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思维启迪

2022-05-23 17:58高蕾
教育界·A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要】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这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为思维素养而学”是数学学习理应追寻的价值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创新设计,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思维启迪

作者简介:高蕾(1987—),女,江苏省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

促進核心素养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课程改革继续深化的关键因素,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师要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课堂教学的新形态。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教师除了直奔主题地讲解知识、传授技巧,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抽象思维弱,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如果只知道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那么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到反感,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思维启迪,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也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一、营造情境氛围,创设启迪思维的良好环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既不像语文学科那样,有意境优美的诗词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也不像科学学科那样,可以展示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和开展充满奥妙的生活实验。所以,部分比较贪玩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非常无聊,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很缺乏。加之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因此他们会觉得数学学习很费劲。要想让数学课堂不那么枯燥,数学学习不那么费劲,教师就需要营造多样化的情境氛围。情境氛围可以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上的优良体验,令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的强烈;同时教师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当中,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适宜的情境氛围中,学生能够极快地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个人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得到激发,由此能够提升个人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以“小数的乘除”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讲完例题之后,需要带领学生进入随堂练习的环节。如果像往常一样,教师只从教材中挑选几道习题让学生加以练习,效果就会比较一般。另外,教材中有些习题也比较刻板,学生做题时学习兴趣会有所降低,数学思维也会僵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境的方式,在数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启迪思维。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吧,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商品的总价吗?”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与同桌分享自己购物的经历。此时教师再次说道:“接下来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体验一次购物吧,但是这次需要你们自己计算商品的价格。”然后,教师动手将教室布置成“超市”,把第一排课桌当成“货架”,在上面摆放若干“商品”,有笔记本、铅笔、文具盒等,并且将每一种“商品”都贴上带有价格的标签,再把讲桌当成“收银台”。布置完毕后,教室变成了生活中的“超市”,在这种情境氛围下,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可以增强他们的情境代入感。每一名“顾客”自由选择3样商品,自己计算商品总价,然后与“收银员”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了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完成本次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小数四则运算在哪些场合下还会应用到?”由此进行知识拓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回答,能对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开展数学游戏,在快乐学习中启迪思维

小学生对各种游戏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动力,教师如果能够将游戏与数学合二为一,就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其习得知识、学会思考。数学游戏教学可以让数学真正和学生的内心接轨,提高数学的趣味性,很好地迎合了这个年纪的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设置数学游戏,让学生改变“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错误认知,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师要设计出既有教学意义,同时又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牢牢把握教学进度,让学生可以以游戏为途径,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时,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思维能力、活跃程度等情况将其分成5个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抢答的游戏,让学生在组队游戏中激发数学的学习兴趣。笔者提前准备了十几道关于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习题,全部存储到题库中,设置比赛规则,营造紧张的氛围感。游戏开始之后,笔者利用电脑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题目,让各个小组进行抢答,并且在2分钟内给出答案,答对得1分,答错不扣分。最后统计总分,总分排在前3名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在整个竞赛抢答活动期间,学生会随机抽取到不同类型的题目,并且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解答,学生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纷纷思考并积极抢答,过程紧张激烈。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更好的掌握,而且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其团结互助的意识。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巧妙设计问题,在探索答案中拓展思维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然而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没有对数学知识进行运用,因此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纠结该用哪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来说还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巧妙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来验证是否可以进行解答。数学问题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动力,有效的数学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数学教师来说,问题设计是一项“技术活”,既要保证问题体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重难点知识,又要确保问题的难度呈现出梯度性,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解答问题时巩固知识,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时拓展思维。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经过之前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性质。在讲解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由卡纸折成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是一个什么物体?它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如何计算整个物体的表面积呢?”听完教师的这些问题后,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许多大大的问号。然后,教师可以按照问题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解,带领学生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教师先将长方体展开,引导学生发现一个长方体具有六个面。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来使用不同的折叠方式折出长方体,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长方体每一个面和其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从而顺利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在这些问题中,层层深入,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参与课堂讨论、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明显效果。

四、调整课堂结构,变问题终结为思维启迪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每节课解决几个问题,甚至有些课堂教学目标是“堂堂清、天天清”,但此处的“清”也只是要求学生“知道”而不是“会”。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下,很多内容在课堂上是“清”不了的,教师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问题终结为思维启迪,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知识进行循序渐进的理解以及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想要把问题终结变为思维启迪,教师在讲题过程中,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发掘答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对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这样学生不仅思维得到了活跃,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容易收获成就感,学习信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如“乘法”教学这节课,北师大版教材提供了“蚂蚁做操”的情境,呈现了一幅情境图:每排12只,一共4排,问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后面还有三个要求:一是划分成几部分来计算,二是从表格和图示计算过渡到用竖式来计算,三是试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学生在教材创设的情境中自由发挥想象,有的学生选择一只一只数;有的学生选择先数第一排的数量,然后再数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最后再进行合计;也有学生选择先数竖排有几只、横排有几只,最后将其相乘。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计算方式之后,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竖式计算方式。常规的教学是通过这节课解决乘法中的竖式计算问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自己进行计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就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层面来看,这样其实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一道题为什么可以进行不同的计算,这些方法各有何便利之处?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发散数学思维,提高个人的数学能力。

其实,学生“懂”了不等于“会”了,课堂教学不只是告诉学生方法,更主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想:“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计算?这样计算的好处是什么?道理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的好方法吗?”这样学生会继续思考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在研习中逐渐掌握所学的方法,慢慢地将方法变成技能。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学生才算是学会了乘法。教师不一定追求一节课内容的完整,同一个知识点应在不同的课时里有计划地反复出现,形成一个固定的循环。让学生不是等到复习时再学一次之前学过的内容,也不是等到考试前再反反复复地做题,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启迪思维之后,让学生经过不断地研习达到“会”的目标,从而达到数学的教育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究的兴趣,这种教学策略无论是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乃至对推动数学这门学科的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学生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增加个人数学思维的广度,由此激发个人的数学潜能。

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侧重思维启迪,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当数学教师把思维素养看作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时,其数学课堂就会充满更多的“思维含量”,能让学生在“难忘的”“生动的”“深刻的”“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中,实现“在思维中学会思维”。

五、结合生活经验,开展直观的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方法。数学知识从众多现实问题中抽象而来,所以从现实生活入手进行数学教学,符合数学知识的学习规律,也是数学教学直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如果能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进行实践,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更好的启发。

例如,教师在开展“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课本转移到生活上来,从实际的事物出发,进行思考。如提问学生:“桌子上有一个乒乓球,在桌子的左上角有一支笔,那么乒乓球在笔的什么位置?”然后,让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上北下南的方向来进行表述,以笔的位置为中心作十字轴,可以發现乒乓球在笔的东南方向。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类推,自己进行物品摆放,再描述物品的位置,来熟悉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点。这就是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感受来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文昌瑶.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119.

[2]周莉.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力的培养[J].启迪与智慧,2020(04):73-74.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