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江 赵光远 赵建刚 刘防震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第5位,每年老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为25.2万人,死亡人数为14.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67.0%和76.1%〔1〕。根据胚胎起源不同,结肠可分为左、右半结肠,其解剖学分界尚无统一的标准,多数以结肠脾曲来划分〔2〕。有研究表明,老年结肠癌患者较年轻患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和预后特征,可能与老年患者中右半结肠癌(RCC)比例升高有关〔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个研究发现了RCC和左半结肠癌(LCC)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4~6〕。然而关于两者预后是否有差异则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存在很多混杂因素,在比较LCC、RCC的长期预后时,应考虑疾病分期、手术根治度、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多种因素,同时缺乏在老年群体中的研究。本研究比较LCC、RC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116例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标准:①年龄≥60岁;②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胸腹部及盆腔CT)证实无远处转移;③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手术;④术后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⑤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分期标准,病理分期为Ⅱ期和Ⅲ期的患者;⑥有完整的随访资料。排除标准:①术前接受放化疗;②多原发结肠癌及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③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肿瘤位置分为RCC组71例,LCC组45例;中位年龄为68 岁(60~81岁);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32~96个月)。
1.2资料收集 本研究中左右半结肠以横结肠脾曲为界,RCC组包括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及横结肠,LCC组包括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首发症状(腹痛、贫血、腹部肿块、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及其他不典型症状)、分化程度及类型(高分化、中分化、低未分化)、pTNM分期、pT分期、pN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检出数目、脉管瘤栓及术后辅助化疗。所有病理分期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分期标准。根据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对高危Ⅱ期(组织学分化差、T4期、血管淋巴管浸润、术前肠梗阻或肠穿孔、手术标本检出淋巴结不足12枚)及Ⅲ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包括卡培他滨的单药化疗方案和含奥沙利铂FOLFOX4/FOLFOX6、CapeOx联合化疗方案。
1.3观测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差异、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
1.4随访 通过门诊复查、电话或者住院形式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定义为末次随访或任何原因引起死亡距手术的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
2.1两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临床首发症状、pT分期、肿瘤直径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见表1。
2.2两组整体及不同分期的预后分析 RCC组与LCC组的5年DFS分别为60.2%和46.7%(χ2=3.735,P=0.053),5年OS分别为65.9%和53.3%(χ2=0.376,P=0.540)。pTNM Ⅱ期中,RCC组与LCC组的5年DFS分别为69.6%和50.0%(χ2=4.298,P=0.038),5年OS分别为71.8%和55.0%(χ2=1.315,P=0.251);pTNM Ⅲ期中,RCC组与LCC组的5年DFS分别为47.6%和44.0%(χ2=0.100,P=0.752),5年OS分别为52.1%和52.0%(χ2=0.427,P=0.513)。
2.3老年结肠癌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pT分期、pN分期、脉管瘤栓及术后辅助化疗影响结肠癌术后DFS的相关因素,见表2;分化程度及类型、pT分期、脉管瘤栓及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结肠癌术后OS的相关因素,见表3。多因素分析显示,pT分期、pN分期、脉管瘤栓及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结肠癌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pT分期、脉管瘤栓及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结肠癌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表2 影响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DF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表3 影响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O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续表3 影响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O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LCC、RCC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两者呈现出异质性,甚至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RCC患者往往年龄偏大,多为女性、肿瘤直径大、TNM分期晚及低分化、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比例高〔4~10〕。本研究结果显示,和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RCC组淋巴结检出数高于LCC组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RCC组结肠系膜中淋巴组织丰富。②RCC组手术视野更容易暴露。③RCC组术后病理标本肠管长、系膜面积大〔11〕。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12,13〕类似,Leijssen等〔12〕根据肿瘤位置对比了RCC、横结肠癌及LCC的淋巴结阳性率(37.4% vs 25.6% vs 43.3%,P=0.006),LCC组的淋巴结阳性率要高于其他部位。Fukata等〔13〕同样发现在Ⅱ/Ⅲ期结肠癌患者中,RCC组淋巴结阳性率比LCC组低(36.3% vs 42.5%),RCC组淋巴管及静脉浸润率均低于LCC组(60.6% vs 63.9%,29.9% vs 34.7%)。
研究〔7~9〕认为,RCC的OS比LCC更差。相反,也有研究〔10,14~16〕认为RCC具有更好的长期预后。Moritani 等〔14〕研究了日本820例接受Ⅰ/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发现Ⅰ期RCC患者的5年DFS好于LCC患者(100.0% vs 95.2%,P=0.034),Ⅱ/Ⅲ期则无统计学差异。Weiss等〔10〕对比了53 801例Ⅰ/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OS,发现Ⅱ期RCC患者OS要优于LCC,而Ⅲ期RCC患者的OS则比LCC差。Warschkow 等〔15〕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比了德国91 416例与Ⅰ/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发现Ⅰ期和Ⅱ期RCC患者的OS更高,同时有文献报道了Ⅳ期RCC长期预后差〔17,18〕,而非Ⅳ期RCC则预后更好〔14,15〕。本研究提示Ⅱ期RCC患者的DFS优于LCC,而两组OS相似,Ⅲ期老年结肠癌者则有相似的DFS和OS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①RCC患者往往比LCC患者年龄大,在肿瘤复发后治疗的耐受性差从而影响了患者的OS。②Benedix等〔8〕和Ishihara等〔16〕报道了RCC患者比LCC患者更容易发生腹腔转移,减少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导致较差的OS。③RCC更容易出现BRAF突变〔19,20〕。Chen等〔21〕发现BRAF突变型与野生型在早期(Ⅰ期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在晚期(Ⅲ期和Ⅳ期)患者中,BRAF突变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低于BRAF野生型患者。综上所述,肿瘤位置对老年结肠癌预后的影响可能是分期依赖性的,本研究提示Ⅱ期老年RCC患者虽然有较差的病理特征,但由于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多,肿瘤侵袭性低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无病生存期,而在复发后侵袭性可能增加,所以导致了两组相似的OS。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实验设计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来源于同一个医院,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未将分子学特征(如MSI、BRAF和RAS等基因变异)对预后的影响列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