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凌俊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应占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的作用,班级作为受教对象,应先有班级后有学校教育,而在班级教学之外,大部分是一对一的单独教学。本文笔者计划就教师、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讨论音乐课堂时间管理所存在的像无重点地长时间播放视频和“机械式”歌唱等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意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音乐课兴趣较低的情况,把他们的兴趣点转向音乐本身上,而不单单是音乐的娱乐性。
关键词:班级教学 音乐课堂 时间分配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26-03
一、音乐课堂时间分配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是有时间限制的,随之而来的也有了内容限制及时间安排的问题。具体到音乐课堂的不同类型中,像教唱课,如果发生时间分配失衡的情况,就容易造成学生歌唱水平未达到课程标准,并可能使学生对自身水平产生怀疑,造成消极影响;又比如欣赏课,如果出现时间分配不均的情况,则易造成学生对歌曲本身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激发其相应的情感。总体来说,音乐课堂如果出现时间分配失衡的情况,不仅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还会降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从音乐学科本身出发,尽管近年来地位有所提升,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美育的文件,但实际上在学生心中地位较低,仍属于副课。即便局部区域为了引起人们重视,加入中考计分政策,学校还是通过集中式的题目训练来解决,并未实质增加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教师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未能合理地进行时间分配并抓住学生兴趣,极可能造成的结果为:音乐课仍然是学生眼中所谓的“休息课”或“放松课”,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虽然被歌曲旋律深深吸引,却对歌曲内涵掌握平平,从而未达到较为全面的美育效果。综上所述,音乐课堂合理的时间分配看似无足轻重,实际上作为潜在的规则影响颇深,教师在制作教案、ppt和讲课稿时都需仔细考量。
二、音乐课堂时间分配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课堂时间分配的常见问题。从教师角度出发,对音乐课堂时间分配容易产生的错误进行梳理,有以下四点。
(一)時间“平均”分配,重点不突出
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将每个教学环节都设置为相同的时长,这混淆了主次,也导致学生并未牢牢掌握最重要的知识。例如初中教唱课上出现:歌曲背景介绍与教唱时间一样多的情况。教唱课固然需要学生对歌曲的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但教学的中心应是学生对歌曲演唱、旋律、情感的掌握。如果教师平均分配时间,课堂上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尚且不熟悉歌曲旋律,就草率地重复跟唱,学生唱得云里雾里,对歌曲体会偏少,感情融入十分生硬。
教师还容易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对非重点内容大讲特讲,造成了课堂时间的严重失衡,最后只能草草齐唱几遍结束课程。总体来说,教师虽然花了很多功夫准备,但是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学生可能会因教师的加快节奏,产生焦急之感,课堂体验并不轻松愉快。
(二)播放视频时间多,讲解内容少
在欣赏课上,音乐教师通常存在长时间播放视频的现象,例如外国剧目《歌剧魅影》,学生开始时都被视频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但由于缺乏教师适当解释或思维的引导,又对外国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刻,看得一头雾水,逐渐丧失兴趣,最后可能造成教师与学生互不打扰,欣赏课成了形式。教师在视频播放的同时可能也加入了讲解,但讲解相对较少,且大部分一带而过,并没有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他们对视频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该时间安排的形成,较多归因于音乐教师消极的态度,如此大量地使用视频观看让学生接受美育,很难确保其接受程度,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认真观看地学生可能已了解到一些知识并有了自己的思考。可从“木桶理论”出发考虑,必然大量存在学生未观看视频或者看完视频后收效甚微。所以不宜通过长时间地视频播放进行欣赏课的学习。
(三)唱后再唱,无转变和思考
在教唱课中,教师容易犯“机械化”,让学生重复演唱的错误。缺少对歌曲细致的解析,在歌曲的每个部分加上自身的理解及歌曲情感的把握。单调枯燥的训练,带来的演唱效果也必然停留于僵硬呆板。
还有教师急于求成。学生简谱尚未演唱熟练就加入歌词重复演唱,或是省略了唱谱环节,直接带歌词演唱,其后果也可想而知,学生对音准及节奏一知半解,关键节奏处跑音,抢拍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演唱中,其积极性被消磨殆尽,教师却不以为意,麻木地要求重复歌唱直到下课,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完成了歌唱教学任务。殊不知此举措大大打击了学生歌唱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热爱音乐而不热爱音乐课。
(四)激趣环节的时间不足
众所周知,课堂开头应为激趣环节,可教师往往并未重视。顾名思义,只有真正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更愿意对课堂内容投入更多的精力。例如教唱课《七子之歌—澳门》,仅课上介绍因优美的旋律被选做回归曲目是欠缺的,这样简略的介绍苍白无力。学生可能会联想:那当时其他旋律优美的曲目怎么并未被选入回归曲目,其真实原因可能还因为其爱国内容,但仅仅这两点还并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音乐课堂时间分配的策略
合理的课堂时间分配也称为课堂教学节奏艺术,是将教学内容与时间有机编排,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其科学运作。而除了由浅入深、由弱到强或者由强到弱等一般性规律外,本文还探讨了以下的时间分配策略。
(一)以学生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笔者根据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基本观点:“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初中音乐课堂时间分配上理应有主次,有轻重,也该有贯穿整体的原则,其中之一即课堂绝大多数内容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首先,以音乐剧为例,导入选用题材时不宜选用晦涩难懂或者西方底蕴深厚的《歌剧魅影》等剧目。对比之下,《蝶》这类源于中国传统故事《梁祝》的题材较为合适,取材于文化背景的同时,拍摄与制作又采取国际化手法。让学生在熟悉的剧情框架基础上,了解音乐剧。其次,关于兴趣方面,可以从他们喜欢的明星出发,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进行理解。也可以从乐器的角度出发,对曲中存在较为少见的乐器进行导入式解说,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而这些需要教师在传统教案之外,对学生的兴趣点多花功夫进行了解和整理才能做到。如果每次都使用重复的教材和教案照本宣科地解读,那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很难保持住。
