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及一些细节,也可以补充长征、对越自卫反击战等,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的血性、勇敢和团结——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底子薄,但可以团结一心向前。

除以上途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观看《新闻周刊》等紧跟当下热点的视频、文字材料的记录素材时,通过寻找素材适用话题、素材之间建立关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以上这些文化内容若能适当补充,将其融入高三日常练习之中,当能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当然,补充的文化內容应是点到为止,如水中一点盐,一点便有无限滋味。其中的度把握得当,才可润物无声,事半功倍。

总之,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在落实“以文化人”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天然优势”也是语文教师天然的责任和担当。从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来看,文化的内涵是明晰的,有所侧重的。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若将备考工作与融合文化和提升素养有效结合起来,在选材、关联、引导等方面多花功夫,则既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又可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使其顺利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02.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10.

[3]邱海林.202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点评[J].语文月刊,2020(09):39.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优秀文化新高考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吸收优秀文化促进身心健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9:09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4:02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7:19:53
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7期)2016-07-11 10:23:48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