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宫廷音乐机构比较研究

2022-05-10 23:23吕舒宁
艺术评鉴 2022年6期
关键词:汉代唐代

吕舒宁

摘要:宫廷音乐是我国古代音乐体裁中的重要内容,而汉代和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又是古代时期较为突出的重要部分,它们各自的发展成就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发展脉络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朝代不同,其结构、表现内容、审美情趣、教育管理、音乐语言、表演形式等定有许多异同。以汉、唐两代宫廷音乐机构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雅乐与俗乐在不同时期下机构的职能、結构以及乐工乐人的变化,试图对两朝音乐机构的教育管理和功能进行比较、整理。

关键词:汉代  唐代  宫廷音乐  音乐机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023-03

一、中国古代音乐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机构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龙建国在《唐宋音乐管理与唐宋词发展研究》中的观点是:“中国古代音乐管理体制有六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即商代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二是定型阶段,即周代。三是发展阶段,即秦、汉、六朝。四是成熟阶段,即唐代。五是转型阶段,即宋、元时期。六是新变阶段,即明、清时期。”

古代音乐机构的萌芽早在夏商时期已现端倪,如,夏代的“序”和商代的“瞽宗”。周代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礼乐体系,伴随产生音乐教育事业,并在各方面初具规模。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又据《文献通考》记载周代大司乐以“乐教”达到礼乐兴邦、规范社会道德秩序的目的。其中,包含乐舞伎人近一千五百人。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掌管雅乐的是“太乐署”,其内容主要用于祭祀、朝享射仪,形式沿袭周代。东汉时期,“太乐署”改称为“太予乐署”,官名太予乐令。掌管俗乐的机构有“乐府”“黄门鼓吹署”,曹魏的“清商署”。到了唐代所设置的“太常寺”“教坊”等影响更为深远。

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有太常寺下设立的“大乐署”和”鼓吹署”,同时管理雅、俗之乐。太常寺机构规模庞大、乐工众多,随着发展分工更加细致、精准,出现了教坊、梨园等隶署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共同促进了隋唐音乐的繁荣。

宋至明清时期,随着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说唱和戏曲艺术也逐渐活跃。该时期音乐机构基本沿袭了隋唐时期的机构,下设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等。

中国古代音乐机构自西周起就与国家政治制度息息相关,初始目的始终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服务,以雅乐体系为主。直到宋代以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使俗乐达到顶峰。在这其中,汉唐时期音乐机构在雅乐与俗乐的碰撞与呼应下也呈现出了独特的光彩——雅乐体系始终作为为国家统治阶级服务的手段而存在,而受大家热爱追捧的俗乐也逐渐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俗乐机构亦开始承担起收集民间诗词并谱曲、培养乐工艺人等方面的重要职务。

二、汉、唐雅俗音乐机构之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的繁荣应是在雅乐与俗乐的相互作用下体现出来的,由此负责管理雅乐与俗乐的音乐机构值得后人对其进行研究。汉唐时期掌管雅乐的音乐机构有太乐署、鼓吹署等,而掌管俗乐的音乐机构则有乐府、教坊等。部分机构虽有着相同的名称,但在各个朝代却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一)雅乐机构

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制礼作乐”制度,将雅乐体系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音乐成为为统治者贵族阶级服务的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并且受到了各朝各代贵族统治阶级的喜爱和尊崇,负责管理雅乐的音乐体系也承担起了为统治阶级贵族服务的任务。雅乐机构的设立延续在各朝各代,成为主要的音乐管理部门。