最后,引入兴趣的环节既可依据学科特点,也可通过多学科综合方式,如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以乐器演奏、教师范唱或音乐小游戏来引入,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也可用涂鸦的主题方式与美术相结合;用加入典故的方式与历史学科相结合;用声音传播原理与物理学科相结合,更应该倡导利用其民族情怀、爱国热情与思想政治相结合等等。激趣环节是音乐课堂的开头部分,以短促有力为最佳。
(二)遵照二八定则
二八法则不仅应用广泛,它对我们音乐课堂的时间分配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次要内容上,要抓主要矛盾。把80%的时间花在能产出关键效益的20%内容上,而这20%的内容又起着主导作用。
具体到音乐课堂上,教师备课时80%的时间都应用在对本节课重点的准备上,例如教唱课就细细打磨歌曲,让学生提前思考具体段落,甚至详细到具体歌词位置应加入的情感及让学生引发的共鸣。而笔者也更支持这20%的情感内容和细节产生80%的效益。从整堂课来考虑,我们不可能安排百分百都是新知识的学习,旧知识进行回顾也必不可少,所以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态度,得用心打磨,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像《茉莉花》单元中对比环节,简单聆听各个版本的茉莉花容易效果不佳,应该将咬字发音和歌曲风格与地方民俗等知识联系起来,加入更多的背景知识支撑音乐上的对比,学生才会有更多自身的体会,这小部分内容所产生的效益,恰恰是我们这堂课需要完成的绝大部分任务的关键。
有了二八定则作为指导,我们不论是对备课、ppt、教案制作还是课堂时间分布上有了清晰的指导。对重点突出并设置衔接后,学生的思路能更加连贯,对知识成体系地进行记忆,并更深层次地影响其对音乐的热情。二八定则也启发我们,比起事无巨细地打磨整节音乐课堂,我们更该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整堂课的效率,成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互相管理策略
通过学生间的同伴关系达到相互管理的目的。此处并非通过班干部管理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同伴关系不仅是青少年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爱和尊重的重要源泉,还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如上课提醒走神学生时就可以多用同伴关系,从而提高其听课效率。例如,“同伴问责制”的方式,上课注意力集中程度由该同学的同伴负责,从而提升上课的紧张度,提高上课效率。该连带的关系,也增强了上课的趣味性,从而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感。借此来解决维护课堂秩序等无谓的时间消耗,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精神。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音乐课堂中,师生的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并可以广泛设置的。教师的良好引导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的第一点“传道”就包括教授学习方法时同时引导学生。还需注意引导必须是精炼有效,目的性要强,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和主题相关联,做到真正的有效引导。
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因素,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再好的引导学生也学习的并不深入,而做到深入的学习一定要注重以学生兴趣和经验为中心。如教唱课设置师生互动演唱的环节,在做到教学示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对难点进行示范,也给了学生克服难点的信心。
(五)发现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发现法,提高课堂效率。发现法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对于初中生也完全适用。发现法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很好方法。如上文出现的整堂课都被视频填充的问题,就可以精简视频,冗余之处用文字衔接,发挥学生主动想象,体会之间的剧情架构。结合微格教育的方法,重点剖析每个视频片段所要让学生掌握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笼统概括,借此精准地提高教学效率。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概括,加深印象,并建立起自信。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总结的方法,教师才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结语
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除了时间管理,很多内容都遵循着学生为主体,兴趣为中心,主次分明等特点。上述的策略也應有更多的适用性,可同时使用、成体系地结合使用。例如一个音乐时间分配的二八法则,介绍其内涵,从而启发学生运用于优秀音乐作品的筛选上。另外,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不能忽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对美的感悟有所提高,并升华到影响学生的品性,甚至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作为音乐教师也更应该爱岗敬业,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并且滋润学生心中那颗热爱音乐的种子。把学生领入高雅音乐殿堂的同时,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好的音乐作品指导着我们,做事要有主次,有轻重,人生经历如歌曲旋律会有起伏;好的音乐教师启发我们应在曲折中勇往直前,奏响自身可能平凡,却不平庸,铿锵有力的乐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9):18-22.
[3]曹理,杨学礼.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卫,林琳.“蝶”舞翩翩——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说《蝶》[J].中华文化画报,2007(10):96-10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0(10):4-11.
[6]罗莎莎,郑家福.课堂教学时间及其管理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10):4-6.
[7]岑泽,朱芝艳,赵芳芳,等.互相管理模式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5(04):28-30.
[8]陈列,靳玉乐.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问题与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08(0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