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红,洪宇文
1.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50所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2020年,广东省首批立项185个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结果。建设高水平专业群需通过产教融合精准获取行业企业需求,建立校企沟通渠道和机制,共同实施“三教改革”,采取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等精准育人手段。而课程是促进专业群建设落地的主要抓手,课程改革在专业群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于广东立项的专业群,根据申报网站材料查阅,基本按照“底层共享,中层融通,上层互选”的原则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将课程建设作为专业群建设前期重要任务。
为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佛山百亿泛家居产业群建设,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群,对接泛家居商贸流通产业链岗位群。本文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群模块课程建设前期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专业群“推销技巧”课程2019年参加高职高专教学能力国赛获奖经验以及建设专业群后改革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念,研究应如何做好课程定位与目标设定、模块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等工作,并提出模块课程相关总结与反思。
辞海查询显示“模块”是一个设计术语,是指对词条中部分内容进行格式化整理的模板。而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是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近几年,国内不少学者对模块课程以及模块化教学法进行了探索研究。陈桂林等认为所谓模块课程是在遵循职业教育基本原理和职业技能习得规律的基础上,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职业分析法,围绕特定职业技能或能力的形成组织相关职业情意(职业情感、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等)、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操作实训内容,形成一个有特定目标、内容,有明确实施与评价要求的教学模块,促进相应职业技能或能力养成的课程教学领域。并认为模块课程具有模块目标明确、按工作逻辑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个特征。刘显则教授提出模块化课程教学是遵循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将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模块可以按某种方法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此看来,模块化思维既贯彻在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上,更贯彻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之中。
根据姜大源等职业教育专家的观点,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已基本由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走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且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指将原先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在这一过程中,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知识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种课程范式,其宗旨是促进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步骤,应该先对工作实践进行典型任务分析,提炼其行动领域,通过课程设计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每门课程设计不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掌握岗位所需的过程性知识。学习情境最好在3个以上。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过程重复,但是学生学习程度不同。
对比研究发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和模块化教学思维有很多相通之处。首先,二者目标都是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并辅以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全育人;其次,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中包含模块化教学思维,是在对岗位任务系统化研究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内容重构。不同之处在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一步考虑了工作中会面临多个情境,尽管工作任务过程一样,但工作难度不同,需要知识点多少也不同,所以在课程整体设计上更强调多学习情境的设置,通过学习情境与学习载体的科学设置使学生能够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重复强化的学习规律达到育人的目的。
专业群项目立项之后对课程现状进行调查,79%专业群模块课程由组群前专业核心课程转化而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专业群组建之前,群内30个专业将近60%服务产业需要调整或细化。有些专业以前并没有清晰的服务对象。例如,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定位服务于连锁行业,但连锁只是一种经营模式,涉及酒店、超市、房产等多个产业。同样的岗位,不同产业门店运营岗位能力存在较大差别。专业群组建后,专业的群定位是为泛家居商贸环节培养线下门店运营人才。专业服务产业锁定后,模块课程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与目标岗位能力匹配度低,需要深入产业,完成岗位分析等工作。不仅专业课程架构需要调整,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要具有产业特征,才能做到精准育人。
专业群建设初期,按照五级量表对专业群内模块课程产教融合深入程度进行调查。产教融合深入程度用校企共建课程标准、引入企业专家、引入真实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导向、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五个方面描述,1到5分别代表满足的五个方面的数量。结果显示课程产教融合深入程度平均得分为3.21分,说明专业群产教融合基础还不够扎实,有一定深入空间。此外,专职教师对专业群所服务产业了解程度平均分为3.56分,也说明了专任教师缺乏对专业群目标岗位细致深入的研究。产教融合基础不扎实反过来又会造成模块课程在学习情境设定、课程任务选定等方面依据不足、实训基地短缺,进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欠缺等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专业模块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教师不仅要明白“课程思政”是什么,还需要知道具体做什么、怎样做,如何结合课程特点做到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针对这个问题,五级量表平均得分3.12分,反映教师整体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理实合一”的教学理念为引领,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论引入模块课程改革之中。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专业在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定位是为泛家居行业培养商贸环节线下运营人才,即为泛家居产业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的“会销售、懂运营、擅管理”的门店运营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课程目标旨在提升学生泛家居产品销售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积极乐观、诚信待人、具有责任心、双赢思维、合作意识等优良品质的年轻人。
