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军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文章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教学等方面,得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084—03
当前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教师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教育学生,能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充分进入学习状态,彻底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占比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阅读兴趣是支撑学生完成这个过程的保证。初中阶段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同时对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看法,属于建立自己“三观”的时期,此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关于成长、理想的书籍,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教师选择书籍时也要注意书籍本身的可读性,可以将课本中经典书目的有趣部分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例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书目,甚至一些科幻小说、悬疑小说等,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1]。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阅读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找出作者的深刻含义,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主动甄别内容的能力。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发了解小说的背景及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挖掘文章的背后信息。这个过程本身如同解密一般,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得出这样的感受。例如,《聊斋》这篇文章很多都是对封建社会的批评,其中鬼怪情感更加丰富,这是聊斋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一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体会作者的深切情感,这个阶段就是增强学生对知识感悟的阶段,也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组织学生广泛阅读。阅读活动是学生接触外在事物的有效媒介与途径,能延伸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不管是课堂之内的阅读活动还是课堂之外的阅读活动,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端正态度,全神贯注地研究阅读结构,认真加入阅读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跟随文本的叙述进行想象和创造,直接和文本作者对话沟通,进而集中注意力学习。对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广泛阅读,比如散文和诗歌等,利用寒暑假时间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如《水浒传》与《巴黎圣母院》,鼓励学生书写读后感,或者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对文学作品加以评价与交流,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2]。
1.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占据了重要比重,教师可以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鼓勵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例如,学习写说明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定一篇说明文,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其中的写作方法。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探究方法,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资料以及向其他人询问等方法,主动探究并搜集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其中的含义,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
2.成立探究学习小组。小组学习的好处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因为受到自身经验以及思维的限制,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出现不全面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分组讨论问题。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吸收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甚至能掌握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得出更加全面、完善的结论[3]。
3.重视师生互动。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上,教师应更多强调师生互动,全面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和热情。教师要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研究文本结构体系,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表达思想建议,进一步挖掘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孤独之旅》这一个文本学习,在阅读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带领学生自主阅读,并让其自主走上讲台讲述阅读心得。学生充分研究之后可以明白孤独的旅途含义,感知主人公在生死磨难的状态下内心情绪是如何变化的,最终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指点,那么,学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磨难才能够更好地成长,由此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关注学生成长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成长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个性化阅读的机会。比如,讲解《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现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看图讲述村居是怎样的场景;如果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提示,拓展村居图的延伸范围,包含水乡村居和山野村居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插图为入手点丰富学习画面;随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通过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问题导向的方法是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问题导向就是在教学时使用问题作为导向,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在提问的时候,结合情景设置问题,学生可以深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从而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因此,在当前的问题导向课堂设置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场景是当前学生难以接触的,例如,在《故乡》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月下捉猹这样的经历,这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先构建这样的场景,让学生对闰土的行为加以重现。而学生想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充分阅读课文内容,并加上自身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又如,带领学生学习《变色龙》这一个文本时,此文本属于一篇小说,存在一定的隐喻性以及讽刺性,如果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可能会感觉到小说学习是存在难度的,对此,教师就可给学生创设一定情境,给学生播放和变色龙相关的照片,生动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刺激学生眼球。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研究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想要说明什么,讲述怎样的道理?学生感悟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变化,进一步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无情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批判了愚昧的小市民,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作者和文中闰土再见面,让作者内心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因此,觉得二人之间产生了“厚的壁障”。此时,教师需要设置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引导到和作者情绪同步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作者和闰土前面的欢乐时光提问,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和闰土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学生产生共鸣的时候,教师再对二人之间产生了“厚的壁障”这个问题提问,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这句话的复杂情感,从而完成这篇文章的深入学习。在情绪之下,学生无需教师引导,自然能够对其中的情绪做出反应,对作者想要反对的、作者批判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初步的语文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带领学生学习《孔乙己》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的语句,突然一位学生提出小说中出现语病的情况,教师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这位同学说:结尾之处的“大约”以及“的确”是互相冲突的,说完其他学生当场就笑了起来。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一笑了之,而是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讲道: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其他的同学是怎样认为的呢?“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是否互相冲突?你能说出为什么吗?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表现给出鼓励和支持时,其他学生就会一同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由此更为深入地了解小说主旨,研究小說的总体结构,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进行思考,进而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文花.艺术化视角探讨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01):27.
[2]陈俊萍.网络背景下初中语文微写作有效教学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9):31-32.
[3]朱伶俐.微写作大精彩——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一得[J].百科知识,2020(03):40-4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