1.太乐署

创于汉初,隶属太常乐,专管雅乐。掌宫廷诸乐及行礼节奏等事务,设令、丞为长贰,兼领清商部丞,隶太常寺。从秦至唐,主要管理雅乐的机构一直是太乐署。《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太常的记载如下: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由此可知太乐令属太常属管,执掌宗庙礼仪的雅乐演奏。东汉时期,根据《后汉书·明帝纪》所载永平三年太乐令更名太予乐令,掌伎乐人,管理祭祀仪礼等场合的奏乐。东汉时由于废乐府,太乐署职能增多,与音乐相关的活动由大予乐令一人承担。汉代太乐署作为为国家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主要担负宗庙礼仪、掌管乐舞伎人、祭祀大飨用乐和教习诸子学习艺术技能等职能。

唐代太乐署专掌习乐乐人的薄籍,还掌教乐人调和钟律以用于国家祭祀典礼。“太乐令掌祭祀……调和钟律和雅乐宫调,并负责乐工,课业教习,乐户轮训值诸事务。”且唐代太乐署下的乐工是前代不能睥睨的数量。玄宗时,太常乐工人数规模已达到数万,德宗、宣宗时,实施裁减乐工的政策。

根据对汉、唐“太乐署”的分析,它几乎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站在政治的角度和立场上,培养和训练为国家等级制度服务的国子和乐工,在朝堂议会中使用此类音乐。它们都有制定声律、宗庙大飨、邦国祭祀等相同职责;但不同的是,汉代“太乐署”中分管音乐的职能远不及唐代,并且唐代太乐署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分工更加精确,乐工人数更加庞大,每日教习的内容和不同音乐作品的完成时间都有详细记载,是雅乐逐步发展的良好趋势。但由于唐代出现的新型表演艺术体裁冲击了雅乐的地位,为俗乐机构“教坊”“梨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体来说,太乐署从周代伊始,一脉相承。

2.鼓吹署

“鼓吹署”是太常寺的另一掌管雅乐的音乐机构。鼓吹乐在汉代发展较为兴盛,《汉书》中提到:“始皇之末,班壹避堡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在《秦汉音乐史料》中,吉联抗译曰:“这是第一次出现‘鼓吹这个名词。”根据演出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是黄门鼓吹:天子宴乐群臣的乐队,站立或坐立,多用于殿堂之宫廷礼仪;二是骑吹:军中一种骑在马上演奏的器乐合奏;三是横吹:在军中用于军乐,表演形式有马上或徒步行走;四是短箫饶歌:是庙会、战争凯旋时所用的音乐。

在西汉,鼓吹乐最初隶属乐府,后属少府,西汉、东汉置黄门鼓吹,均属少府,掌天子宴群臣时殿廷鼓吹,还同御林军共同承担卤薄鼓吹;唐代鼓吹的主要职责是掌鼓吹施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专门管理宫廷仪仗活动。

从史料的搜集可发现,汉代“鼓吹署”比唐代多,都是掌调习之节,以备卤薄之仪鼓,掌握国家典礼、宫廷礼仪、郊庙祭祀、仪仗队伍、皇帝专用卤簿的演奏,同时要对专职鼓吹的乐队进行训练。这种功用直到唐代也一直沿用。

综上,雅乐始终是宫廷贵族的标志,无论是“太乐署”亦或“鼓吹署”,都为国家制度所服务,代表着贵族阶级的利益与偏好。而从春秋战国开始兴起的俗乐,被更多的阶层认可和接受,统治者们也逐渐开始将俗乐纳入宫廷体系中,俗乐的发展壮大必定有为其服务的俗乐机构。

(二)俗乐音乐机构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宫廷雅乐体系,从此开始了“雅俗之争”。发展到汉代雅乐体系已经严重失传,随之兴起的民间俗乐开始发光发热。在汉唐时代,俗乐机构主要以汉代的“乐府”和唐代的“教坊”“梨园”为主。

1.汉乐府

关于汉乐府的建立之前有研究学者曾有过争议。在《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但随着考古学家的研究,1976年在湖北江陵秦始皇陵遗址中出土的一枚刻有“乐府”二字的“钮钟”,推翻了《汉书》的记载——表明了乐府实际上是秦朝的功绩,而汉武帝只是在此基础上扩建乐府。

