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谦
内容摘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中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增强自己对文章的体验以及感悟。目前国家也在大力的提倡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进行广泛的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经验和感悟。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所以,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阅读以朗读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自我的阅读感悟,促使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以读为本 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就需要高中的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提高阅读鉴赏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因为部分教师在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的时候会本末倒置,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而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强大魅力。促进学生在课堂能够跟随教师的节奏,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包容性,还要切实的落实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不同个性,也贯彻了新课改提出的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阅读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其文章的思想,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尽情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平台。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讲,学生在课下听,这种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学习交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会改善这种情况的存在,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比如:在阅读《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作为一篇有着很强的抒情性质的写人记事性散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教学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堂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去进行自主的阅读,并通过阅读来谈一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用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的方式,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简单的绘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将重点的、或具有转折意义的句式进行批注。同时教师也要充分的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通过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思考的思路,便于在课堂给与合适的指导。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有的学生会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模式来开展学习,以“背影”为中心延伸出了多个小的分支,从而体现“背影”每次出现的不同时间,以及作者在当时的心理活动变化。还有一部分学生,会以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进行学习,同样总结“背影”的出现时间次数以及作者的心理活动等。最后,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让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在课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在阅读鉴赏教学中感受到被尊重。通过这种课堂的有效互动,在阅读鉴赏中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是提高阅读课堂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中朗读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培养。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调动口、耳、眼等身体的多个器官,增强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让身体和思维都能够被文章所包围,帮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以这种方式进行阅讀可以让学生与文章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中,有效的提高课堂阅读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还要指导朗读中语气的应用和表达技巧,进而提高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比如:在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教师先带领学生划分朗读的节拍,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尤其在读到“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依恋”,部分学生读出了一种释怀、乐观的语气,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会读出一种遗憾而忧郁的语气。这同时也表现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不同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容性的课堂,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有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在阅读鉴赏的教学中提倡以读为本,并不是机械化毫无目的的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要带着问题和目标,一边思考一边朗读。这样在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基础上,为学生的朗读指明了方向。像《假如生活欺骗了我》的朗读中,教师就提出问题:这篇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在读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作者通过简短的话语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仿写。像“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在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就会增加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进行输出,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对语言重要性的感悟。
三.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中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鉴赏的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加强对内容的思考,从而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从而让朗读、思考和感悟形成阅读教学中的整体,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这就需要高中的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讲解,让学生阅读学习文章中的美好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比如:在学习《乡愁》这篇文章的时候,在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自己认为最具有特色的是哪个词或者字。有学生可能会认识最能引起共鸣的是“一枚”,以此来衬托出作者强烈的思想之情,同时也有学生认为“邮票”在文中运用的非常的有意境,用一个很小的物品寄托了对母亲深沉的思念和爱,也有学生认为“小小”可以很好的衬托家乡的遥远等等。文中通过一些字词的描写,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而让学生对语文作品中字词的运用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学生更好的去感悟文中的含义。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个性化课堂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体验文中的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同时又能增强对语文的鉴赏能力。
四.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鉴赏教学中,很多教师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上没有及时的更新。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剖析阅读文章中的结构、句式等知识性的内容,而没有将语文作品中的美感和文学性进行良好的展示,从而就会使的阅读课堂枯燥无味。教师通过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重视语文的文学性,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或者是小组合作再结合情境化等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在阅读课堂的体验感。在此基础上,给与学生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充分的表达,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进而体会文章中的内涵。
比如:在阅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依据科学的方式,平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整体学习水平,并做到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互补作用。在此基础上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充分自由的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用问题做导向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给出问题:在阅读中总结文中的主线,并进行简短的介绍。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可以用故事或者是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分享。这个时候小组内就开始进行精读,将文中每一阶段的故事以及进展进行记录和探讨。最后学生会得出:这是一个打渔人在打渔的途中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进而去探访,最后离开后再次寻找桃花林的故事。通过描写打渔人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进而思考文中的桃花林不仅是指桃花林,更是指人们理想中的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桃花源记》的话剧表演,让学生在扮演和观看中去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时,还能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五.阅读课堂上,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课堂上,在阅读关于人物形象的文章时,老师要促使学生对细节的描写展开分析,对人物的外形、心理活动以及在语言上进行研究,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进行研究,最大化总结出课文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会发现,在文章中,对人物形象进行的细节描写,可以更好的展现出人物的特点,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一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并且让学生对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在儒林外史中作者描写了很多的人物,并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征,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一个人物的描写呢?同时促使学生进入到深度的分析中,看作者是怎样在细节描写中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的?有的学生回答道:他最喜欢匡超人,并且围绕着这个人物进行了分析,学生们看到,作者在一开始的时候描写的匡超人是一个孝顺并且淳朴的人,比如在离别时,他会放下行李,再给他娘磕个头,这个描写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随着他进入到名利场所中,他的思想也发生变化,比如他的恩师问他,有没有成家,他害怕别人看不起他,于是就撒了谎,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好处,在这样的细腻描写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匡超人的改变,也更加清楚以往的封建制度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在组织学生对细节进行分析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比较,学生们在对比中也可以得知,在时间的变化下,人物的性格也会产生变化,这个时候,就要组织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展开探索,观察人物的性格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并且分析性格的变化是在哪个事件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些都可以促使学生对人物的深入探究。
六.对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推测情节的发展方向
有很多学生在展开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会忽略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出现的景物描写是非常重要的背景因素,并且可以在景物描写中推测出故事的发展趋向。因此在阅读课堂上,老师要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探究,并且分析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尤其是那些对事件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描写。比如在學习“三顾茅庐”这一节内容时,老师组织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在阅读的时候,组织学生对景物的描写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知,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景物的描写来促使情节的发展,比如“赤壁之战”这个事件,让学生对文中的“雾锁大江”这一景物的描写进行分析,想象作者在对这一景物的描写时,为什么会运用泼墨如云这个词语,学生们在思考后得知,在大雾漫天这个场景下,诸葛亮才可以有草船借箭的机会,因此这个景象的描写也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们接着思考,这一段景物的描写有什么实质意义,学生们在思考后得知,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以及三国之间的关系都像这团迷雾一样,但是唯有诸葛亮可以在迷雾中找到办法,也只有他可以看破迷雾,这也最大化体现出了诸葛亮的聪明。这样的分析下,学生们也会注重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并且知道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七.对文章线索进行分析,掌握结构分布
对文章的行文线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主旨。对于情节复杂的作品,会出现多条线索,老师要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最大化挖掘出文章中隐藏的主要线索。比如在学习“水浒传”这一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智取生辰纲这一部分内容,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的线索,学生们在阅读后发现,文章中出现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线索,也就是杨志在派送生辰纲;暗线指的是晁盖在设法智取生辰纲,让学生们思考,明线和暗线之间是否有相通之处,学生们在思考后得知是有联系的,在进行松林盘问的时候,这两条线索让整个事件的发展变的更加复杂。然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把这两条线索合并在一起呢,学生们在讨论后得出最终结论,水浒传本来想表达的就是群雄的状态,因此很难从一个人身上来展示出这种气概,作者采用了多条线索,这样可以对每个人物进行描写,也由此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所以是不能合并为一的。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要贯彻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方针,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在阅读中的边阅读边思考的意识,最终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进而进行有效的表达。教师为学生建立有包容性的阅读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自信心,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分析和总结提升自己对语文阅读的鉴赏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增加阅读量,增加阅读的锻炼机会,丰富阅读的课堂形式,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有耐心积极的去学习阅读鉴赏,最终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7):79-81.
[2]陈美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J].华夏教师,2016,(7):32-33.
[3]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