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瑜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发生在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基于内镜和病理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1]。治疗上,西医以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消化酶等为主,其远期疗效有限,并且存在一定副作用[2-3];中医多按照“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辨证论治,其个体化更强、副作用小,且方式多样,故优势明显。笔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肝胃不和型CG疗效显著,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9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30例。组1:男13例,女17例;年龄39~75(54.90±7.33)岁;病程0.25~12(5.38±2.76)年。组2:男14例,女16例;年龄27~75(55.13±11.08)岁;病程0.5~10(5.44±2.57)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出现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嘈杂、灼热感中的1项以上不适症状,舌淡红、苔薄白,或舌质红、苔薄黄,脉弦;(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中医肝胃不和证型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4];(3)性别不限,年龄在18~75岁;(4)1个月内无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史;(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患者;有消化器官手术史;消化道出血者;精神病患者;孕乳期女性;正在接受其他临床试验者;对本治疗中的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或不按医嘱用药者。
1.3 方法 (1)组2按照CG西医常规方案治疗。其中Hp阳性者予四联药物治疗14 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86)20毫克/次,2次/天;胶体果胶铋胶囊(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79)150毫克/次,3次/天;阿莫西林胶囊(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381)1克/次,2次/天;克拉霉素缓释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41)0.5克/次,2次/天。(2)组1在组2的基础上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及穴位按摩治疗。方药:柴胡、陈皮、香附各10 g,枳壳、川芎、白芍各6 g,炙甘草3 g。脘胁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嗳气加旋复花,反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口苦加郁金、黄芩,胃中灼热加黄连、蒲公英,久病气虚明显加生晒参、黄芪,纳而不化加焦三仙。中药颗粒剂(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由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各1袋开水冲至200 mL温服。穴位按摩:选取双侧足三里及内关穴,于每日早上7点至9点之间,按揉穴位至有酸痛感且能耐受为度,每穴5 min,按摩时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且温度适宜。入组患者穴位按摩统一由本科室专业护士培训指导,确认操作合格后续可由患者本人自行按摩。2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制定[4]。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显著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2)症状积分。统计治疗前后“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4项主要症状的积分。根据症状轻重之“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清除率。治疗后以14C呼气试验复查Hp清除情况。(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检验、检查指标无异常。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组各项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治疗后组1各项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组2(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3 2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 治疗前,组1 Hp感染患者为15例,组2为 1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Hp感染率比较
经治疗,组1有14例患者Hp清除,组2有12例清除,2组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Hp感染清除率比较
2.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电图、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异常。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CG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病因包括Hp感染、饮食与环境、药物、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其中Hp感染是CG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肝胃不和型CG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5]。CG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亦可无明显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相关,其病因主要为脾胃素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基本病机为脾虚及气滞,肝胃不和型CG治疗以疏肝健脾和胃为法。
本资料结果表明,与组2相比,组1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各症状积分更低,说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及穴位按摩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疗效更佳,且对症状的改善更明显。柴胡疏肝散中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白芍养血柔肝并可于土中泻木,川芎理血中之气,炙甘草益气和中,共补后天之本,陈皮健脾理气,诸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和胃之功。胃Cajal间质细胞是调节胃肠功能的重要细胞,对柴胡疏肝散的药理研究[6]结果表明,该方可提高大鼠胃Cajal间质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胃动力。其中,单药柴胡具有抗炎、镇痛、保护胃黏膜、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7];白芍、炙甘草组成的芍药甘草汤,为经典的解痉止痛方,且具有抗炎、调节胃肠运动、调节免疫的作用[8];枳壳、陈皮、香附均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9-11]。因此,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机制可能主要为该方具有增强胃肠动力、抗炎、镇痛的作用。穴位按摩治疗CG则根据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病机特点,选择双侧足三里、内关作为按摩点。“阴维为病苦心痛”,内关为治疗胃痛之要穴,同时对呃逆、郁证均有效;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是治疗胃病及养生保健的常用穴位。文献[12]分析结果表明,足三里与内关穴是古代文献中治疗慢性胃炎的特定穴位。吴玲玲等[13]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予经皮神经电刺激内关及足三里,结果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本资料按摩时间选在早上7点至9点之间,即辰时,为足阳明胃经当令之时,根据子午流注理论,该时段刺激胃经穴位更利于该经经气的振奋与流通;且该时段接近“平旦”,患者身心受到外界干扰较小,按摩时易于凝神聚气。陈英等[14]研究结果表明,辰时对CG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其缓解疼痛的作用优于普通的穴位按摩。本资料结果还显示,2组Hp清除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Hp的清除效果相当。尽管有临床研究[15]表明,柴胡疏肝散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Hp清除率有明显提高作用,但本资料尚无法确定该中药方联合穴位按摩对Hp有清除效果,这不排除与本资料样本偏小有关。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胃炎,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更好地减轻主要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对Hp的清除效果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