武帝扩建乐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民间音乐渴望,追求生活的享乐。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为进一步确立封建大一统思想和加强中央集权制,武帝对乐府进行改组,此时乐府的主要职能是“采歌谣”,因为通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代赵之讴,秦楚之风”,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同时在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填词作曲、改编创作,用于皇家祭祀、宴飨宾客等场合,也推动了汉代俗乐的发展。虽作品以民间俗曲居多,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乐师的创作灵感,为其推陈出新、保持乐府的生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教坊

唐初,太常统掌雅乐与俗乐,至盛唐时期,音乐文化的兴盛,胡俗乐的增加、融合使得宫廷音乐种类繁多,玄宗时设置教坊、梨园等机构分管俗乐,使其职能更加系统化,这也是唐代政治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政治统治方面有较大贡献,在宫廷中的地位比较牢固,是统治者延续历代传统、发挥礼樂政治功用的具体体现。

教坊是管理宫廷音乐、掌教习音乐的官署。“教坊”起初属太常寺领导,后从中分离出来,专管俗乐为宫廷培养专门的燕乐表演人才,由宫廷派人直接管辖。其历史源流,据《旧唐书·职官志》中记载:“内教坊,武德以来,置于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则天改为云韶府,神龙复为教坊。”到了玄宗时期,唐代的教坊已设有五处。

唐初期,除太乐署与鼓吹署外,还存在内教坊。《文献通考》中记载:“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玄宗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晓卫将军范及为之使。”由此可见,唐玄宗执掌朝政时,因太常寺为礼乐的教习与演出提供了场所,而倡优杂技不予容纳其中,自此设立专管歌舞百戏、胡俗乐舞的左右教坊。这一举措使唐代音乐机构分工更加具体,是进步,亦是朝代兴盛的体现。

乐工舞人是教坊必不可少的人员。唐玄宗时,长安教坊曾多达11400人,唐代庞大的乐工体系使得教坊内部有鲜明的等级划分,如“前头人”“宫人”“鄒弹家”等,同时技能的高低决定了乐工艺人们的地位和待遇,被分为乐官、乐妓、乐工三个等级。可见唐代从事乐舞的艺人及其所属机构的规模体系严格且庞大。

三、结语

中国历代音乐机构的建立,是为上层统治阶级、为帝王权贵服务的,每个朝代都呈现出每个时代不同的历史特征,大多以雅乐、燕乐、鼓吹乐为基本内容,亦是我国古代音乐传教等活动的主要机构和场所。

通过上述内容得出,雅乐与俗乐两大音乐种类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文明的进步、人类思想的开放,其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汉代的“太乐署”与唐代的“太乐署”都有掌管雅乐、制定声律、宗庙祭祀等相同职责,“鼓吹署”职能也基本相同;而唐代“太乐署”与汉代相比,管理制度更加完整,分工更加精确,乐工人数明显增多。其次,汉代的“乐府”与唐代的“教坊”“梨园”,都是管理民间音乐的俗乐机构,教习弟子技艺,都存在教育的意义;不同的是“乐府”主管民间歌曲的采集、编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雅乐的地位,而“教坊”“梨园”则是与“太常寺”各司其职,促使民间燕乐与宫廷雅乐共同繁荣。两朝音乐机构虽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为了培养乐工艺人供贵族大臣们享乐或是重大朝廷事仪时需要表演节目的职能。

古代汉唐音乐机构的建立,糅合了雅乐与俗乐,使得其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对当时的制度管理以及为后世音乐的谱曲、编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了当时统治者对待音乐的热爱以及作为政治管理的手段和态度。与此同时,在较为健全的制度管理下,还为宫廷和民间培养了诸多优秀音乐人才,为后世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楚蒙.唐代乐舞机构及其舞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汉书》第19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726.

[3][汉]班固.叙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4197.

[4]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汉代唐代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