调查显示,班级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低,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信息素养较高以及部分学生存在“六十分万岁”、期末突击的现象。前期开设的泛家居百科让学生对泛家居商品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为销售技巧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70%左右的学生有推销实践经历,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学习能力,但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眼高手低、专业技能不精等问题。
通过企业访谈、招聘网站大数据分析,笔者对广佛地区百余家泛家居企业销售岗位任务与能力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与销售能力相关岗位有两类:门店导购和大客户销售。两个岗位分别对应个体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岗位工作过程调查归纳为:“岗前准备—接近顾客—挖掘需求—产品推介—异议处理—成交与售后”六个模块。影响销售人员成功的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销售人员的心态与品格、观念与认知等职业素养,即销售之道;二是销售过程中的工作技能,即销售之术。道术兼修,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更有利于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由易到难”的逻辑,以及“适量性、类别性、过程性、关联性”的思路进行选取,并按工作情境进行安排(见表1)。依据学生学情分析,将班级人员分为6组,每一组选择一类泛家居产品作为推销品,组建模拟销售团队,分别完成门店导购和大客户销售岗位学习和实训,各小组既可以由易到难走完两个岗位销售过程,也可以与其他推销品的小组相互分享和学习。学习内容由简到繁,经过“同过程、多情境、多载体”阶梯式训练,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以及销售实践能力。
表1 教学整体设计
本课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实合一”的教学理念,并制定如下实施策略,即:一个工作任务,两个工作岗位、三个学习情境,四个产教融合,五个教学环节(见表2)。
表2 教学策略
图1 教学流程图
按照0EM成果导向教学理念,课程应对“知识、技能、素养”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学习成效的评量应是多元的。所谓多元评量,就是使用多种方式来评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多元评量常采用内容多元、方式多元、主体多元等形式。“推销技巧”课程评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评价,各部分比例根据任务多少灵活调整。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表现评量、测试评量、实训质量评量、线上学习评量等;评量主体多元,其中包括教师评量、学生自评、组间互评、企业专家评量等。为了保证评量准确度,并且将职业素养纳入考核范围,教师会结合教学过程设计相应的评量标准及评分观察记录量表。比如本课程“顾客异议处理”任务评量标准包括两项,共8个观察项目(见表3)。
表3 “顾客异议处理话术演练”工作任务记录表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变成“教练”,需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推进学生学习、实践、讨论、点评等学习活动。而学生则变成学习的“主角”,课堂反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程平台显示,学生课堂参与次数、课前预习率、出勤率、作业完成次数、话题讨论参与次数均有不同幅度提高(见表4)。
表4 课堂参与情况对比表
通过系列课程改革,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受益。对于学校,教师行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明显提升,课程团队在高职高专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国赛二等奖,相关社会服务绩效业绩比上年提升53%;此外,学校与联合企业共建本课程MOOC资源,并建立了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对于合作企业,学生在合作中对企业品牌和产品有更多了解,成为企业未来潜在消费者。反之,企业也提前了解学生,建立稳定招聘渠道,提升招聘质量。并且未来可将与学校共建的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到企业培训之中;对于学生,分别对改革前后150名学生调查,问卷答案的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从“完全不了解”到“非常了解”分别赋值1~5分,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5分。数据显示,岗位认知度、教学内容满意度、教学方式满意度、授课教师满意度以及课堂总体满意度都有所提升,同时学生更具有积极乐观、自律、诚信、合作、责任等心态与品格,以及双赢、创新等销售人员职业素养(见表5)。
表5 岗位认知度与教学满意度变化表
模块课程建设是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一个深耕行业、不断创新实践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心得总结和反思如下。
所谓专业群建构,就是在对服务面向的区域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群进行精准分析与定位的基础上,开设并组建能够同职业岗位群精准对接的专业群。课程建设初期,团队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专业群对接的技术技能职业岗位群是什么?学生所在专业匹配的技术技能岗位群是哪部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定位为哪类课程?课程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吗?课程指导理论有哪些?学生生源是哪类?其学习和实践背景是什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即使课程名字一样,课程团队也应根据学习对象生源、职业发展方向、个体差异,准备不同教学模块,采取不同教学手段,提供不同教学资源,实施差异化教学。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也就是职业院校要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要做到真学真做,学习情境必须符合真实工作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一个课程只有设置多个学习情境,经过“同过程、多情境、多载体、由易到难”阶梯式训练,可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以及销售实践能力。此外,在内容的安排上,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的过程。这不仅打破了原有传统知识架构,也更符合学习者学习的规律。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教师可设计典型岗位情境,提出对应思考问题,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应对做法来检测学生真实工作情境下的心态与认知,并可通过学生辩论、教师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和认知,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可将职业素养融入技能实训项目以及日常生活之中进行训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深化、扩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专业群下的模块课程改革是一个系列工程,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针对前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三方受益的产教融合模式,才能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展。由于专业群是针对某个产业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市面上教材普遍内容宽泛,匹配性不强。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建设有行业产业特色的在线课程资源和配套活页式教材,团队必须联合企业同步开展各项资源建设与完善工作,才能保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顺利开展;此外,专业群各专业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群内各模块课程团队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协作。比如,团队应改变各自寻找合作企业,各自与企业商讨合作模式的现状,共同与合作企业善谈产教融合事宜,团队之间相互分享经验,共同推进实训基地与产业学院等项目的建设,使课程建设改革和专业群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起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