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功泽,杨云娜,李晓阳,宋建梅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43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介入科,北京 100043
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CP)形成预示着颈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当健康机体出现CP时,随着时间及硬化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颈部动脉中膜厚度相应增厚,该变化可以在机体血管内多处出现,而且存在较高的发生率[1]。有研究显示CP可发生在任何颈动脉节段,但不同节段的患病率不同[2]。颈动脉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血管之一,其自身结构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大部分关于CP的研究集中在了年龄、代谢等传统研究因素,因此,有研究在传统研究因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分析其与CP形成之间的关系[3]。既往的相关研究发现CP与冠心病、脑梗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关联程度不一致[4]。因此,本研究对CP与冠心病、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进行积极探讨,以期临床能够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有效预防,从而减少由主动脉斑块所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期间对颈部血管进行超声检查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诊断标准[5-6]。排除标准:(1)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2)合并恶性肿瘤等疾病;(3)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4)存在精神类疾病或痴呆[7]。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52例;年龄62~80岁,平均(64.99±10.54)岁。依据检查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CP组(n=65)和无CP组(n=53)。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B超检查。
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压(pulse pressure,PP)。患者体重和血压测量均进行过校准,患者在进行血压测量时机体处于平静状态。
使用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包括Fib;ACL-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Hct、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三酰甘油水平、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疾病患者CP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8]、冠心病发生情况(无冠心病、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分析CP形成与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的关系。
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P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无CP组患者,且根据其临床资料,SBP、PP、三酰甘油水平、FBG、Fib水平、MCV、D-D水平、FDP水平、BUN水平均高于无CP组患者,DBP、Hct均低于无CP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CP形成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将是否有CP形成作为因变量,将年龄、SBP、DBP、PP、FBG、三酰甘油水平、Fib水平、Hct、MCV、D-D水平、FDP水平、BUN水平作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PP增大,以及FBG水平、Fib水平、MCV、D-D水平、FDP水平、SBP、BUN水平升高,DBP、Hct降低均是造成冠状动脉疾病患者CP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Hct、DBP越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CP形成的风险越大(P<0.05)。(表2)
表2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CP形成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CP组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无CP组患者,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无冠心病的患者比例均低于无CP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组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无CP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CP形成的发生率高于无冠心病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比较
CP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为70.8%(46/65),明显高于无CP组患者的41.5%(2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2,P<0.05)。
临床上常运用颈动脉解剖结构特点显示机体内动脉情况,颈动脉所处位置与机体内其他动脉相比较为表浅,并且极少出现变异[9]。一旦发生病变,可通过有创或无创检查手段进行评估,不同的检查方式有其独特之处;若是颈动脉存在斑块、狭窄和闭塞,可以通过颈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而且还能检查侧支内是否发生病变,检查者会根据造影检查情况判断患者能否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通过运用支架疏通较为狭窄的血管,但是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创伤,费用亦相对较高。另外,还可以对颈部运用核磁共振、造影、CT检查等其他手段,但是在临床工作中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运用最广泛[10-11]。近年来,无创伤性的影像学类检查手段不仅被运用于对机体各血管类疾病的检查,同时还可以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疾病的进展程度进行监测[12-13]。临床上,在一系列可以有效反映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方面,被广泛应用的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方面的指标。虽然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但是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及影响机制均较为复杂,除了吸烟、代谢等被证实的影响因素外,在穆怀玉等[14]的研究中还发现了某些刺激受体的T细胞亚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还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加,对其进行不稳定性的影响。除此之外,不仅脂质组织会积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组织,类似的蛋白物质的积攒也会导致斑块组织形成,当这类物质受到刺激时,还会使其所附着的内皮组织变厚。因此,在血管内受到刺激时机体内的免疫因子的产生对斑块形成有所影响。
本研究将CP组和无CP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并且探索CP的形成与冠心病和脑梗死之间的联系。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是CP的形成。研究发现,Hct的波动与冠心病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15]。杨倩倩等[16]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Hct低于未患冠心病患者,提示患者冠状动脉组织病变程度越高,Hct越低。有研究发现,Hct出现变化时,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也会出现变化,呈现出“U”型曲线。Assayag等[17]的研究发现Hct会随着CP的形成出现波动,而且Hct的变化会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递减,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Fg水平升高患者的CP形成率是正常Fg值患者的3倍,Fg水平升高会成为CP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马鑫和张辉[18]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除此之外,Fg、颈动脉狭窄程度与CP形成有关。Fg在血浆中具有凝血作用,还溶于动脉斑块,并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从而形成颈动脉内膜硬化。D-D是反映机体内凝血程度及纤溶活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当D-D水平出现波动时,会有动脉斑块出现,提示D-D水平波动对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这与Arias-Santiago等[19]的研究结果相类似。D-D水平升高时,血管中会堆积D-D所产生的晶体物质,并且不被吸收,从而成为斑块组织中的组成部分。Cheng等[20]研究了血压与动脉损伤的关系,发现血压与动脉硬化有关。本研究中,SBP是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CP与脉压之间相互影响。当血管发生硬化时,颈动脉内膜弹性变差,使颈动脉血管内压力升高,加快颈动脉硬化进程;此外,这还会使血管内皮功能发生异常,增加颈部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SBP升高会使动脉血管壁所受的压力增加,当增加到一定范围时,会使血管出现裂缝,而血管内的一些沉积物质会从裂口处向下沉积,使血管内组织增加变厚,若机体一直处于这一状态下,血管的硬化程度会增加。
本研究在探索与CP形成相关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冠心病及脑梗死的发生与CP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CP组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较高。Dong等[21]的研究结果指出冠心病会影响CP的形成,与Inaba等[22]的研究结果相符,CP将会成为检测冠心病的指标,以上文献结论均与本研究结论相类似。由此可见,冠心病患者发生CP形成的可能性较大。脑梗死是机体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脑部血管出现粥样硬化,血液流体不畅,出现栓子并逐渐堆积,局部血管狭窄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血管闭塞,然而颈部动脉因血管狭窄而出现闭塞,或者因血管破裂导致传向脑部的血液减少,均会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缺血性损伤。本研究中,CP组患者的脑梗死程度高于无CP组患者,与相关研究结果[23]相似。
目前,关于Hct、Fg、D-D与CP形成关系的研究较少,多为单独Hct或Hct、Fg与CP形成关系的研究。高龄、PP增大,以及FBG水平、Fib水平、MCV、D-D水平、FDP水平、SBP、BUN水平升高,DBP、Hct降低均会导致CP形成,且CP形成与冠心病、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