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式班会课的评价标准

2022-05-26 20:00张玉石宁欣
中小学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法班会课班会

张玉石 宁欣

摘 要心法式班会课的评价从班会课的过程出发,课前阶段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课中阶段注重学生的“心流体验”,课后阶段持续跟踪拓展延伸效果,把课前、课中、课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关 键 词 心法式班会;评价;心路历程;有效评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67-03

什么样的班会课才是好的班会课?为什么“好看”的班会课最后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为什么准备充分的班会课学生却不喜欢?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班会课?这些传统班会课普遍遇到的问题,在心法式班会课中同样存在。那么,心法式主题班会该如何进行评价?下面试从心法式班会课的流程出发,从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来谈谈心法式班会的评价问题。

心法式班会课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重视班级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经验准备、发展需要。比如在关于“理想”的同课异构中,甲老师按照理想是什么,理想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理想的顺序来展开,按部就班,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乙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理想信念情况,课前根据“心理测量问卷编制原则”编制了一套问卷,通过问卷反馈和随访,发现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想迷失”以及大理想与小目标的关系模糊。造成前者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的学习困难导致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加上意志力不稳定,实现理想目标不能持之以恒。为此乙老师利用小步子原理,让学生先树立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然后用“时间台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如此学生发现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踏实做好眼前事,一切皆有可能。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乙老师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利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最困惑的问题和最真实的心理需求,进而设定班会目标、选择班会内容,让一节主题“很大”的班会变得“小”而“实”。

此外,选择的主题和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学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为重点,量身定制。设定的班会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些课前的设计都必须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使评价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心流”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项活动上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心法式班会课在课中非常关注学生的心流体验,即学生是否喜欢上这节课,并能持续沉浸其中。这要求我们在评价时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品德形成的心路历程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有两个基本程式,一是“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程式,二是“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的品德发展程式。我们把这两个程式视作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1]心法式班会的评价以这两大基本规律为评价基础,体察学生在课中阶段是否经历“内生—外化”的心路历程。

以感恩教育为例,可以通过五个步骤进行心法式班会课:一是情绪铺垫,亲情“预热”;二是触动情绪,唤醒亲情;三是引发联想,真情感动;四是情感共鸣,共情体验;五是感悟明理,知行合一。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的心路历程非常清晰:一是“外塑”,二是“内化”,三和四是“内生”,五是“外化”。外塑意在内生,内生方能外化,我们在进行心法式班会课评价时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先从外到内,后从内到外,进而达到“自主、自为”的发展目标。

(二)关注班会课氛围是否心理交融

心法式班会课的评价,首先要看这节班会课的课堂氛围能否让师生的情绪得到释放、情感得到升华,进而达到心理交融的完美状态。营造心理交融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是建立安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评价时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心法式班会课的主体是学生,并不意味着必须让学生主持班会课,或者让学生参与班会课的设计、准备班会课的素材等,这些做法只是“表面文章”。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班会课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说教方式,尊重学生想法,倾听他们的表达,走进他们的心灵;要求教师必须秉持学生视角,抛出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其家庭背景、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班会活动或问题时要关注“特殊学生”。比如,在“感恩父母”这节班会课上,要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设置活动时不要单独指向爸爸或妈妈,以给单亲家庭的孩子留有选择余地,加强对特殊个体的支持和保护。

第三,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心法式班会课需营造轻松、温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在突发事件中展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比如,在“好话也要‘友’好说”这节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请学生说一说当你躺在床上玩手机时父母会怎么说,因为有父母在场,学生面面相觑,不敢举手。教师在关注到学生的顾虑之后,马上调整活动环节,请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换,演绎当时的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实再现当时情景,現场掌声笑声不断。

(三)关注班会课内容是否互动生成

班会课的内容包括课前的设计以及课上的生成。课前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心理,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具体地说,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课上的生成注重师生互动,并根据互动中生成的内容及时调整。

互动生成的内容必须真实地呈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要求教师在课上运用倾听、复述、共情、聚焦、澄清、自我表露等心理辅导技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持续沉浸在课堂氛围之中,进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0.49米的距离”这节课的第一环节“给老师找个男朋友”,教师提出问题:“我想找个男朋友,你觉得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男人呢?”这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畅所欲言,最后由小组代表把勾勒的男朋友形象写到黑板上,继而老师讲述了自己两段失败的感情经历,让学生对“男朋友”的形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关注外在转为关注内在。这样的课堂生成是真实而有价值的,之所以能够呈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正是因为教师运用了自我表露的技术,将自己过去的经历、现在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更容易亲近,有助于建立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袒露自己心声,进而得到更深刻的启发。

(四)关注班会课形式是否符合需求

班会课的形式不一定要多么丰富,但一定要符合需求: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二是符合班会的内容需求。

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学生体验感受,根据班情和学情选择最适合的、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切不可落入形式化、表演化误区。班会形式要做到“三高”——高参与度、高共鸣性、高趣味感。高参与度的形式通常可以采取团队活动体验、主题素材课前准备、现实场景感受等方式,力求人人参与。高共鸣性是在别人或自己的故事里看见成长的心路历程,通过叙事、恳谈、对话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共情。高趣味感不单指形式有趣好玩,更指高层次的心流体验。[3]

其次,要符合班会的内容需求。要做到“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内容寻找最契合的形式,把内容以最适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果用病与药来打比方,内容就是治病的药,形式是用药的方式,即打针、胶囊、药片还是热敷、涂抹等,不同的药有不同的施治形式,才能使药效尽可能发挥。

心法式班会课在评价时除了看其育人价值,更看重的是其延伸部分的持久度。

一次成功的班会课会让学生斗志昂扬、热情高涨,但不仅限于此,因为激情是不可靠的,产生的感悟和认识也只是暂时的。为了确保德育效果的长期性,我们在班会结束后应安排一些后续的行为来引导学生的激情和理性。[4]比如在“目标”的主题班会课上,我们会让学生列计划,并在课后持续跟踪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每日盘点”“每周复盘”“每月表彰”等后续活动,对完成计划、达成目标的同学及时奖励,不断进行正强化。

另外,一个大主题的教育活动不是一节班会课就可以完成的,往往需要安排系列化的主题班会。比如,人际交往大主题下包括尊重与理解、合作与协调、心胸与气度、男女生的交往尺度等小主题;又如,学习方法大主题下包括善听、乐说、会读、巧记、探究、惜时、反思等小主题。

有效评课可以不断提高班会课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心法式班会课的评课既要有“德育味”,又要有“心理味”,课前阶段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课中阶段注重学生的“心流体验”,课后阶段持续跟踪拓展延伸效果,把课前、课中、课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李季.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構[J].中小学德育.2012(01):19-22.

[2]李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评课六要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1):30-33.

[3]张玉石 林元景.何为"心法式班会"[J].中小学德育.2022(01):52-54.

[4]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53-54.

[5]刘欣颖.中学主题班会推进性评价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心法班会课班会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小模大样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