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常常出现“被学习”“伪学习”的状态,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以行知思想为指导,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使其在自我认知中获取知识,从“学会”转向“会学”“会用”,领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融入陶行知思想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更加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行知理念;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沙琪,(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小学。
陶行知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中国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份值得传承的寶贵财富,对我国当前教育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只能被动接受,难以体会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使其在内心渐渐地疏远数学甚至排斥数学,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
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并结合新课改对于学生发展的关键要求,积极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让他们主动地融入课堂,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综合能力,使其获得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实现数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其后续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醒求知欲望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他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并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充分肯定了生活元素与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被教材所束缚,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知识全盘讲解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学习状态下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及预期。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增强他们获取新知的内驱力,使其以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然后探索新知,感悟数学的魅力,真正实现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
例如,教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在正式教授新知识前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在一个小山村,有两个渔夫,一老一少,老爷爷每隔4天出去打鱼一次,年轻人每隔3天出去打鱼一次。3月31日这天两人同时出去打鱼,四月几日他们会再一起出去打鱼?故事讲完,教师随即提出:“同学们,请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揭开谜底。”教师从故事中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自主学习意识的产生。有的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进行解答,但有的学生认为列举的过程比较烦琐,自然会想有没有更简单一些的方法。这时,教师便顺势提出:“同学们,想要快速推算出答案,就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今天的重点内容——最小公倍数,学完之后,大家自然就明白了。”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进行新知讲解,而是借助一个故事为学生创设了具有生活性的情境,在情境中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便能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新知的探索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的体现,教师的教学创新、情境设定都从生活中挖掘资源,以此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明“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做不分离,提升参与意识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数学是锻炼思维的途径,思维与动作相连,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小学生年龄尚小,思维能力还很薄弱,难以在课堂40分钟内深入、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时间长了,就会渐渐淡忘,影响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精心研读课程标准,根据所教内容,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巧妙搭建思维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能更好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快新知内化、吸纳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真正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双丰收。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时,先在屏幕上出示了两个分数,分别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
进行大小比较。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受到思维定式的干扰,潜意识里认为4<8,所以得出<。对
此,教师不进行评价,也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和水彩笔。教师让学生将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用水彩笔将其中的一份涂色,就表示出了这张纸的。紧接着,教
师让学生继续折这张正方形纸,在折出的基础上,
再对折,以此折出它的,然后用不同的颜色涂出
来,对的区域作出表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
观察比较,学生们发现>,原先的想法是不对
的。学生在操作中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便可,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可见,这样的动手操作过程,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后,并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适时地引入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中发现错误,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这样的教学过程深入融合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牢固把握,更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师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
三、注重分层教育,实现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指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能力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这种差异,无论是确立教学目标,还是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都是“一刀切”,致使基础不好的学生完成不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制约着学习效益的整体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现代教育新思想,理解“因材施教”的深刻含义,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等进行充分了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遵循陶行知教育理念,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可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A层次为基础性练习,教师让学生对“一个长方体包装盒,长5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是40厘米,表面积是多少?”这一题目进行解答。这个层次的练习比较浅显,学生学会课本中的例题,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便能进行解答。B层次为提高性练习,教师让学生对“将3个棱长1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这一题目进行解答。这道题目是变式性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C层次的学生则对“有3个完全一样的礼品盒,每个礼品盒长65厘米,宽45厘米,高20厘米,现在用彩纸将它们包装在一起,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这一题目进行解答。这道题目,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考虑得比较周全,有助于思维的大力提升。这些作业,都紧扣教学内容,而让学生根据能力差异选择性地完成,有助于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益。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新知后,为学生设计了分层次的练习,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能力差异的尊重。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能力,进行选择性解答,使学生对自己当堂学习成果有准确的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查漏补缺,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此环节中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四、引导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创新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创新思维,并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实处。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抛弃“一刀切”的解题要求,抛弃以往的唯答案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倡导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题策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知识时,出示了一道题目:“小明和小华同时阅读120页的《地球故事》,小明还剩下没有看,小华还剩下没有看,谁看的
页数多?”教师没有强调固定的解题方法,而是让学生灵活解答。学生们想到的算法有:
①先计算每个人各剩下多少页,然后进行比较。120÷3=40,故小明剩下的页数为40页;120÷5=24,24×2=48,故小华剩下的页数为48页。因为40<48,说明小明剩下的页数没有小华多,剩得越多,看得越少,所以是小明看得多。
②分别求出已经看了多少页,然后比较。120÷3=40,120-40=80,故小明看的页数为80页;120÷5×2=48,120-48=72,故小华看的页数为72页。因为80>72,所以小明看得多。
③将和转化成小数比较,=1÷3≈0.33,=2÷5=0.4,0.33<0.4,小华剩下没看的页数多,
所以小明看得多。
④将和通分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可以看出小华剩下没看的页数
多,所以小明看得多。
以上算法的出发点不一样,但都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行为作出了肯定评价,并帮助学生对这些算法“殊途同归”的原因作出总结,使得学生在学有所用的情况下,感受到学有所成的快乐。
上述案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认识到数学解题方式的不唯一性,从而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尽其所能,探寻有效的解题策略。尽管学生运用的方法不同,但无疑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教师对此作出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教师未对算法优劣作出明确区分,也是学生在自主解题时能够充分发散其解题思维的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领略到解题多样化的精彩,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五、引入实际问题,实现活学活用
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不能割裂,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数学素养之一。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后,倾向于固定思维的练习,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这样的练习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改變教学观念,为学生引入生活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利息的相关知识时,设计了如下练习。教师让学生调查家庭全年的收入和开销,然后将可支配的钱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求3年后本息一共多少元。这样的问题,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需要回家调查,才能进行计算。而利息除和本金、存期有关之外,还和利率有关。于是,他们还需要到当地的银行了解3年期的利率是多少,才能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热情高涨,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新知后,很好地践行了陶行知教育理念,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引入具有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数学思考。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习过程更有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顺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爱萍.做思用合一:行知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20(35):55-56.
[2]杨洪宁.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3):81-82.
[3]顾静娴.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打造小学数学互动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20(35):49-51.
[4]刘银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之思[J].名师在线,2020(31):13-14.
[5]杨洪宁.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